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器持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85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融合器持取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依托内窥镜进行的椎间融合手术,是在水介质下操作,该过程中存在强力的水压。而融合器在放入椎间前,会在其腔体内填入大量碎骨,且填入后并无任何包裹。目前,大量手术在融合器植入人体椎间的过程中,碎骨都会被水压冲走,无法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融合器持取装置,解决了融合器腔体内碎骨丢失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融合器持取装置,包括:
6.持取器,与所述融合器可拆卸连接,
7.包裹层,包覆在所述融合器的外部,用于阻止融合器内部的碎骨丢失;
8.所述持取器将包裹有所述包裹层的融合器推送到目标位置后,与所述融合器分离并退出。
9.在本技术方案中,融合器没有植入椎间之前,在融合器的外部包裹一包裹层,以此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有包裹层包住融合器使融合器内的碎骨不会流失,然后持取器将外部包裹了包裹层的融合器推送到椎间,与融合器分离并退出体外。
10.优选地,所述包裹层为具有一开口的套状结构,所述包裹层通过开口套设在所述融合器上,且所述开口的边缘夹持在所述持取器与所述融合器之间实现密封固定。
11.优选地,所述持取器包括外管和芯杆,所述芯杆设置在所述外管内,并可相对于所述外管转动;
12.所述外管的一端与所述融合器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芯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外管与所述融合器螺纹连接;
13.所述外管通过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融合器定位后,通过旋转所述芯杆实现与所述融合器的螺纹连接,所述芯杆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外管向所述融合器一侧移动,至所述外管端部与所述融合器贴合,并将所述开口的边缘夹持在两者之间。
14.优选地,所述外管与所述融合器两者相对的端面呈匹配贴合的弧面。
15.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管上的至少一个插块和设置在所述融合器上的至少一个插孔,所述插块插设在所述插孔内实现定位。
16.优选地,所述包裹层为在生物体内可降解的材料,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融合器植入椎间后,可降解的包裹层通过材料自身的可降解性,在一周甚至更短时间内降解,露出融合器中的碎骨,促进骨生长,实现椎间融合。
17.优选地,所述包裹层为在生物体内不可降解的材料,所述持取器上设置包裹层取出组件,所述包裹层取出组件用于所述融合器植入目标位置后将包裹层取出生物体外。
18.在本技术方案中,若包裹层为在生物体内不可降解的材料,在持取器上设置一包裹层取出装置,在融合器植入椎间后,持取器与融合器分离时采用包裹层取出装置将包裹层取出生物体外。
19.优选地,所述包裹层取出组件包括引导丝,所述引导丝的一端连接所述包裹层,另一端沿所述持取器延伸至远离所述融合器的一端处;
20.所述融合器到达目标位置与所述持取器分离后,从远离所述融合器的一端抽拉所述引导丝同时将所述包裹层抽出体外。
21.优选地,所述引导丝穿设在所述外管内,且所述外管两端上分别设有一穿引孔,所述引导丝的两端分别经两所述穿引孔伸出;所述引导丝一端经所述穿引孔伸出所述外管后连接所述包裹层,另一端伸出经所述穿引孔伸出所述外管后向所述持取器远离所述融合器的一端延伸。
22.优选地,所述穿引孔为腰型孔。
23.优选地,包裹在所述融合器外部的包裹层上设置一连接孔,所述引导丝的一端弯折并钩在所述连接孔内实现与所述包裹层的连接。
2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25.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融合器的外部包覆有一层包裹层,在植入融合器时间整个融合器被包裹层包住,达到融合器内的碎骨无丢失的可能。
26.2、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选用在生物体内可降解的包裹层,将整个融合器包裹在包裹层,包裹层的开口边缘夹持在持取器和融合器之间实现包裹层的密封固定,在手术过程中达到无碎骨丢失的可能,在融合器植入椎间后,在生物体内可降解材料的包裹层不用被带出,通过材料自身的可降解性,在一周甚至更短时间内降解,露出融合器中的碎骨,促进骨生长,实现椎间融合。
27.3、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优选的实施例选用生物体内不可降解的包裹层时,在持取器上设置包裹层取出组件,优选利用引导丝,引导丝的一端与包裹层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远离融合器的一端,融合器植入椎间后,持取器与融合器分离时,抽拉引导丝远离融合器的一端,即可将包裹层与融合器分离,抽拉出生物体外;优选实施例是在持取器的外管两端分别开设穿引孔,引导丝的两端分别经两穿引孔伸出。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融合器持取装置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融合器持取装置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

