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92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


背景技术:

2.磁电机就是发动机的发电机,磁电机是利用永久磁铁产生磁场的小型交流发电机,是汽油机点火系统中的点火电源。磁电机点火系统由开关、点火线圈、断电器、电容器、分电器和安全放电装置等组成,它高压电并产生分配给各气缸的火花塞,飞轮式磁电机是将磁铁安装在内燃机飞轮上。而对磁电机的产生的电流进行稳定传输需要合理布置磁电机的线束并保证其位置稳定。
3.授权公告号为cn20178123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及包含该支架的发动机线束固定结构,所述线束固定支架包括支架体和至少两个盖板,所述支架体上设有与支架体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凹槽,所述至少两个盖板沿支架体的延伸方向顺次布置并盖住凹槽的开口,各盖板的一个侧边与凹槽的一个侧壁可转动连接,各盖板的另一侧边与凹槽的另一侧壁通过卡扣机构连接。
4.上述方案给出通过带凹槽的支架经卡扣方式与发动机表面配合而提高束线效率的方案,但对于磁电机线束其位于发动机端盖内部而与高速旋转的飞轮结构接近,易受到振动影响,上述方案稳定性不足而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为解决上述问题一般容易考虑如:1、尽可能压缩线束的窜动空间来避免线束窜动,如沿线束长度方向覆盖粘贴件等;2、避免线束在飞轮的周向布置,避免紧固部件脱落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磁电机线束定位的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发动机包括箱体和用于保护飞轮及磁电机的端盖,所述端盖扣设于所述箱体的外侧壁,其特征在于,束线结构包括压线板和凸出所述端盖内腔底面且间隔布置的安装柱及定位销,所述安装柱靠近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并与该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磁电机线束的束线槽,所述压线板位于所述束线槽的敞口处且将该束线槽覆盖,所述压线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柱固连,该压线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销沿该定位销的径向限位配合。
8.箱体为发动机曲轴及变速器等部件的支撑和保护部件,端盖呈空心罩壳状而扣设固连于箱体安装飞轮的一侧,为飞轮及磁电机提供密封和保护环境。设置束线结构包括压线板、安装柱和定位销,使安装柱与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件形成束线槽,并使压线板将该束线槽覆盖,这样使原本用于安装压线板的安装柱与端盖内腔侧壁之间形成束线槽,实现压线板就近安装的同时避免在端盖内腔侧壁直接开槽导致强度降低,保证磁电机线束周边环境的稳定性,线束可在装配时约束在束线槽和压线板之间的区域内,保证线束可沿端盖的
内腔侧壁布局同时对线束的外周均形成约束,而设置压线板的一端与安装柱固连,压线板的另一端与定位销沿该定位销的径向限位配合,这样用于限制线束位置的压线板在受到整车或发动机振动后不会随意绕安装柱偏转窜动,避免压线板偏转后与安装柱的连接产生松脱,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
9.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压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段、本体段和定位段,所述固定段相对本体段朝所述束线槽所在的一侧弯折,该固定段与所述安装柱的顶部固连,所述定位段相对所述本体段朝另一侧弯折,该定位段上具有定位孔,该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定位配合。通过设置压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段、本体段和定位段,使固定段朝束线槽所在的一侧弯折,而定位段朝另一侧弯折,这样整个压线板呈z字形,固定段和定位段分设于束线槽的两端可对磁电机线束布置转向提供更好的约束和保护,进一步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同时定位孔与定位销配合结构精简可靠,利于保证定位稳定性。
