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滤芯机构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体式滤芯机构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电机的前滤芯与后滤芯共轴且均围绕电机主体排布,置于手柄后方。这种设置方法便于拆装。但是需配合特有的侧面进风,端面出风的电机。常规的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不便于排布此结构。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滤芯漏装检测机构及吸尘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一体式滤芯机构,包括:安装于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上的一体式滤芯组件,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包括前滤芯、后滤芯及支架;所述前滤芯为片状结构,所述前滤芯位于电机端面的进风口;所述后滤芯包围电机主体;所述支架固定安装所述前滤芯与后滤芯。
7.进一步地,所述后滤芯为圆筒状,中间为通孔,套装在电机上;所述前滤芯为圆形的片状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圈,
9.所述第一密封圈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第一密封圈内设有固定安装所述前滤芯的凹槽,所述前滤芯卡接在所述凹槽内。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位于一端的支架第一端、位于中间的支架主体及位于另一端的支架第二端;所述支架主体位于所述后滤芯与电机主体之间,所述支架主体对所述后滤芯起支撑作用。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第一端为容纳所述后滤芯一端的槽状结构,以限制所述后滤芯的一端运动;所述支架第二端限制所述后滤芯的另一端运动。
12.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安装在所述支架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密封圈对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的上端起密封和缓冲作用;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分别安装在所述后滤芯与所述支架第二端的连接位置的外围和内围,对所述后滤芯起密封作用。
13.进一步地,还包括防漏装组件(30),所述防漏装组件(30)位于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10)顶部的装饰盖上;所述防漏装组件(30)包括位于后滤芯(12)顶部的弹片(31)与弹片(31)抵接的元器件(32),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10)安装后抵接所述识别装置产生位移,以触发所述元器件(32)。
14.进一步地,所述弹片包括弹片第一端和弹片第二端;所述弹片第一端铰接与吸尘
器内部的装饰盖上,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安装后,抵压所述弹片的弹片第二端,使所述弹片第二端产生位移,所述弹片第二端抵压所述元器件。
15.进一步地,所述防漏装组件还包括回弹件;所述回弹件一端安装在吸尘器内部的装饰盖上,一端抵接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当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拆卸时,所述回弹件回弹使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恢复不抵压所述元器件的状态。
16.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滤芯机构、气流发生装置及旋风分离装置,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整体安装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腔内,所述一体式滤芯组件抵接所述旋风分离装置。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前后滤芯便于安装在常规的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结构上,在端面进风口安装前滤芯,实现对进风时的过滤,在侧面出风处安装后滤芯,实现对出风的二次过滤,能够对传统的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实现更好的过滤;且本实用新型实现传统电机前后滤芯一体式结构,充分利用电机外围的空间,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便于排布防漏装机构,便于拆装清洗;且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全新的防漏装结构,一体式滤芯组件安装后会触发元器件,结构简单,能够更好地起到对一体式滤芯组件的防漏装作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吸尘器的拆解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吸尘器的部分组装图。