包裹层;2

融合器;3

持取器;301

外管;302

芯杆;303

插块;4

引导丝;5

穿引孔;6

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融合器持取装置作进一步
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32.参考图1,一种融合器持取装置,包括:持取器3和包裹层1,
33.持取器3与融合器2可拆卸连接,通常持取器3包括外管301和芯杆302,芯杆302设置在外管301内,并可相对于外管301转动;外管301的一端与融合器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芯杆302的一端伸出外管301与融合器2螺纹连接;
34.包裹层1包覆在融合器2的外部,用于阻止融合器2内部的碎骨丢失;持取器3将包裹有包裹层1的融合器2推送到目标位置与融合器2分离并退出。
35.以下就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进行说明
3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外管301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外管301上的两个插块303和设置在融合器2上的两个对应的插孔,插块303插入插孔内实现外管301的定位作用,芯杆302从外管301的插块303中间伸出,不断螺旋进入融合器2中,最后持紧融合器2,达到持取器3与融合器2的固定;当然实现外管301与融合器2的定位结构很多,例如设置一个插块303和一个插孔,或者根据融合器2、持取器3形状的不同,插块的形块也会有所不同,在此不一一列举。
37.根据包裹层1是否生物可降解材料,具体分成两个优选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38.实施例1
39.包裹层1为在生物体内可降解的材料,为实现包裹层1能紧实包裹在融合器2上,包裹层1优选为具有一开口的套状结构,包裹层1通过开口套设在融合器2上,且开口的边缘夹持在持取器3与融合器2之间实现密封固定;当然包裹层1也可以粘在融合器2的外侧或通过真空的方式,再或者将包裹层1设计成类似胶囊类的外壳包在融合器外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固定不需要其他的工艺固定,简单、方便。
40.包裹层1为在生物体内可降解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在融合器2植入椎间后,可降解的包裹层1通过材料自身的可降解性,在一周甚至更短时间内降解,露出融合器2中的碎骨,促进骨生长,实现椎间融合。
41.外管301通过定位结构与融合器2定位后,通过旋转芯杆302实现与融合器2的螺纹连接,芯杆302转动过程中带动外管301向融合器2一侧移动,至外管301端部与融合器2贴合,并将融合器2开口的边缘夹持在两者之间。
42.优选实施例中,外管301与融合器2两者相对的端面呈匹配贴合的弧面,当然,外管301与融合器2相对的端面也可以是长方体或者是不规则的形状,采用相互匹配贴合的弧面不仅使外管301和融合器2贴合的更紧密,包裹层1固定效果更好,而且加工也相对不规则形状容易。
43.实施例2
44.若包裹层1为在生物体内不可降解的材料,包裹层1的固定方式同实施例1的相同,而在融合器2植入椎间后,需要将包裹层1取出,因此需要在持取器3上设置包裹层取出组件,用于融合器2植入椎间后将包裹层1取出生物体外。
4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包裹层取出组件包括引导丝4,引导丝4的一端连接包裹层1,另一端沿持取器3延伸至远离融合器2的一端处;融合器2到达椎间与持取器3分离后,从远离融合器2的一端抽拉引导丝4同时将包裹层1抽出体外。
46.优选实施例,引导丝4穿设在外管301内,且外管301两端上分别设有一穿引孔5,引
导丝4的两端分别经两穿引孔5伸出;引导丝4一端经穿引孔5伸出外管301后连接包裹层1,另一端伸出经穿引孔5伸出外管301后向持取器3远离融合器2的一端延伸。融合器2到达椎间后,旋松芯杆302后,抽取引导丝4远离融合器2的一端,引导丝4连带包裹层1一同进入穿引孔5内,实现取出包裹层1。引导丝4在外管301上的固定方式除了本实施例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可以将引导丝4箍在外管301外,保证能实现引导丝4自由移动即可。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引导丝4不仅可牢固的穿插在外管301内,而且还可以实现自由的抽拉。
47.优选实施例,穿引孔5为腰型孔,抽拉包裹层1时,包裹层形成类似条状物,穿引孔4设计成腰型孔,不仅方便引导丝4伸进伸出,也方便包裹层1进入通过穿引孔5进入外管301内。
48.为了实现引导丝4与包裹层1的连接,本实施例包裹在融合器2外部的包裹层1上设置一连接孔6,引导丝4的一端弯折并钩在连接孔6内,使引导丝4不会脱出连接孔6。当然也可以将引导丝4的一端粘在包裹层1上实现引导丝与包裹层1的连接。
49.如图1

2所示,外管301上的插块303插入插孔内实现外管301与融合器2的定位后,在旋紧融合器2和持取器3之前,将包裹着融合器2的包裹层1的开口边缘塞入持取器3外管301和融合器2的间隙中,通过旋转芯杆302实现融合器2的螺纹连接,芯杆302转动过程中带动外管301向融合器2一侧移动,至外管301与融合器2贴合,将包裹层1的开口边缘夹持在外管301与融合器2之间,实现包裹层1的固定;
50.若选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包裹层1,融合器2植入椎间后,持取器3离开融合器2时不需将包裹层1带出体外,通过材料自身的可降解性,在一周甚至更短时间内降解,露出融合器2中的碎骨,促进骨生长,实现椎间融合;
51.若选用生物不可降解材料的包裹层1,包裹层上设置一连接孔6,引导丝4一端弯折并钩在连接孔6内,引导丝4通过持取器3外管301上的穿引孔5设置在持取器3上,融合器2植入椎间后,旋松芯杆302,在体外抽出引导丝4,连带包裹层1一同进入穿引孔5内,实现包裹层1的抽出。
5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2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