10.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安装柱靠近所述本体段的一侧表面自底部至顶部呈逐渐收缩的锥面状,所述本体段内侧壁与所述安装柱的外周面相顶靠,所述定位销靠近该安装柱的一侧与所述定位孔的内缘相顶靠。通过设置安装柱靠近本体段的一侧表面自底至顶逐渐收缩,并使本体段内侧壁与安装柱的外周面相顶靠同时定位销靠近该安装柱的一侧与定位孔的内缘相顶靠,这样在装配压线板时可使定位段上的定位孔与定位销配合,定位销与定位孔的内缘之间会保留有配合间隙,然后施力使固定段与安装柱小端的连接位置对齐,此时定位孔内缘与定位销之间的间隙消除而形成顶靠,而本体段的内侧与安装柱大端的外周面形成顶靠,其可根据受力及形变情况自行调整与安装柱的顶靠位置,最终保证整个压线板通过至少三处顶靠点形成稳定的顶紧状态,压线板在工作过程中即使受到振动的影响或线束作用力也难以出现窜动位移等情况,大大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
11.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定位段的边沿处,该定位孔为弧形缺口槽。通过设置定位孔位于定位段的边沿处且为弧形缺口槽,这样在定位孔与定位销未形成顶紧前两者之间可形成更大的间隙,对于顶紧要求更高的压线板,其安装柱大端的尺寸和形变程度更大,通孔状的定位孔结构难以使压线板直接安装到位,而此结构可使压线板偏转角度形成定位孔与定位销的初步定位,大大提高装配便捷性,利于保证压线板的稳定约束效果。
12.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压线板靠近所述端盖内腔周向侧壁的一侧边沿具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限位爪,所述限位爪相对该压线板朝束线槽所在一侧弯折。通过在压线板靠近端盖内腔周向侧壁的一侧边沿设置若干间隔布置的限位爪,使限位爪相对该压线板朝束线槽所在一侧弯折,这样限位爪可填补压线板与端盖内腔周向侧壁之间的空间,同时避免压线板与端盖内腔周向侧壁件形成锐角时线束更容易撑开脱出的问题,进而提高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
13.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具有外周呈弧面状的凸棱,所述凸棱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安装柱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限位爪的末端能与所述凸棱的外周面抵靠。通过在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设置外周呈弧面状的凸棱,使凸棱的设置方向与安装柱的设置方向一致,这样凸棱可与安装柱配合以缩小束线槽的敞口尺寸,利于
提高线束位置的稳定性,而设置限位爪的末端能与凸棱的外周面抵靠,这样限位爪末端的锋利边角落至圆润的凸棱表面,降低其对线束造成损害的概率。
14.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安装柱远离所述本体段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接合。通过设置安装柱远离本体段的一侧表面与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接合,这样利于提高安装柱与端盖内腔的周向侧壁之间束线槽的封闭性和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
15.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端盖的内腔底面具有凸起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的一端与所述凸棱相接合,该限位筋、定位销和所述定位段之间形成供磁电机线束通过的束线通道,所述束线通道与所述束线槽相连通。通过在端盖的内腔底面设置凸起的限位筋,使限位筋的一端与凸棱相接合,在限位筋、定位销和定位段之间形成束线通道,使束线通道与束线槽相连通,这样限位筋在提高端盖强度的同事可与限位销及定位段配合对位于端盖内腔底面的线束进行初步约束,进而保证其在弯折至束线槽的部分位置稳定。
16.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端盖的侧边边沿处具有出线孔,所述出线孔位于所述束线槽靠近所述固定段的一端,该固定段的靠近所述出线孔的边沿处具有供磁电机线束通过的让位缺口。通过在端盖的侧边边沿处设置出线孔且设置出线孔位于束线槽靠近固定段的一端,磁电机的线束可通过出线孔伸出而与外界部件连通,在出线孔处会受到进一步的定位,这样使位于出线孔附近的线束不易摆动而位置更稳定,该处与安装柱的大端处卡紧约束而形成配合可保证两者间的线束不会有大的窜动幅度;在固定段的靠近出线孔的边沿处设置让位缺口,这样利于使线束顺畅通过出线孔,避免与固定段形成干涉而受损。
