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2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接端子。


背景技术:

2.分接端子主要在电气领域中,形成与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但是现有的分接端子包括基体以及用于接线的主体,基体与主体之间通常通过螺栓实现固定效果,然而采用螺栓的固定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螺栓在紧固后很容易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基体与主体之间连接部稳定,影响到实际的接线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接端子。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接端子,其中,包括基体以及主体,主体一端上设有第一接线孔,另一端上设有若干个呈阵列分布的第二接线孔,主体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壁上设有卡槽;基体上设有与主体配合的凹腔,凹腔上设有具有弹性的固定柱,固定柱顶端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接凸起。
5.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主体与基体之间配合时,只需将主体放入至凹腔内,使得固定柱伸入至固定孔内,卡接凸起与卡槽配合,即可实现固定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螺栓固定,此时固定更为牢固稳定。
6.其中,固定柱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部件以及凹槽,凹槽位于两个第一部件之间,且凹槽从固定柱的顶端朝向基体底面延伸。
7.采用凹槽的设置,使得两个第一部件时间形成弹性效果,从而保证在固定过程中,更为方便。
8.其中,凹槽的深度为h1,固定柱的高度为h2,1/3≤h1:h2≤4/5。
9.通过凹槽的深度限定,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部件的弹性效果。
10.其中,固定孔的截面为锥台形,固定孔的下底面尺寸大于固定孔的上顶面尺寸。
11.固定孔采用锥台形设置,从而使得整体的固定效果更为稳定,固定柱伸入固定孔更为方便,此处优选固定柱也为锥台形设置。
12.其中,还包括胶体,胶体从固定孔上顶面注入至固定孔内,且胶体填充固定孔与固定柱之间的间隙。
13.采用灌胶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固定强度,使得主体与基体之间实现牢牢固定的效果,从而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分离。
14.其中,主体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阶梯凸起,第二接线孔位于第一阶梯凸起上,凹腔内设有若干个与第一阶梯凸起适配的阶梯凹槽。
15.采用第一阶梯凸起的设置,使得第二接线孔形成阶梯式阵列排布,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干扰,接线更为方便,且通过阶梯凹槽的设置,使得整体的固定更为稳定。
16.其中,阶梯凹槽上设有导向孔,导向孔与第二接线孔为同轴心设置。
17.采用导向孔的设置,使得外部导线先通过导向孔的导向,再伸入至第二接线孔内,从而实现导向效果。
18.其中,基体一侧面上设有拼接凸起,基体另一侧面上设有与拼接凸起配合的拼接凹槽。
19.通过拼接凸起与拼接凹槽的配合,实现了两个分接端子之间的相互连接效果。
20.其中,拼接凸起为倒梯形形状。
21.通过倒梯形形状的设置,使得拼接后两个基体之间固定更为牢固。
22.其中,基体底面上设有导轨槽。
23.导轨槽的设置,使得分接端子可以固定在导轨上,使得整体固定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的剖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灌胶后的剖视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1:
32.参照附图1

7所示,一种分接端子,包括基体1以及主体2。
33.基体1包括底座3以及上盖4,底座3上设有凹腔31,上盖4用于封闭凹腔31,上盖4与底座3之间可以为铰接,也可以为卡扣式连接,此处上盖4与底座3之间的固定结构为现有技术,故附图中并未体现两者之间的连接关系。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上盖4还可以为透明设置。
34.底座3上设有凹腔31,凹腔31左右两侧上均设有导向孔311,本实施例中,左侧用于与主导线连接,故凹腔31的左侧上设有一个导向孔311,位于左侧的导向孔311与主体2上的第一接线孔21为同轴心设置。凹腔31的右侧上设有若干个阶梯凹槽32,本实施例中阶梯凹槽32的数量以两个为例,两个阶梯凹槽32上均设有呈阵列分布的导向孔311,此处位于阶梯凹槽32上的导向孔311同样也是与第二接线孔22对应设置,即使得导向孔311与对应的第二接线孔22为同轴心设置。
35.凹腔31的中心上设有凸筋33,凸筋33的顶面与主体2的底面贴合,且凸筋33的高度高于凹腔31底面高度,从而实现省料的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凸筋33上设有两个固定柱34,两个固定柱34呈对称设置,即两个固定柱34的结构一致,故本实施例中仅描述其中一个固定柱34的结构。
36.固定柱34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部件341以及凹槽342,凹槽342位于两个第一部件341之间,且凹槽342从固定柱34的顶端朝向底座3的底面垂直向下延伸,从而使得两个第一部件341具备一定的弹性,从而使得固定柱34整体是具有弹性效果的。此处凹槽342的
深度为凹槽342的深度为h1,固定柱34的高度为h2,1/3≤h1:h2≤4/5。通过凹槽342的深度限定,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部件341的弹性效果。本实施例中,h1:h2优选为2/3。
37.两个第一部件341的顶端上均设有卡接凸起343,本实施例中卡接凸起343优选为半圆台形,除此之外,卡接凸起343还可以为三角形等形状。
38.此外,固定柱34还可以为锥台形设置,即上小下大,从而使得固定柱34与固定孔之间固定更为牢固稳定。
39.底座3的底面上设有导轨槽35。导轨槽35的设置,使得分接端子可以固定在导轨上,使得整体固定更为方便,此处导轨槽35与小型断路器的导轨槽35为相似机构,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赘述。
40.为了提高两个分接端子之间的拼接效果,使得相邻两个分接端子连接,故底座3的一侧上(前侧上)设有拼接凸起36,此处拼接凸起36为倒梯形设置,此处倒梯形具体为,拼接凸起36与底座3侧面连接一侧小于拼接凸起36另一侧的尺寸,从而使得拼接凸起36整体形成倒梯形。此处倒梯形还可以为等腰梯形。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拼接凸起36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限定。
41.底座3的另一侧上(后侧上)设有与拼接凸起36配合的拼接凹槽37。此处拼接凹槽37的形状与拼接凸起36的形状适配,通过滑动相邻两个分接端子,使得拼接凸起36沿着相邻分接端子的拼接凹槽37实现两者的配合固定。
42.主体2一端上设有第一接线孔21,此处第一接线孔21用于与外部主导线连接。主体2另一端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阶梯凸起23,第一阶梯凸起23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接线孔22,第二接线孔22主要用于与分接导线连接,此处第一阶梯凸起23与对应的阶梯凹槽32相抵配合,实现主体2固定的效果。
43.主体2的中心位置上设有两个固定孔24,固定孔24内壁上设有卡槽241,卡槽241与固定柱34上的卡接凸起343配合,从而实现两者的固定效果。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孔24优选为锥台形设置,固定孔24的下底面尺寸大于固定孔24的上顶面尺寸。固定孔24采用锥台形设置,从而使得整体的固定效果更为稳定,固定柱34伸入固定孔24更为方便,此处优选固定柱34也为锥台形设置。
44.当主体2与底座3连接固定后,将胶体5从固定孔24上顶面注入至固定孔24内,使得胶体5将固定孔24与固定柱34之间的间隙全部填充,此处胶体5还将凹槽342也全部填充,从而使得主体2与基体1之间实现牢牢固定的效果,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分离。
45.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主体2与基体1之间配合时,只需将主体2放入至凹腔31内,使得固定柱34伸入至固定孔24内,卡接凸起343与卡槽241配合,即可实现固定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螺栓固定,此时固定更为牢固稳定,然后再通过灌胶方式,使得主体2与基体1之间牢牢固定,无法发生脱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002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