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管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93



1.本技术涉及化工冷凝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2.在化工生产领域,通常采用冷凝回流的方式将反应物重新送回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壳管式冷凝器可将反应过程中挥发的蒸汽进行冷凝,从而提高产品收率。
3.如附图1所示,相关的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1、多个换热管14和封盖11,换热管14平行设置于壳体1内部,封盖11与壳体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封盖11分为左端盖111和右端盖112,壳体1的一侧连接左端盖111,左端盖111上设有气体入口管1111,壳体1的另一侧连接右端盖112,右端盖112上设有冷凝液出口1121,壳体1的下方侧壁设有进水管12,壳体1的上方侧壁设有出水管13。壳体1水平设置,壳体1的下方放置有底座2,底座2水平放置在地面上,底座2的数量为二,两个底座2分别对壳体1的两端进行支撑。该壳管式冷凝器可以对进入冷凝器中的蒸汽物进行冷凝,冷却介质通过进水管12进入壳体1内,再通过出水管13流出,蒸汽物料从气体进入管进入,冷凝后从冷凝液出口1121流出,实现冷凝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以下不足:冷凝器运行过程中,由于冷却介质的流动压力不稳导致进出水交换时会产生震动,在震动过程中底座2与冷凝器的壳体1之间的相互碰撞,造成冷凝器设备的损坏,降低冷凝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冷凝器与支架之间的相互碰撞,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壳管式冷凝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底座和放置于底座上的壳体,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壳体的放置位,所述放置位上固定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与壳体外侧壁相贴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凝器运行过程中由于进出水交换造成设备震动时,缓冲垫可有效降低底座与壳体之间的相互碰撞,降低冷凝器壳体的损坏,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
9.可选的,所述缓冲垫和壳体之间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槽和卡块,所述卡槽开设于缓冲垫上,所述卡块固定于壳体的外侧壁上,所述卡块与卡槽相互嵌合卡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壳体放置在缓冲垫上时,卡块和卡槽相互卡接进一步增强壳体和缓冲垫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壳体放置在底座上的稳定性,减少壳体由于震动在底座上发生晃动的情况。
11.可选的,所述卡接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接结构沿底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卡接结构进一步增强壳体与缓冲垫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壳体放置在支座上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和
第二支撑座之间贯穿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分别贯穿穿出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且所述螺纹杆贯穿穿出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端部均安装有螺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贯穿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使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的距离保持固定,使壳体能够更好的放置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同时当螺纹杆出现磨损时,拧开螺母方便将螺纹杆进行拆卸更换。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下底面均安装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的转动方向平行于螺纹杆的轴心,所述转动轮的下方设有底板,所述转动轮在底板上表面转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壳体受到外界碰撞发生晃动时,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随壳体同步移动,降低壳体与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之间的发生摩擦碰撞的情况,转动轮可在底板上转动,降低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与底板之间的摩擦力。
17.可选的,所述放置位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所述缓冲垫与放置位的形状相同。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形的放置位和缓冲垫能够更好的贴合壳体的侧壁,对壳体进行更好的支撑。
19.可选的,所述底座远离壳体的一侧均设置有阻挡底座平移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垂直于转动轮的转动方向,所述限位板与底座的侧壁之间固定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底座的侧壁固定,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板侧壁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底座发生晃动时,缓冲弹簧起到缓冲的效果。
21.可选的,所述缓冲弹簧的外侧套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的材质为软性材料制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弹簧受力发生收缩或回弹时,保护套可随缓冲弹簧同时发生弹性形变,使保护套能始终对缓冲弹簧进行保护,减少缓冲弹簧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出现腐蚀的情况。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 冷凝器运行过程中由于进出水交换造成设备震动时,缓冲垫可有效降低底座与壳体之间的相互碰撞,降低冷凝器壳体的损坏,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
