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出倒装注塑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58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出倒装注塑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2.顶出倒装注塑模具结构是对注塑好的模具从下模顶出并取出的一种装置。
3.现有注塑模具从下模内取出时较为麻烦,而且很容易在取出时受力不均损坏注塑好的模具,进而会影响注塑后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出倒装注塑模具结构,解决了现有注塑模具在取出时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顶出倒装注塑模具结构,包括下模,下模的上侧装设有上模,下模内开设有槽道,槽道内装设有电机、转动配合有两螺纹杆、弹性并转动配合有四个固定板,螺纹杆两端螺纹方向相反,螺纹杆的两端均螺纹配合有滑动块,两螺纹杆之间传动配合有皮带;
7.其中一个螺纹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固定板的上侧弹性并滑动配合有缓冲机构,固定板的一端装设有腰形环,滑动块的一侧装设有活动配合在腰形环内的第一固定杆。
8.可选的,槽道内装设有两固定柱、四个固定块,螺纹杆的两端分别转动配合在两固定柱内,电机位于其中一个固定柱内。
9.可选的,滑动块的上侧装设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一侧装设有第二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的一端装设有连接板,且第一固定杆的一端装设在连接板的一侧。
10.可选的,固定块的一侧装设有第三固定杆,且腰形环的一端转动配合在第三固定杆上。
11.可选的,槽道内对称装设有放置板,两放置板之间装设有注塑模具本体,固定板与槽道的侧壁之间装设有第一弹簧。
12.可选的,缓冲机构包括:与注塑模具本体配合的滑动柱、装设在固定板上侧的两固定筒,固定筒内滑动配合有滑动杆,且滑动杆的一端装设在滑动柱的一侧,滑动柱与固定板之间装设有两第二弹簧。
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下模的内部装设顶出注塑模具本体的缓冲机构,便捷了注塑模具本体从槽道内取出,槽道的设置,实现了腰形环在第一固定杆的带动下对固定板进行驱动,以使固定板通过缓冲机构把注塑模具本体从槽道内顶出,使得注塑模具本体顶出的过程更加的便捷,减少了在取出时因受力不均而损坏注塑好的模具,进而提高了模具注塑后的产品质量。
15.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本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槽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皮带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中a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4中b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4.下模1,上模2,注塑模具本体3,槽道4,固定柱5,放置板6,皮带7,螺纹杆8,滑动块9,限位块10,第二固定杆11,连接板12,第一固定杆13,固定块14,腰形环15,第三固定杆16,固定板17,固定筒18,滑动杆19,第二弹簧20,滑动柱21,第一弹簧22。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6.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7.请参阅图1

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顶出倒装注塑模具结构,包括:下模1,下模1的上侧装设有上模2,下模1内开设有槽道4,槽道4内装设有电机、转动配合有两螺纹杆8、弹性并转动配合有四个固定板17,螺纹杆8两端螺纹方向相反,螺纹杆8的两端均螺纹配合有滑动块9,两螺纹杆8之间传动配合有皮带7;
28.其中一个螺纹杆8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固定板17的上侧弹性并滑动配合有缓冲机构,固定板17的一端装设有腰形环15,滑动块9的一侧装设有活动配合在腰形环15内的第一固定杆13。
29.当需要取出注塑模具本体3时,首先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其中一个螺纹杆8带动皮带7转动,皮带7带动另一个螺纹杆8转动,螺纹杆8带动两滑动块9滑动,因螺纹杆8两端螺纹方向相反,故滑动块9通过第一固定杆13带动腰形环15转动,腰形环15的一端通过固定板17带动缓冲机构移动,缓冲机构把注塑模具本体3从槽道4内顶出。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用电设备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30.通过在下模1的内部装设顶出注塑模具本体3的缓冲机构,便捷了注塑模具本体3从槽道4内取出,槽道4的设置,实现了腰形环15在第一固定杆13的带动下对固定板17进行驱动,以使固定板17通过缓冲机构把注塑模具本体3从槽道4内顶出,使得注塑模具本体3顶出的过程更加的便捷,减少了在取出时因受力不均而损坏注塑好的模具,进而提高了模具注塑后的产品质量。
31.本实施例的,如图4所示,槽道4内装设有两固定柱5、四个固定块14,螺纹杆8的两端分别转动配合在两固定柱5内,电机位于其中一个固定柱5内,减少了螺纹杆8在转动时倾斜的情况发生。
32.本实施例的,如图5所示,滑动块9的上侧装设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的一侧装设有第二固定杆11,第二固定杆11的一端装设有连接板12,且第一固定杆13的一端装设在连接板12的一侧,当滑动块9滑动时,滑动块9通过限位块10带动第二固定杆11滑动,第二固定杆11通过连接板12带动第一固定杆13滑动,进而带动腰形环15转动。
33.本实施例的,如图5所示,固定块14的一侧装设有第三固定杆16,且腰形环15的一端转动配合在第三固定杆16上,减少了腰形环15在转动时倾斜的情况发生。
34.本实施例的,如图6所示,槽道4内对称装设有放置板6,两放置板6之间装设有注塑模具本体3,固定板17与槽道4的侧壁之间装设有第一弹簧22,方便了固定板17在不使用时回到初始位置。
35.本实施例的,如图6所示,缓冲机构包括:与注塑模具本体3配合的滑动柱21、装设在固定板17上侧的两固定筒18,固定筒18内滑动配合有滑动杆19,且滑动杆19的一端装设在滑动柱21的一侧,滑动柱21与固定板17之间装设有两第二弹簧20,当滑动柱21滑动时,滑动柱21压缩第二弹簧20,对注塑模具本体3从槽道4内取出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36.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3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5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