17.在上述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所述定位段与所述本体段的接合处经倒角弯折处理。通过设置定位段与本体段的接合处经倒角弯折处理,这样线束在该区域与压线板内侧面形成接触时不会受到锐角刮擦而受损,保证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9.本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通过设置压线板的一端与安装柱固连,压线板的另一端与定位销沿该定位销的径向限位配合,这样用于限制线束位置的压线板在受到整车或发动机振动后不会随意绕安装柱偏转窜动,避免压线板偏转后与安装柱的连接产生松脱,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施例中端盖与磁电机线束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图4中的a部放大图。
25.图6是本实施例中端盖与压线板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图6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施例中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实施例中压线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箱体;
30.2、端盖;21、安装柱;22、定位销;23、束线槽;24、凸棱;25、限位筋;26、出线孔;
31.3、压线板;31、固定段;311、让位缺口;32、本体段;33、定位段;331、定位孔;34、限位爪;
32.4、束线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4.如图1

9所示,在本发动机的磁电机束线结构中,发动机包括箱体1和用于保护飞轮及磁电机的端盖2,端盖2扣设于箱体1的外侧壁,束线结构包括压线板3和凸出端盖2内腔底面且间隔布置的安装柱21及定位销22,安装柱21靠近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并与该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形成供磁电机线束容置的束线槽23,压线板3位于束线槽23的敞口处且将该束线槽23覆盖,压线板3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安装柱21固连,该压线板3的另一端与定位销22沿该定位销22的径向限位配合。箱体1为发动机曲轴及变速器等部件的支撑和保护部件,端盖2呈空心罩壳状而扣设固连于箱体1安装飞轮的一侧,为飞轮及磁电机提供密封和保护环境。设置束线结构包括压线板3、安装柱21和定位销22,使安装柱21与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件形成束线槽23,并使压线板3将该束线槽23覆盖,这样磁电机用于导电的线束可在装配时约束在束线槽23和压线板3之间的区域内,使线束可沿端盖2的内腔侧壁布局同时对线束的外周均形成约束,而设置压线板3的一端与安装柱21固连,压线板3的另一端与定位销22沿该定位销22的径向限位配合,这样用于限制线束位置的压线板3在受到整车或发动机振动后不会随意绕安装柱21偏转窜动,避免压线板3偏转后与安装柱21的螺栓连接产生松脱,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具体来讲,压线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段31、本体段32和定位段33,固定段31相对本体段32朝束线槽23所在的一侧弯折,该固定段31与安装柱21的顶部固连,定位段33相对本体段32朝另一侧弯折,该定位段33上具有定位孔331,该定位销22与定位孔331定位配合。通过设置压线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段31、本体段32和定位段33,使固定段31朝束线槽23所在的一侧弯折,而定位段33朝另一侧弯折,这样整个压线板3呈z字形,固定段31和定位段33分设于束线槽23的两端可对磁电机线束布置转向提供更好的约束和保护,进一步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同时定位孔331与定位销22配合结构精简可靠,利于保证定位稳定性。