20.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1.图4是图2的拆解图。
22.图5是图4中的一体式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吸尘器中一体式滤芯机构安装在气流发生装置内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0、一体式滤芯组件;11、前滤芯;12、后滤芯;13、支架;131、支架主体;132、支架第一端;133、支架第二端;141、第一密封圈;142、第二密封圈;143、第三密封圈;144、第四密封圈;30、防漏装组件;31、弹片;311、弹片第一端;312、弹片第二端;32、元器件;33、回弹件;40、气流发生装置;41、装饰盖;42、机罩;43、电机;44、上壳体;50、旋风分离装置;51、下壳体;511、吸尘口;60、手柄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26.接下来,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27.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一种一体式滤芯机构,包括安装于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上的一体式滤芯组件10、防漏装组件30。
28.电机的端面设有进风口,电机的侧面设有出风口。
29.一体式滤芯组件10包括前滤芯11、后滤芯12、支架13及密封圈。
30.前滤芯11为圆形的片状结构,一体式滤芯机构安装在吸尘器内时,前滤芯11位于电机端面的进风口。
31.前滤芯11位于电机43端面的进风口。前滤芯10由过滤器介质层组成,过滤器介质层包括织物过滤器介质和/或非织物过滤器介质和/或静电过滤器介质。具体地,可以是粗纱和/或丝网层和/或绒等前滤芯11位于后滤芯12与旋风分离装置50之间。
32.后滤芯12为圆筒状,中间为通孔,套装在电机上,后滤芯12包围电机主体。后滤芯12由高效能微粒空气过滤器介质组成,对进入过滤器中的空气进行二次过滤。优选地,后滤芯12为弯折的形状,以增大后滤芯12的过滤面积。
33.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常规的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结构上。电机参见图4,为大体呈圆筒状的电机43,在电机43的外围罩有机罩42。该一体式滤芯机构安装在吸尘器后,前滤芯11位于该常规电机的端面,即进风口,后滤芯12套在电机主体上,即电机侧面,且后滤芯12位于电机43主体与机罩42之间,机罩42对一体式滤芯组件10和电机43起保护作用。
34.参考图4至图5,支架13用于固定安装前滤芯11、后滤芯12。
35.支架13包括位于一端的支架第一端132、位于中间的支架主体131及位于另一端的支架第二端133。支架主体131位于后滤芯12与电机主体之间,支架主体131对后滤芯12起支撑作用。
36.支架第一端132为容纳后滤芯12一端的槽状结构,以限制后滤芯12的一端运动;支架第二端133限制后滤芯12的另一端运动。
37.具体地,为方便后滤芯12的安装,支架13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和下支架固定形成支架13。支架第一端132和支架主体131位于上支架上,后滤芯12的内表面朝向支架主体131。安装时,后滤芯12套装在支架主体131上之后,再将整个上支架与下支架固定安装。支架第一端132由支架主体131朝向后滤芯12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并弯折形成,弯折后包围后滤芯12的上端面。
38.支架第二端133位于下支架上,支架第二端133包裹后滤芯12的下端面。支架第二端133上设有卡接第一密封圈141的凹槽或凸起,换句话说,下支架上设有卡接第一密封圈141的凹槽或凸起,以实现支架第二端133与第一密封圈141。
39.具体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141、第二密封圈142、第三密封圈143和第四密封圈144。
40.第一密封圈141固定安装在支架13上,支架第二端133上设有卡接第一密封圈141的凹槽,第一密封圈141的内表面形成卡接凹槽的凸起,以实现支架第二端133与第一密封圈141。
41.第一密封圈141的内表面设有固定安装前滤芯11的凹槽,前滤芯11卡接在凹槽内。