25.2. 当壳体放置在缓冲垫上时,卡块和卡槽相互卡接进一步增强壳体和缓冲垫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壳体放置在底座上的稳定性,减少壳体由于震动在底座上发生晃动的情况;
26.3. 当壳体受到外界碰撞发生晃动时,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随壳体同步移动,降低壳体与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之间的发生摩擦碰撞的情况,转动轮可在底板上转动,降低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与底板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27.图1是相关的冷凝器的爆炸图。
28.图2是壳体与底座的爆炸图。
29.图3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封盖;111、左端盖;1111、气体入口管;112、右端盖;1121、冷凝液出口;12、进水管;13、出水管;14、换热管;2、底座;21、第一支撑座;22、第二支
撑座;23、放置位;24、缓冲垫;25、转动轮;26、穿孔;27、螺纹杆;271、螺母;28、缓冲弹簧;281、保护套;3、底板;31、限位板;4、卡接结构;41、卡槽;4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2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34.参照图2,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1和封盖11,壳体1水平设置,壳体1的形状为圆柱形,封盖11包括左端盖111和右端盖112,左端盖111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一侧,右端盖112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另一侧,左端盖111上设有气体入口管1111,封盖11上设有冷凝液出口1121,壳体1的下方侧壁设有进水管12,壳体1的上方侧壁设有出水管13。
35.冷凝器工作时,高温流体从气体入口管1111进入,从冷凝液出口1121流出,冷却介质从进水管12进入壳体1内,从出水管13流出,完成冷凝工作。
36.壳体1的下方放置有用于支撑壳体1的两组底座2,两组底座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底座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底板3,底板3与地面相平行,底板3的两侧边上表面均固定有限位板31,两个限位板31之间相互平行,且限位板31垂直于底板3,底座2位于两个限位板31之间。
37.参照图2和图3,底座2包括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相向设置,且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上均开设有用于水平放置壳体1的放置位23,放置位23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圆弧形,壳体1放置于放置位23上,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从径向上对壳体1进行支撑。
38.每个放置位23的上表面均固定有缓冲垫24,缓冲垫24的形状缓冲垫24的材质为橡胶,缓冲垫24与壳体1的外侧壁相互贴合,缓冲垫24和壳体1之间设有多个卡接结构4,卡接结构4沿缓冲垫2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9.卡接结构4包括卡槽41和卡块42,卡槽41开设于缓冲垫24的上表面,卡块42固定于壳体1与底座2相抵接的侧壁,卡块42与卡槽41一一对准设置,壳体1放置在缓冲垫24的上表面时,卡块42嵌入卡槽41中,进一步增大壳体1与缓冲垫24之间的摩擦力,使壳体1更加稳定的放置在底座2上,不易发生晃动。
40.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的下表面均安装有转动轮25,转动轮2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转动轮25的转动方均相同,且转动轮25的转动方向垂直于壳体1的轴向。
41.参照图3和图4,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上均水平开设有穿孔26,穿孔26位于放置位23的下方,穿孔26的轴心平行于转动轮25的转动方向,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之间还设有螺纹杆27,螺纹杆27通过穿孔26水平贯穿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且螺纹杆27穿出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的端部均安装有螺母271,螺母271与螺纹杆27之间螺纹连接。
42.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远离壳体1的一侧壁均固定有缓冲弹簧28,缓冲弹簧28的另一端与限位板31的侧壁固定连接,缓冲弹簧28的外侧套有保护套281,保护套281为圆筒形,保护套281为橡胶、硅胶等软性材料制成,保护套281的长度与缓冲弹簧28的长度相同,当缓冲弹簧28受力发生收缩或回弹时,保护套281可随缓冲弹簧28同步发生弹性形变。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壳管式冷凝器的实施原理为:
44.当冷凝器进行冷凝工作时,由于进出水交换会造成壳体1在底座2上发生震动,缓冲垫24降低壳体1与底座2之间的撞击力,减少壳体1由于震动发生损坏的情况,卡块42与卡槽41之间相互卡接固定,进一步增强壳体1与缓冲垫24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壳体1在缓冲垫24上发生晃动的情况,有助于延长壳体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效果。
45.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螺纹杆27和螺母271进行调节固定,当壳体1震动时,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随壳体1同步震动,转动轮25降低底座2与底板3之间的摩擦力,使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可在水平方向上晃动平移,缓冲弹簧28可有效缓冲底座2在底板3上发生晃动的情况,保护套281对缓冲弹簧28进行保护,减少缓冲弹簧28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发生腐蚀的情况,提高缓冲弹簧28的使用寿命。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3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