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血液透析领域,特别是血液透析浓缩液集中供液系统。
背景技术:
2.集中供液系统是将透析粉配成浓缩液再通过管路输送至透析机的一种设备。集中供液系统可以极大地方便血液透析的操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超过50床位的血液室或血液净化中心采用集中供液系统。
3.现有的集中供液系统,一般采用人工投粉操作,对于使用人数较少的血液净化中心而言,这一操作的复杂程度勉强可以接受,而对于较大型的血液净化中心,为满足患者的需要,一次配液的量一般超过250l,需要使用更高和直径更大的配液桶,相应地,一次投粉量也会增加,需要额外设置专门的台阶来帮助投粉,这使得占地面积更大,同时也使得配液的劳动强度进一步增加。
4.此外,传统的集中供液系统还没有预约配液的功能,因为投粉桶和配液桶为同一个桶,需要配液桶先进水,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液位到达指定值才能人工投粉进行配液,配液人员必须在每天早上赶在患者透析前配制好透析液,这样配液人员每天必须早起提前配制透析液。有必要对传统的集中供液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配液的血液透析浓缩液集中供液系统。
6.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集中供液系统,包括进水阀、配液桶,
8.所述进水阀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另一端分别连通配液桶进水阀、排液阀、投粉桶排水阀和配液泵的入口,所述配液桶进水阀与所述配液桶相连接;
9.所述投粉桶排水阀的另一端连接投粉桶和投粉桶配液阀;
10.所述配液泵的出口连接至投粉桶配液阀另一端、投粉桶喷淋阀、储液桶;
11.所述投粉桶喷淋阀的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投粉桶内的投粉桶喷淋头;
12.所述投粉桶和所述配液桶之间有相互连通的配液管,所述配液管设有配液阀。
13.在一些实例中,所述配液泵的出口还连接至配液桶喷淋阀,所述配液桶喷淋阀的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配液桶内的配液桶喷淋头。
14.在一些实例中,所述配液桶设有配液桶呼吸器、配液桶液位传感器、电导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15.在一些实例中,所述投粉桶上部连接有投粉桶呼吸阀,投粉桶呼吸阀连接投粉桶呼吸器。
16.在一些实例中,所述配液泵的出口与所述储液桶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传送阀。
17.在一些实例中,所述传送阀与所述储液桶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过滤器。
18.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储液桶设有储液桶喷淋头。
19.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储液桶通过管路连通分装阀、供液泵和储液桶排水阀。
20.在一些实例中,所述供液泵的出口连接至血液透析机,血液透析机通过三通回液阀分别连接所述储液桶和废液出口。
21.在一些实例中,所述供液泵串联有循环泵。
22.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储液桶还设有储液桶液位传感器和储液桶呼吸器中的至少一种。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4.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例,配液桶和投粉桶相互独立,可以把配液桶做到300l以上但不会增加投粉桶的高度,方便投粉。
25.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例,可以实现预约配液,极大的方便了配液操作,大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6.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例,可以方便地对配液桶、投粉桶、储液桶及相应的管线进行在线清洗。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
‑
进水阀、2
‑
排液阀、3
‑
投粉桶排水阀、4
‑
配液泵、5
‑
投粉桶配液阀、6
‑
投粉桶喷淋阀、7
‑
传送阀、8
‑
储液桶液位传感器、9
‑
储液桶排水阀、10
‑
储液桶球阀、11
‑
循环泵、12
‑
分装阀、13
‑
供液泵1、14
‑
供液泵2、15
‑
三通回液阀、16
‑
储液桶、17
‑
储液桶喷淋头、18
‑
储液桶呼吸器、19
‑
精密过滤器,20
‑
投粉桶呼吸器,21
‑
配液桶喷淋阀、22
‑
投粉桶喷淋头、23
‑
投粉桶、24
‑
配液阀、25
‑
配液桶、26
‑
配液桶呼吸器、27
‑
配液桶喷淋头、28
‑
电导传感器、29
‑
配液桶液位传感器、30
‑
配液桶进水阀、31
‑
