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气体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85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气体检测仪。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环保和碳排放问题也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构筑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减少大气污染和控制碳排放方面多做努力。在一些施工现场或者事故现场存在多种气体混杂的污染源,如果人员贸然进入会存在危险,因此需要对内部气体含量进行检测。
3.但是,目前传统的多气体检测仪均大都采用多个检测探头设置在进风通路内,且接触的均多为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在闲置状态下,外露在空气中,对于探头的灵敏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方便灵活、检测效率高、探头保护好的多气体检测仪。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多气体检测仪,包括正对设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下端设置有行走轮,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高度调整机构,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安装有平行设置的凸块,相邻两个凸块之间形成通道,所述下壳体上正对所述凸块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匹配设置,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设置在所述凹槽之间,所述下壳体上还设置有排风扇,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上正对所述检测探头和排风扇设置有容纳槽。
7.在使用时,将整体放置在待检测环境中,高度调整机构带动上壳体向上移动,使得凸块在凹槽中升起,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两个凸块共同围绕成气体通道,使得下壳体上的检测探头完全置于气体通道内,排风扇开始动作,使得外界气体在气体通道内同向流动,依次经过检测探头,检测探头可以分别对混合气体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在使用完成后,高度调整机构带动上壳体向下运动使得凸块陷入凹槽中,上壳体与下壳体紧密贴合,同时检测探头和排风扇置于容纳槽中,对于探头来说形成一个密封空间,有利于探头的灵敏度不收损坏,另外,在高度调整机构回收时,在进风端可以通入无害气体,例如空气、氮气等,将气体通道内残留的危害气体、腐蚀性气体排出,更有利于对检测探头的保护。本方案的多气体检测仪能够进入复杂的混合气体环境,对混合气体内的成分以及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可以实现对检测探头的存储保护,极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
8.作为优化,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底部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下端面高于所述行走轮的下端面,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向上设置且同轴连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穿过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内固定安装有螺母,所述丝杠与所述螺母配合连接。
9.这样,第一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丝杠实现旋转,丝杠旋转与螺母配合,将上壳体进行升高或降低,完成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离合动作。
10.作为优化,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还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竖向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所述上壳体正对所述导向杆设有导向孔。
11.这样,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实现升降的过程中,对两者进行导向,避免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偏离,影响升降效果以及气体通道的形态。
12.作为优化,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扰流板,所述扰流板设置在两个相邻检测探头之间,相邻两个所述扰流板分别于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上正对所述扰流板设置有插槽。
13.这样,扰流板能够不干扰气体通道内气体流动的情况下,延长了经过该检测探头的气体流动路线,进而加大了检测探头与气体接触的时间,有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扰流板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固定位置不同,形成了s型通道,避免气体避开检测探头。
14.作为优化,所述扰流板的高度大于检测探头的高度小于凸块的高度。
15.这样,在能够起到扰流的情况下,避免将整个气体通道堵塞,保障检测的顺利进行。
16.作为优化,所述行走轮上均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
17.这样,能够为整体提供动力输入,可以完成设备自行进入危险区域工作,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第二驱动电机不同的转速,能够实现转向。
18.综上,本多气体检测仪在使用时,能够自行进入区域,检测时形成固定气体通道,保障了检测效果,另外能够在用后对检测探头形成密封保护,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多气体检测仪的结构示意图(上壳体下壳体拆分状态)。
20.图2为图1的底部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气体检测仪的侧视图(检测状态)。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气体检测仪的侧视图(闲置状态)。
23.图5为图3中a

a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多气体检测仪的内部状态示意图。
25.图7为图6中所述多气体检测仪上壳体升起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参照图1

7,一种多气体检测仪,包括正对设置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11,所述下壳体11下端设置有行走轮12,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11之间设置有高度调整机构,所述上壳体1的下表面安装有平行设置的凸块13,相邻两个凸块13之间形成通道,所述下壳体11上正对所述凸块13设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与所述凸块13匹配设置,所述下壳体11的上表面上间
隔设置有多个检测探头15,所述检测探头15设置在所述凹槽14之间,所述下壳体11上还设置有排风扇16,所述上壳体1的上表面上正对所述检测探头15和排风扇16设置有容纳槽17。
28.在使用时,将整体放置在待检测环境中,高度调整机构带动上壳体向上移动,使得凸块在凹槽中升起,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两个凸块共同围绕成气体通道,使得下壳体上的检测探头完全置于气体通道内,排风扇开始动作,使得外界气体在气体通道内同向流动,依次经过检测探头,检测探头可以分别对混合气体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在使用完成后,高度调整机构带动上壳体向下运动使得凸块陷入凹槽中,上壳体与下壳体紧密贴合,同时检测探头和排风扇置于容纳槽中,对于探头来说形成一个密封空间,有利于探头的灵敏度不收损坏,另外,在高度调整机构回收时,在进风端可以通入无害气体,例如空气、氮气等,将气体通道内残留的危害气体、腐蚀性气体排出,更有利于对检测探头的保护。本方案的多气体检测仪能够进入复杂的混合气体环境,对混合气体内的成分以及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可以实现对检测探头的存储保护,极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
29.具体的,所述下壳体11内还设置有电源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搭载在控制器内,所述电源和控制器与所述检测探头、高度调整机构和排风扇电性连接,为其工作提供电量支持以及协同配合指令的传递与数据接收。
30.具体的,所述下壳体11内还设置有信号发送模块,将接收的数据及时有效的传输至外界云端或接收设备,具体的,信号发送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移动数据模块、蓝牙模块。
31.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1底部的第一驱动电机18,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8的下端面高于所述行走轮12的下端面,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8的输出轴向上设置且同轴连接有丝杠19,所述丝杠19穿过所述下壳体11和上壳体1,所述上壳体1内固定安装有螺母2,所述丝杠19与所述螺母2配合连接。
32.这样,第一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丝杠实现旋转,丝杠旋转与螺母配合,将上壳体进行升高或降低,完成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离合动作。
33.具体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电源和控制器连接,便于接收启闭信号,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定行程动作,可以保障上、下壳体之间的精准开启与闭合。
34.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11之间还设置有导向杆21,所述导向杆21竖向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1的上表面,所述上壳体1正对所述导向杆21设有导向孔22。
35.这样,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实现升降的过程中,对两者进行导向,避免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偏离,影响升降效果以及气体通道的形态。
36.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11之间设置有扰流板23,所述扰流板23设置在两个相邻检测探头15之间,相邻两个所述扰流板23分别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11固定,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11上正对所述扰流板23设置有插槽24。
37.这样,扰流板能够不干扰气体通道内气体流动的情况下,延长了经过该检测探头的气体流动路线,进而加大了检测探头与气体接触的时间,有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扰流板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固定位置不同,形成了s型通道,避免气体避开检测探头。
38.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23的高度大于检测探头15的高度小于凸块13的高度。
39.这样,在能够起到扰流的情况下,避免将整个气体通道堵塞,保障检测的顺利进行。
40.本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轮12上均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
41.这样,能够为整体提供动力输入,可以完成设备自行进入危险区域工作,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第二驱动电机不同的转速,能够实现转向。
42.具体的,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具有可编辑功能,且应用广泛,易于取得。
43.具体的,所述plc控制器的型号为s7

200,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4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