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新风换气机大多是平行流和交叉流两种结构,上述的无论是平行流还是交叉流结构,其新风进口和回风出口都是位于同一侧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新风出口和回风进口也是位于同一侧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如图1所示,现有的新风机包括机体1,机体1的左侧设置有新风进口3和回风出口4,机体1的右侧设置有新风出口5和回风进口6,在机体1的中部设置有全热交换芯体组件2,回风出口4和新风出口5处分别设置有回风风机7和新风风机8。
3.上述结构的新风机在使用时,风机和风道平行安装,这就容易导致其风场偏向一侧。风机在吸风的时候,风道的偏心使得风阻加大,这就造成了风量的损失和降低了换热器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存在的风道的偏心容易使得风阻加大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机体和热交换芯体,热交换芯体安装在机体内,在机体的第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和回风出口,在机体的第二侧设置有回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之间形成有新风通道,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之间形成有回风通道,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交叉通过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并且覆盖热交换芯体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且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直接与热交换芯体的4个工作端面直接相对。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的不同高度,和/或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的不同高度。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通道内设置有新风风机,回风通道内设置有回风风机。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和回风风机位于机体的下侧空间或者上侧空间。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进口和回风进口位于机体的上侧空间或者下侧空间。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进口和回风进口位于机体的上侧空间,新风出口和回风出口位于机体的下侧空间,新风风机和回风风机分别位于新风出口和回风出口的位置处。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通道的进风端处和/或回风通道的进风端处设置有均风板组件。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均风板组件包括中均风板和设置在中均风板两侧的侧均风板。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均风板为直板形,侧均风板为弯板形。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侧均风板为多个,多个侧均风板错落设置。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侧均风板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轴位于侧均风板的中部。
17.在上述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换气机而言,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位于同一高度空间内,呈上下结构,可以实现上下进风出风,风场不会偏向一侧,使得压损下降,可以有效增加新风机的风量。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的新风机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2的新风机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3的新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3的新风机的风场流向叠加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6.图2和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的实施方式,该新风机包括机体10和热交换芯体40,热交换芯体40安装在机体10内,在机体10的第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21和回风出口32,在机体10的第二侧设置有回风进口31和新风出口22,新风进口21和新风出口22之间形成有新风通道20,回风进口31和回风出口32之间形成有回风通道30,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交叉通过热交换芯体40。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并且覆盖热交换芯体4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且新风进口21、新风出口22、回风进口31和回风出口32直接与热交换芯体40的4个工作端面直接相对。
2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换气机而言,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呈上下结构,实现上下进风出风。于此同时,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覆盖热交换芯体4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新风进口21、新风出口22、回风进口31和回风出口32直接与热交换芯体40的4个工作端面直接相对,这样气流的走向是从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直接吹向热交换芯体40,然后在不水平偏向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热交换芯体40再分别从新风出口22和回风出口32吹出,压损下降小,可以有效增加新风机的风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气流在从新风进口3和回风出口4进入机体1后,在经过全热交换芯体组件2的过程中,气流会在全热交换芯体组件2中水平偏向,从而造成压损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则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呈上
下结构,从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分别进入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中的气流不会经过水平偏向,而直接在高度方向上变化一下就可以再从新风出口22和回风出口32流出,压损下降小,有效增加风量。
29.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为了与新风通道20和回风通道30位于同一高度空间内相对应,新风进口21和新风出口22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的不同高度,回风进口31和回风出口32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的不同高度。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仅让新风进口21和新风出口22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的不同高度,或者仅让回风进口31和回风出口32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的不同高度。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可以让新风进口21和新风出口22在高度方向上相错开一些,同样的也可以让回风进口31和回风出口32在高度方向上相错开一些。
3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通道20内设置有新风风机23,回风通道30内设置有回风风机33。优选的,新风风机23和回风风机33位于机体10的下侧空间内,这样可以让风道和电机安装互不干扰。
31.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让新风风机23和回风风机33位于机体10的上侧空间内,以同样实现风道和电机安装互不干扰。
3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风道和风机均是居中安装,避免风场偏向一侧。
33.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以让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位于机体10的上侧空间,也可以让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位于机体10的下侧空间。
34.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3所示,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位于机体10的上侧空间,新风出口22和回风出口32位于机体10的下侧空间,新风风机23和回风风机33分别位于新风出口22和回风出口32的位置处。
35.基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让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位于机体10的下侧空间,新风出口22和回风出口32位于机体10的上侧空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继续让新风风机23和回风风机33分别位于新风出口22和回风出口32的位置处。
3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通道20的进风端处和回风通道30的进风端处设置有均风板组件50。新风换气机在运行时,气流通过均风板组件50把风进行均匀地分流,分流好的气体均匀地全面覆盖以及经过热交换芯体40,提高换热效率。
37.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在新风通道20的进风端处或回风通道30的进风端处设置有均风板组件50。在这两种实施方式中,对于进气气流的分流效果较上述方案稍差。
38.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均风板组件50包括中均风板51和设置在中均风板51两侧的侧均风板52。在使用时,中均风板51与新风进口21和回风进口31的中部相对,可以均匀地将气流分开,此后设置在中均风板51两侧的侧均风板52实现气流均匀的分散开。
39.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中均风板51为直板形,侧均风板52为弯板形。弯板形的侧均风板52可以实现对气流更加顺畅的导流效果。
40.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侧均风板52为多个,多个侧均风板52错落设置。优选的,多个侧均风板52可以为尺寸和形状相同的板体,也可以为尺寸和形状不相同的板体。为了更加适应于对于进风气流的均分,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板体的尺寸和形状各不相同,保证了分风时的均匀性和导风时可以降低对风的阻力,更好地引导风的流向。
41.更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侧均风板52通过转轴521可转动地设置。这样,可以让侧均风板52摆动,以适应不同风量档位,调节合理的位置进行均匀分风。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转轴521位于侧均风板52的中部。
42.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以让新风机的控制端通过人为调节档位,设置风量需求。当风量档位调节为高档或者中档时,启动智能导风功能,通过转轴521控制侧均风板52靠近风口的一端和侧均风板52远离风口的一端。如图5所示,使侧均风板52靠近风口的一端端靠近中间,使侧均风板52远离风口的一端远离中间,从而使得均匀分风型风道的分风能力加强,有效地把风分往两侧。当风量档位调节为低档时,侧均风板52则无动作,原有位置就可以满足分风能力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5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