42.第二密封圈142安装在支架第一端132上,第二密封圈对一体式滤芯组件10的上端起密封和缓冲作用。具体地,支架第一端132由支架主体131朝向后滤芯12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并弯折形成,弯折后支架第一端132的下表面包围后滤芯12的上端面,弯折后支架第一端132的上表面设有安装第二密封圈142的安装部,第二密封圈142安装在安装部后,可对后滤芯12的上端部起密封作用,防止灰尘进入电机43中损坏电机。
43.第三密封圈143和第四密封圈144分别安装在后滤芯12与支架第二端133的连接位置的外围和内围,对后滤芯12的下断面起密封作用。优选地,在支架第二端133朝向该内表面和外表面设有限制第三密封圈143和第四密封圈144的限位部,第三密封圈143和第四密封圈144后密封支架第二端133内表面和外表面与后滤芯12贴合位置,可对后滤芯12的下端部起密封作用,防止灰尘进入电机43中损坏电机。
44.防漏装组件30位于一体式滤芯组件10顶部的装饰盖上;防漏装组件30包括位于后滤芯12顶部的识别装置及与识别装置连接或抵接的元器件32,一体式滤芯组件10安装后抵接识别装置产生压力或位移,以触发元器件32,吸尘器开机;当识别装置识别不到压力或位移,吸尘器无法开机。
45.在本实施例中,识别装置为位于后滤芯12顶部的弹片31,一体式滤芯组件10安装后抵压弹片31产生位移,以触发元器件32。
46.弹片31包括弹片第一端311和弹片第二端312;弹片第一端311铰接与吸尘器内部的装饰盖41上,一体式滤芯组件10安装后,抵压弹片31的弹片第二端312,一体式滤芯组件10使弹片第二端312产生位移,弹片第二端312以弹片第一端311的铰接轴为中心,做微小的弧形位移,弹片第二端312抵压元器件32。元器件32为公知器件,在此不累赘。
47.在本实用新型中,仅仅设置一个元器件32,即可检测一体式滤芯组件10的漏装。
48.防漏装组件30还包括回弹件33;回弹件33一端安装在吸尘器内部的装饰盖上,一端抵接一体式滤芯组件10;当一体式滤芯组件10拆卸时,回弹件33回弹使一体式滤芯组件10恢复不抵压元器件32的状态。
49.具体地,弹片第二端312通过回弹件33安装在吸尘器内部的装饰盖上;回弹件33一端安装在吸尘器内部的装饰盖41上,另一端安装在弹片31的弹片第二端312;当一体式滤芯组件10拆卸或漏装时,回弹件33回弹使弹片第二端312恢复不抵压元器件32的状态。
50.在本实用新型中,弹片31可以有至少两个,触发元器件32仅为一个。至少两个弹片31等间距安装在装饰盖41上。回弹件33安装在其中一个弹片31与装饰盖41上。
51.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6,装饰盖41、气流发生装置40中的机罩42均为圆筒状,为保证一体式组件10的受力平衡,设置三个弹片31,三个弹片31等距离分布。回弹件33安装在其中一个弹片31与装饰盖41之间。
52.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漏装组件30包括:位于一体式滤芯组件10顶部的压力传感器及与压力传感器连接的元器件32。具体地,可以在装饰盖41上设置压力传感器,用于识别一体式滤芯组件10安装后产生的压力。
53.当一体式滤芯组件10正确安装后,压力传感器可识别后滤芯12与前滤芯10抵接压力传感器产生的压力;当一体式滤芯组件10未安装时,压力传感器识别不到压力;与压力传感器连接的元器件32,用于当压力传感器识别一体式滤芯组件10抵接压力传感器产生的压
力时,触发吸尘器开机;当压力传感器识别不到压力,吸尘器无法开机。
54.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任一项的一体式滤芯机构、气流发生装置40及旋风分离装置50及手柄组件60。一体式滤芯组件10整体安装在气流发生装置40的腔内,一体式滤芯组件10抵接旋风分离装置50。。旋风分离装置50位于下壳体51内,且旋风分离装置50设有吸尘口511,用于吸尘。
55.后滤芯12安装在气流发生装置40内,后滤芯12的一端抵接防漏装组件30,后滤芯12的另一端一体安装有前滤芯11。
56.气流发生装置40包括装饰盖41、机罩42、电机43及上壳体44,常规的气流发生装置40均如此设置,在此不多累赘。机罩42及电机43固定安装在装饰盖41上,外部套上壳体44。机罩42上设有孔洞。机罩42及电机43为圆筒状,后滤芯12为圆筒状,安装在机罩42与电机43之间,对进入气流发生装置40的气体进行二次过滤。
57.本实用新型中前后滤芯便于安装在常规的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结构上,在端面进风口安装前滤芯11,实现对进风时的过滤,在侧面出风处安装后滤芯12,实现对出风的二次过滤,能够对传统的端面进风、侧面出风的电机实现更好的过滤;且本实用新型实现传统电机前后滤芯一体式结构,充分利用电机外围的空间,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便于排布防漏装机构,便于拆装清洗;且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全新的防漏装结构,一体式滤芯组件安装后会触发元器件,结构简单,能够更好地起到对一体式滤芯组件的防漏装作用。
58.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5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