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运输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管道运输、传送带运输是工业生产中的常见运输方式,是用管道作为运输工具的一种长距离输送液体和气体物资的运输方式,是一种专门由生产地向市场输送石油、煤和化学产品的运输方式,是统一运输网中干线运输的特殊组成部分。
3.现有的管道运输的传输带在对液体进行输送时,由于输送量较大,且传输距离较远,一般由高至低进行传输,通过液体流动进行传输,流动速度较慢,导致其传输效率低,通过采用泵体增加其流动速度,由于传输管道流量和口径较大,对泵体驱动的功率大,耗能高。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输送管道、进流管和出流管,所述输送管道内侧顶部焊接有隔板,所述输送管道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法兰与进流管和出流管相连接,所述进流管包括第一直管、第一导流槽、电机、泵体、出气单向阀、出气喷管和进流口,所述第一直管内部顶端设置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直管顶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底端与泵体相连接,且泵体安装于第一导流槽内,所述第一导流槽底端左侧连接有出气单向阀,且出气单向阀底端与出气喷管相连接,所述输送管道左端底部开设有进流口,所述第一直管右端通过连接法兰与输送管道相连接。
6.优选的,所述出流管包括第二直管、第二导流槽、进气单向阀、液位传感器和出流口,所述第二直管内部顶端设置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底端右侧安装有进气单向阀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直管右侧底部开设有出流口,所述第二直管左端通过连接法兰与输送管道相连接。
7.优选的,所述隔板左端与第一导流槽底端相互插接,且第二导流槽左端与隔板相互插接。
8.优选的,所述泵体外侧与第一导流槽内壁贴合,且泵体的传输方向为从右至左。
9.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槽左端呈闭合状,且第一导流槽呈镂空状。
10.优选的,所述出气单向阀的流通方向为由上至下,且出气喷管呈l状。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导流槽左端呈镂空状,且第二导流槽右端呈闭合状。
12.优选的,所述进气单向阀的流通方向为由下至上,且进气单向阀底部与第二导流槽底端面小于三厘米。
13.优选的,所述出气喷管采用45号钢材质。
14.优选的,所述泵体采用不锈钢材质。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
输送装置,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16.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通过在输送管道内部顶端设置了隔板,隔板顶部形成气体通道,且在输送管道两端分别设置了进流管和出流管,进流管和出流管内部顶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与隔板顶部形成的气体通道相连接,且在第一导流槽内部安装了泵体,通过泵体对出流管内部的空气进行抽取,使出流管内部左侧形成负气压,一定程度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且空气通过第一导流槽底部的出气喷管在液体内部沿液体的流向进行喷出,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而增加液体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剖面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进流管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进流管内部结构剖面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出流管内部结构剖面图。
22.其中:输送管道
‑
1、隔板
‑
2、连接法兰
‑
3、进流管
‑
4、出流管
‑
5、第一直管
‑
41、第一导流槽
‑
42、电机
‑
43、泵体
‑
44、出气单向阀
‑
45、出气喷管
‑
46、进流口
‑
47、第二直管
‑
51、第二导流槽
‑
52、进气单向阀
‑
53、液位传感器
‑
54、出流口
‑
55。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1
‑
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道1、进流管4和出流管5,输送管道1内侧顶部焊接有隔板2,输送管道1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法兰3与进流管4和出流管5相连接,隔板2左端与第一导流槽42底端相互插接,且第二导流槽52左端与隔板2相互插接,使第二导流槽52通过隔板2顶部的空间与第一导流槽42进行连接。