作为优选,安装柱21靠近本体段32的一侧表面自底部至顶部呈逐渐收缩的锥面状,本体段32内侧壁与安装柱21的外周面相顶靠,定位销22靠近该安装柱21的一侧与定位孔331的内缘相顶靠。通过设置安装柱21靠近本体段32的一侧表面自底至顶逐渐收缩,并使本体段32内侧壁与安装柱21的外周面相顶靠同时定位销22靠近该安装柱21的一侧与定位孔331的内缘相顶靠,这样在装配压线板3时可使定位段33上的定位孔331与定位销22配合,定位销22与定位孔331的内缘之间会保留有配合间隙,然后施力使固定段31与安装柱21小端的连接位置对齐,此时定位孔331内缘与定位销22之间的间隙消除而形成顶靠,而本体段32的内侧与安装柱21大端的外周面形成顶靠,其可根据受力及形变情况自行调整与安装柱21的顶靠位置,最终保证整个压线板3通过至少三处顶靠点形成稳定的顶紧状态,压线板3在工作过程中即使受到振动的影响或线束作用力
也难以出现窜动位移等情况,大大提高对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端盖2的侧边边沿处具有出线孔26,出线孔26位于束线槽23靠近固定段31的一端,该固定段31的靠近出线孔26的边沿处具有供磁电机线束通过的让位缺口311。通过在端盖2的侧边边沿处设置出线孔26且设置出线孔26位于束线槽23靠近固定段31的一端,磁电机的线束可通过出线孔26伸出而与外界部件连通,在出线孔26处会受到进一步的定位,这样使位于出线孔26附近的线束不易摆动而位置更稳定,该处与安装柱21的大端处卡紧约束而形成配合可保证两者间的线束不会有大的窜动幅度;在固定段31的靠近出线孔26的边沿处设置让位缺口311,这样利于使线束顺畅通过出线孔26,避免与固定段31形成干涉而受损。安装柱21的外周面与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接合通过设置安装柱21远离本体段32的一侧表面与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相接合,这样利于提高束线槽23的封闭性和侧壁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定位孔331位于定位段33的边沿处,该定位孔331呈缺口状。通过设置定位孔331位于定位段33的边沿处且呈半圆形的缺口槽状,这样在定位孔331与定位销22未形成顶紧前两者之间可形成更大的间隙,对于顶紧要求更高的压线板3,其安装柱21大端的尺寸和形变程度更大,通孔状的定位孔331结构难以使压线板3直接安装到位,而此结构可使压线板3偏转角度形成定位孔331与定位销22的初步定位,大大提高装配便捷性,利于保证压线板3的稳定约束效果。
35.如图3、图6

9所示,压线板3靠近端盖2内腔周向侧壁的一侧边沿具有三个间隔布置的限位爪34,限位爪34相对该压线板3朝束线槽23所在一侧弯折。通过在压线板3靠近端盖2内腔周向侧壁的一侧边沿设置三个间隔布置的限位爪34,使限位爪34相对该压线板3朝束线槽23所在一侧弯折,这样限位爪34可填补压线板3与端盖2内腔周向侧壁之间的空间,同时避免压线板3与端盖2内腔周向侧壁件形成锐角时线束更容易撑开脱出的问题,进而提高磁电机线束的约束定位的稳定性。进一步来讲,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具有外周呈弧面状的凸棱24,凸棱24的设置方向与安装柱21的设置方向一致,限位爪34的末端能与凸棱24的外周面抵靠。通过在端盖2内腔的周向侧壁设置外周呈弧面状的凸棱24,使凸棱24的设置方向与安装柱21的设置方向一致,这样凸棱24可与安装柱21配合以缩小束线槽23的敞口尺寸,利于提高线束位置的稳定性,而设置限位爪34的末端能与凸棱24的外周面抵靠,这样限位爪34末端的锋利边角落至圆润的凸棱24表面,降低其对线束造成损害的概率。
36.如图3

8所示,端盖2的内腔底面具有凸起的限位筋25,限位筋25的一端与凸棱24相接合,该限位筋25、定位销22和定位段33之间形成供磁电机线束通过的束线通道4,束线通道4与束线槽23相连通。通过在端盖2的内腔底面设置凸起的限位筋25,使限位筋25的一端与凸棱24相接合,在限位筋25、定位销22和定位段33之间形成束线通道4,使束线通道4与束线槽23相连通,这样限位筋25在提高端盖2强度的同事可与限位销及定位段33配合对位于端盖2内腔底面的线束进行初步约束,进而保证其在弯折至束线槽23的部分位置稳定。定位段33与本体段32的接合处经倒角弯折处理。通过设置定位段33与本体段32的接合处经倒角弯折处理,这样线束在该区域与压线板3内侧面形成接触时不会受到锐角刮擦而受损,保证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3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7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