投粉桶呼吸阀。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以及“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间接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3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案。
34.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5.参照图1,一种集中供液系统,包括进水阀1、配液桶25,所述进水阀1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另一端分别连通配液桶进水阀30、排液阀2、投粉桶排水阀3和配液泵的入口,所述配液桶进水阀30与所述配液桶25相连接;
36.所述投粉桶排水阀3的另一端连接投粉桶23和投粉桶配液阀5;
37.所述配液泵4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投粉桶配液阀5的另一端、投粉桶喷淋阀6、储液桶16;
38.所述投粉桶喷淋阀6的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投粉桶23内的投粉桶喷淋头22;
39.所述投粉桶23和所述配液桶25之间有相互连通的配液管,所述配液管设有配液阀24。
40.在一些实例中,所述配液泵4的出口还连接至配液桶喷淋阀21,所述配液桶喷淋阀21的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配液桶内的配液桶喷淋头27。
41.配液时,提前将透析粉投放到投粉桶23中保存,该投粉桶23为密闭容器,不会对透析粉质量产生影响。设置好投粉量和预约好配液时间,预约配液时间到达时,反渗水从进水阀1经过配液桶进水阀30进入配液桶25中,达到预定液位后。打开投粉桶配液阀5和配液阀24,关闭投粉桶排水阀3、投粉桶喷淋阀6、传送阀7、配液桶喷淋阀21和投粉桶呼吸阀31,启动配液泵4,从配液桶25中抽反渗水,通过投粉桶配液阀5冲到投粉桶23中,透析粉在水流冲击下慢慢溶解变成浓缩液。浓缩液在泵的作用下从投粉桶23中经过配液阀24回到配液桶25中,如此循环,直至达到配制要求。为使配制的液体更为均匀,可进一步关闭粉桶配液阀5,打开配液桶喷淋阀21,启动配液泵4使配液桶25中药液进一步通过配液桶喷淋头27循环至配液桶25。
42.在线清洗时,通过控制不同阀的启闭组合,利用配液桶喷淋头27、投粉桶喷淋头22进行喷洒冲洗。
43.在一些实例中,所述配液桶25设有配液桶呼吸器26、配液桶液位传感器28、电导传感器29中的至少一个。优选的,所述配液桶25同时设有配液桶呼吸器26、配液桶液位传感器28和电导传感器29。通过设置配液桶呼吸器26,可以保证配液桶内的压力平衡,同时可以保证其中的药液不与外界的空气接触。配液桶液位传感器29可以监测配液桶内的液位,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电导传感器28可以实时监测药液的电导,便于确定药液是否合格。
44.在一些实例中,投粉桶上部连接有投粉桶呼吸阀31,投粉桶呼吸阀31连接投粉桶呼吸器20,这样可以保证投粉桶内的压力平衡,同时可以保证投粉桶为密闭容器。
45.在一些实例中,所述配液泵4的出口与所述储液桶1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传送阀7。
46.在一些实例中,所述传送阀7与所述储液桶1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精密过滤器19。使用精密过滤器可以对药液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47.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储液桶16设有储液桶喷淋头17。通过储液桶喷淋头17的作用,可以保证进入储液桶中的药液成分更为均匀。后续也方便通过储液桶喷淋头17对储液桶16进行清洗。
48.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储液桶16通过管路连通分装阀12、供液泵13和储液桶排水阀9。
49.在一些实例中,所述供液泵13的出口连接至血液透析机,各血液透析机相互并联,血液透析机通过三通回液阀15分别连接所述储液桶16和废液出口,其中未使用的药液返回至所述储液桶16,使用过的药液则通过废液出口排出。
50.在一些实例中,供液泵13还串联有供液泵14和/或循环泵11。供液泵14和供液泵13互为备机,可以交替工作,以保证供液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循环泵11具有较大的流量,在系统运行的初始阶段,可以提供较大的流量,排除系统内的空气,避免空气残留。
51.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储液桶16还设有储液桶液位传感器8和储液桶呼吸器18中的至少一种。储液桶液位传感器8可以更好地显示储液桶的液位,储液桶呼吸器18可以进一步平均桶内外的压力。优选的,所述储液桶16还同时设有储液桶液位传感器8和储液桶呼吸器18。
52.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可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的局限。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