25.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进流管4包括第一直管41、第一导流槽42、电机43、泵体44、出气单向阀45、出气喷管46和进流口47,第一直管41内部顶端设置有第一导流槽42,对气体进行导向,第一直管41顶端安装有电机43,对电机43进行固定,电机43底端与泵体44相连接,且泵体44安装于第一导流槽42内,通过电机43驱动泵体44对第一导流槽42右侧的空气传输至左端,第一导流槽42底端左侧连接有出气单向阀45,且出气单向阀45底端与出气喷管46相连接,使第一导流槽42内部左端的空气通过出气单向阀45经出气喷管45进行喷出,输送管道1左端底部开设有进流口47,使传输的液体通过进流口47进入至第一直管41内进行传输,第一直管41右端通过连接法兰与输送管道1相连接,对第一直管41与输送管道1进行连接,泵体44外侧与第一导流槽42内壁贴合,且泵体44的传输方向为从右至左,使泵体44对气体从右至左进行传输,第一
导流槽42左端呈闭合状,且第一导流槽42呈镂空状,使气体右端进图至第一导流槽42内,避免气体通过第一导流槽42左端进行流出,出气单向阀45的流通方向为由上至下,且出气喷管46呈l状,使气体向下进行传输,且通过出气喷管46由传输的液体内部向右进行喷气。
26.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出流管5包括第二直管51、第二导流槽52、进气单向阀53、液位传感器54和出流口55,第二直管51内部顶端设置有第二导流槽52,对气体进行导向,第二导流槽52底端右侧安装有进气单向阀53和液位传感器54,对进气单向阀53和液位传感器54进行的,第二直管51右侧底部开设有出流口55,使传输的液体通过处流口55流出,第二直管51左端通过连接法兰与输送管道1相连接,对第二直管51与输送管道1进行连接出气喷管46采用45号钢材质,硬度高,不易损坏,泵体44采用不锈钢材质,硬度高,且不易生锈,第二导流槽52左端呈镂空状,且第二导流槽52右端呈闭合状,对气体的流向进行限制,进气单向阀53的流通方向为由下至上,且进气单向阀53底部与第二导流槽52底端面小于三厘米,使气体向上进行抽取,且避免进气单向阀53向下伸出长度过长影响传输液体的流动,容易对传输的液体进行抽取。
27.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
28.第一,在使用前,首先将第一直管41左端与外部液体供给管道进行连接,且将第二直管51右端与外部传输的液体的收集设备进行连接,然后将电机43和液位传感器54的接电端口与外部带有电源的控制设备相连接;
29.第二,在使用时,将需要进行传输的液体通过进流口47注入至第一直管41内部,然后通过控制电机43产生动力通过输出轴带动泵体44运作,由于泵体44外侧与第一导流槽42内壁贴合,且泵体44的传输方向为从右至左,使泵体44对气体从右至左进行传输,且由于进气单向阀53的流通方向为由下至上,且进气单向阀53底部与第二导流槽52底端面小于三厘米,对第二直管52内部的气体经进流导向法53向上进行抽取至第二导流槽52内,使出流管5内部左侧形成负气压,一定程度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
30.第三,且气体通过泵体44经隔板2顶部形成气体通道传输至第一导流槽42内,由于出气单向阀45的流通方向为由上至下,且出气喷管46呈l状,使气体向下进行传输,且通过出气喷管46由传输的液体内部向右进行喷气,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而增加液体的传输效率;
31.第四,通过液位传感器54对第二直管51内部的液位进行检测,当液体高度接近进气单向阀53时,停止电机43运作,避免对液体进行抽取。
32.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管道运输的传送带输送装置,通过在输送管道1内部顶端设置了隔板2,隔板2顶部形成气体通道,且在输送管道1两端分别设置了进流管4和出流管5,进流管4和出流管5内部顶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槽42和第二导流槽52,第一导流槽42和第二导流槽52与隔板2顶部形成的气体通道相连接,且在第一导流槽42内部安装了泵体44,通过泵体44对出流管5内部的空气进行抽取,使出流管5内部左侧形成负气压,一定程度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且空气通过第一导流槽42底部的出气喷管46在液体内部沿液体的流向进行喷出,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而增加液体的传输效率。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
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3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5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