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4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背光模组为显示装置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一般而言,背光模组可分为前光式与背光式两种,背光模组组成一般有发光源、导光板、第一框体、反射片、扩散片、增光片和黑白胶等,由于背光要求越来越薄,所以有部份需加第二框体,但目前的背光模组常因固定不够稳固而造成产品显示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框体、膜片组件、导光板、反射膜和第二框体,所述反射膜与所述第二框体连接,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膜背离所述第二框体的一面连接,所述膜片组件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第二框体的一面连接,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膜片组件背离所述第二框体的一面连接,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连接,所述膜片组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第二框体的一侧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部插设于所述卡接槽内,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槽的侧壁相抵接。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膜片组件包括反射偏光片、增光膜和散光膜,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所述反射偏光片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增光膜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卡接部,所述散光膜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均插设于所述卡接槽内。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设置为方体。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靠近所述第二框体的一面凸起设置有压筋,所述压筋抵接于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第二框体的一面。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的一侧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的两端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二框体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的侧壁相抵接。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框体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插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的侧壁相抵接。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的一侧设置有灯条和至少一顶出块,所述顶出块的厚度大于所述灯条的厚度,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灯条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顶出块。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的一侧设置有导热区,所述导热区上设置有导热胶层。
与所述卡接槽510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200连接时,所述第一框体100将所述卡接槽510封闭,避免所述卡接部210从所述卡接槽 510内脱离,使得所述膜片组件200在横向上不易移动,避免膜片组件200出现松动,也避免产品的显示效果受损。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510设置为环形封闭,所述卡接部210卡设在所述卡接槽510内。
25.为了更好地限制膜片组件200的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膜片组件200包括反射偏光片220、增光膜230和散光膜240,所述卡接部210 包括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12和第三卡接部213,所述反射偏光片220 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接部211,所述增光膜230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卡接部212,所述散光膜240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卡接部213,所述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12和第三卡接部213均插设于所述卡接槽510内。具体地,所述第二框体 500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卡接槽510,所述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12和第三卡接部213之间通过膜片固定胶粘结,且所述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 212和第三卡接部213均插设于所述卡接槽510内,在使用时,有效避免了所述反射偏光片220、所述增光膜230和所述散光膜240之间的相互位移,所述卡接槽510限制了所述膜片组件200的位移。
2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510包括第一卡接槽、第二卡接槽和第三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三卡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三卡接槽的高度依次降低,且其位置相互错开、互不对齐,所述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 212和第三卡接部213分别对应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三卡接槽内,且所述第一卡接部211、第二卡接部212和第三卡接部21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三卡接槽的侧壁相抵接。这样,使得所述反射偏光片220、所述增光膜230和所述散光膜240在横向的位移受到约束,避免移动。
27.为了使得所述导光板300不发生轴向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 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0靠近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压筋110,所述压筋110抵接于所述导光板300背向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一面。具体地,所述压筋110的形状为半圆柱体,在所述背光模组10安装时,所述导光板300与所述压筋110背向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一面相抵接,有效束缚了所述导光板300 发生纵向移动。
28.为了更好的限制所述导光板300发生横向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 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0的一侧设置有弹性件140,所述弹性件140抵接于所述导光板300的一侧。具体地,所述弹性件140设置为弹性顶块,所述弹性顶块设置为两个,所述弹性件140的一侧抵接于所述导光板300的一侧,这样,所述导光板300不能发生纵向移动,更好地保护了导光板300,避免所述导光板300在移动时发生碰撞,从而避免了所述导光板300的损伤。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弹性件为弹片,所述弹性件呈弯折设置,所述第一框体100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的侧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另一侧的侧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中部朝向所述第一框体100的内侧凸起设置,且所述弹性件的中部凸出至所述安装槽的外侧。在安装时,所述弹性件的中部抵接于所述导光板300的一侧,约束了所述导光板的横向移动。
30.为了实现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500的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0的两端设置有限位槽120,所述第二框体 500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520,所述限位块520插设于所述限位槽120内,所述限位块520与所述限位槽120的侧壁相
抵接。具体地,所述限位块520设置为两个,所述限位槽120设置为两个,所述限位槽120的形状为u型,所述限位块520与所述限位槽120相适配,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500相连接时,所述限位块520插设在所述限位槽120内,使得所述第一框体100卡接于所述第二框体500,这样,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500不能发生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500的连接更加紧密。
31.为了更好地限制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500的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00上设置有凹槽130,所述第二框体500上设置有凸块530,所述凸块530插设于所述凹槽130内,所述凸块530 与所述凹槽130的侧壁相抵接。具体地,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三个所述凸块530,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四个所述凸块530,所述第一框体100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三个所述凹槽130,所述第一框体100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四个所述凹槽130,这样,所述凸块530插设于所述凹槽 130内时,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500的移动受到约束,更好地限制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500的移动。
32.为了避免所述导光板300损伤所述灯条54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 3所示,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一侧设置有灯条540和至少一顶出块550,所述顶出块550的厚度大于所述灯条540的厚度,所述导光板300朝向所述灯条540 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顶出块550。具体地,所述顶出块550设置为铁块,所述顶出块550设置为两个,在进行所述导光板300的安装时,所述灯条540位于所述两个顶出块550之间,所述导光板300的一侧与所述顶出块550抵接,这样,避免了所述导光板300压伤所述灯条540,也限制了所述导光板300在横向上的位移。
33.为了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0可以更好地散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500的一侧设置有导热区,所述导热区上设置有导热胶层。具体地,所述导热区上粘贴有所述导热胶层,在所述背光模组10使用时,热量随着所述导热胶层传递至外界,更好地保护了背光模组10,避免了因温度过高而对其造成损伤,散热性能更好。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10。具体地,所述显示装置在使用时,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第二框体 500连接,所述卡接部210插设于所述卡接槽510内,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0不易松动散开,使得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延长了所述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3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2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