1.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高架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高架路的高度较高,通常在高架路的两侧安装防撞墙,为在高架路上行驶的车辆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3.由于防撞墙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型之后,直接放置在高架路的两侧,当防撞墙与车辆发生碰撞之后,防撞墙在车辆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偏移,而由于防撞墙的重量较重,将发生位置偏移的防撞墙搬运至原先位置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碰撞后的防撞墙的位置偏移,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包括设置在路面上的防撞墙主体,所述防撞墙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插块,路面上开设有供所述插块插入的插槽,所述插槽内设置有抵接件,所述抵接件用于与插块抵接,所述防撞墙主体与插块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防撞墙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驱使插块保持与道路延伸方向平行。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防撞墙主体的时候,首先带动防撞墙主体运动至插槽的上方,带动防撞墙主体向下运动,使插块插入插槽内,完成防撞墙的安装,在使用的过程中,当防撞墙主体受到冲撞力的时候,插块与插槽内壁抵接,从而对防撞墙主体的位置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定,当防撞墙主体受到偏转力的时候,通过防撞墙主体相对于插块具有偏转的趋势,通过第一弹性件对偏转力进行缓冲吸收,从而避免插块与防撞墙主体之间产生断裂,提高了防撞墙主体的可靠性。
8.可选的,所述抵接件包括抵接块,所述抵接块分设在插槽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侧壁用于与插块抵接,所述插槽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驱使抵接块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带动防撞墙主体运动从而带动插块插入插槽内之后,抵接块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插块运动,并与插块抵紧接触,进而对插块在插槽内的位置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作用,同时,当防撞墙主体受到冲击力而在插槽内产生滑移趋势的时候,通过抵接块以及第二弹性件对插块在插槽内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限定,以及对插块的运动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提高了防撞墙主体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10.可选的,所述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侧壁朝向远离插槽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插块与抵接块抵接的侧壁朝向靠近插槽的方向倾斜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带动防撞墙主体运动进而带动插块插入插槽内的过程中,插块的斜面与抵接块的斜面抵接,抵接块在插块的作用下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进
而挤压第二弹性件,使第二弹性件储存弹性势能,当完成防撞墙主体的安装之后,抵接块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始终具有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使抵接块始终与插块紧密抵接。
12.可选的,所述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缓冲板,所述插块靠近抵接块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二缓冲板用于与第一缓冲板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防撞墙主体的时候,抵接块与插块的侧壁抵接之后,由于防撞墙主体的重量较大,因此防撞墙主体具有较大的惯性,通过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对防撞墙主体与抵接块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和吸收,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14.可选的,所述插槽的底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有限位杆,所述抵接块上开设有供限位杆插入的限位孔;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驱使限位杆朝向远离安装孔的方向运动;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带动限位杆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防撞墙主体之前,限位杆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具有朝向远离安装孔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使限位杆插入限位孔内,对抵接块起到了定位的作用,当插块插入插槽内之后,通过驱动件带动限位杆向下运动,带动限位杆脱离限位孔,抵接块在第二弹性件的带动下朝向插块运动,进而与插块抵紧。
16.可选的,路面内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安装孔连通,所述连接槽内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带动连接杆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插块设置有两个,分设在插槽的两端,故而限位杆也设置有两个,通过连接杆将两个限位杆固定连接,当通过驱动件带动连接杆运动的时候,即可同时带动两个限位杆运动,提高了限位杆运动的精度。
18.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压杆,所述插槽的底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连接槽连通,所述压杆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通孔内,所述压杆的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插块抵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防撞墙主体的时候,插块在防撞墙主体的带动下插入插槽内,且在防撞墙主体的重力作用下,插块向下按压压杆,从而使压杆带动连接杆向下运动,进而带动限位杆脱离限位孔,解除对抵接块位置上的限定,抵接块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与插块抵紧。
20.可选的,所述防撞墙主体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相邻所述防撞墙主体之间设置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用于缓冲相邻防撞墙主体之间的碰撞。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减震板对相邻两个防撞墙主体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和吸收,从而对防撞墙主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了由于震动而导致相邻两个防撞墙主体之间产生过多的摩擦,对防撞墙主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降低了养护的成本。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插块和插槽的配合对防撞墙主体进行定位,提高了防撞墙主体的抗冲撞性能;
24.2.通过抵接块对插块在插槽内的运动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提高了防撞墙主体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25.3. 通过连接杆将两个限位杆固定连接,当通过驱动件带动连接杆运动的时候,即可同时带动两个限位杆运动,提高了限位杆运动的精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路面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块的爆炸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抵接块以及路面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防撞墙主体;11、减震板;12、插块;13、旋转轴;14、转动槽;15、凸台;16、防脱槽;17、第一弹性件;2、插槽;21、第二弹性件;3、抵接件;31、第一缓冲板;32、第二缓冲板;4、安装孔;41、限位杆;42、限位孔;5、连接槽;51、连接杆;52、第三弹性件;6、驱动件;6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
33.参照图1,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包括设置在路面上的防撞墙主体1,防撞墙主体1分设在路面的两侧,防撞墙主体1通常设置有若干个,若干防撞墙主体1沿道路延伸的方向设置。
34.参照图2,相邻防撞墙主体1之间设置有减震板11,减震板11用于缓冲相邻防撞墙主体1之间的碰撞,减震板11的材质通常设置为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弹性形变的高分子材料,用于充分吸收相邻防撞墙主体1之间的震动。
35.参照图2,防撞墙主体1的底部安装有插块12,路面上沿道路眼神的方向开设有插槽2,插槽2用于供插块12插入,插槽2在道路延伸方向上投影的形状、大小与插块12在道路延伸方向上投影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36.其中,参照图3,防撞墙主体1的底部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固定安装有旋转轴13,插块12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转动槽14。由于防撞墙主体1为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型,作为本技术的旋转轴13的一种实施方式,当旋转轴13的材质为不锈钢等金属时,旋转轴13与防撞墙主体1内部的钢筋焊接固定;作为本技术的旋转轴13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当旋转轴13的材质为混凝土时,旋转轴13与防撞墙主体1一体浇筑成型。
37.参照图3,旋转轴13远离防撞墙主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凸台15,凸台15与旋转轴13一体成型,凸台15的直径大于旋转轴13的直径,转动槽14的底部开设有防脱槽16,凸台15转动安装在防脱槽16内。对防撞墙主体1进行搬运的时候,凸台15靠近旋转轴13的一侧与防脱槽16的内壁抵接,从而防止插块12与防撞墙主体1脱离。
38.参照图3,防撞墙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7,第一弹性件17用于驱使插块12保持与道路延伸方向平行,第一弹性件17设置为扭簧。扭簧套设在旋转轴13上,扭簧的一端嵌设在转动槽14的内壁上,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转动轴上。
39.在完成防撞墙主体1的安装之后,当防撞墙主体1受到冲撞力之后,由于防撞墙主体1与插块12之间为转动连接,因此允许防撞墙主体1与插块12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偏移,
从而避免了插块12直接固定在防撞墙主体1上导致插块12与防撞墙主体1之间断裂。
40.参照图2、3,插槽2内设置有抵接件3,抵接件3用于与插块12抵接,抵接件3包括抵接块。抵接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抵接块分设在插槽2长度方向的两侧,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侧壁用于与插块12的侧壁抵接。
41.参照图3,插槽2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1,第二弹性件21用于驱使抵接块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第二弹性件21设置为压簧,压簧的一端嵌设在插槽2的内壁上,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抵接块相互远离的侧壁上。
42.参照图3,位于同一插槽2内的两个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侧壁均倾斜设置,抵接块的侧壁朝向远离插槽2的方向倾斜设置,插块12与抵接块抵接的侧壁朝向靠近插槽2的方向倾斜设置,插块12侧壁的倾斜角度与抵接块的侧壁倾斜角度相等。
43.当插块12插入插槽2内时,插块12的倾斜侧壁与抵接块的倾斜侧壁抵接,随着插块12的继续运动,抵接块被插块12推动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进而挤压压簧,使压簧储存弹性势能。当完成防撞墙主体1的安装之后,抵接块在压簧的作用下始终与插块12紧密抵接,从而对插块12在插槽2内的位置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作用。
44.参照图3,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侧壁上粘接有第一缓冲板31,插块12靠近抵接块的侧壁上粘接有第二缓冲板32,第二缓冲板32用于与第一缓冲板31抵接。第一缓冲板31与第二缓冲板32的材质均选用橡胶、海绵等具有弹性形变的高分子材料。
45.其中,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在第一缓冲板31与第二缓冲板32相互抵接的侧壁上涂覆润滑油,以避免在安装插块12的过程中对第一缓冲板31和第二缓冲板32造成损伤,从而降低第一缓冲板31以及第二缓冲板32的减震缓冲效果。
46.参照图2、4,插槽2的底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安装孔4,安装孔4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有限位杆41,抵接块上开设有供限位杆41插入的限位孔42。
47.参照图4,在铺设路面的过程中,在路面的内部预留连接槽5,连接槽5与安装孔4相连通,连接槽5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有连接杆51,连接杆5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道路延伸的方向,连接杆5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杆41焊接固定。在未安装防撞墙主体1的时候,限位杆41位于限位孔42内,从而对抵接块在插槽2内的位置起到一定的限定作用,此时压簧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48.参照图4,连接槽5内设置有第三弹性件52,第三弹性件52用于驱使限位杆41朝向远离安装孔4的方向运动,第三弹性件52设置为拉簧。拉簧的一端与连接杆51的顶部焊接固定,另一端嵌设在连接槽5的顶壁上。
49.参照图4,连接槽5内设置有驱动件6,驱动件6用于带动限位杆41在竖直方向上运动,驱动件6包括压杆。插槽2的底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孔61,通孔61连通连接槽5与插槽2,压杆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通孔61内,压杆的一端与连接杆51的顶部焊接固定,另一端用于与插块12抵接。
50.随着插块12插入插槽2内,插块12与压杆抵接,从而将压杆压入通孔61内,压杆带动连接杆51向下运动,连接杆51同时带动两端的限位杆41向下运动,从而使限位杆41与抵接块脱离接触,抵接块即在第二弹性件21的作用下与插块12抵接。通过连接杆51同时带动两个限位杆41运动,从而提高了限位杆41运动的精度。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防撞墙的实施原理为:
52.在安装的过程中,带动防撞墙主体1向下运动,使插块12插入插槽2内,插块12的底部与压杆的顶端抵接,随后带动压杆向下运动,进而带动连接杆51向下运动,带动限位杆41脱离抵接块,抵接块在压簧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进而与插块12的侧壁抵接,从而完成一个防撞墙主体1的安装,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完成高架路上全部防撞墙的安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弹性件17以及第二弹性件21对防撞墙主体1进行定位,通过第一缓冲板31与第二缓冲板32对防撞墙收到的震动进行吸收和缓冲,有效地减少了防撞墙收到冲撞之后的位置偏移。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