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机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机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施工升降机一般位于建筑物外部,依靠标准节导向和支撑人或货的吊笼的上下运行,该户外升降机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采用卷扬钢丝绳或齿轮齿条直接驱动,国内目前使用的基本都是齿轮齿条式施工升降机(sc型施工升降机),该升降机的能耗较高,运行噪音大,由于标准节与建筑物本体常采用软连接,大风雷暴天气降低了升降机的安全可靠性能;整个设备在户外,对其设备本身的表面防护要求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升降机设备。
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升降机设备,设置在井道中,包括可移动式工作台、吊笼、配重、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曳引机、悬挂索、第一码盘、牵引索以及第二码盘;
6.所述可移动式工作台设置在井道上方,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和第二导向轮组设置在可移动式工作台上,吊笼和配重通过绕设在第一导向轮组的悬挂索悬挂在可移动式工作台的下方,第一码盘与悬挂索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码盘放置于吊笼或可移动式工作台上,所述的可移动式工作台包括伸缩式的天梁,天梁两侧含有伸缩式的防护护栏,天梁两端设有悬挂索提升机,用于可移动式工作台的顶升,可移动式工作台的四角处设置有顶升限位装置,所述顶升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装置本体以及安装在限位装置本体上的具有弹性的滚轮,升降机顶升时,顶升限位装置处于展开工作状态,通过滚轮与井道壁实时接触,防止顶升时偏转对部件的损害;
7.所述曳引机位于配重一侧,固定于井道的底部、顶部或井道外部,所述牵引索绕设在曳引机的曳引轮上以及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上,牵引索与配重配合,牵引索的一端经过锁紧装置后与所述第二码盘连接;
8.曳引机通过驱动配重侧的牵引索,进而带动配重和吊笼上下交互移动,所述牵引索一端的末端设有张力监控装置,另一端设有张紧装置,确保曳引传动。
9.本技术升降机设备设置在井道内,施工进度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筑本体封顶后户外升降机要被拆除,后期装修很难运输材料,本设备在井道内可以一直使用;吊笼和配重通过悬挂索悬挂在可移动式工作台的下方,通过另外的牵引索驱动配重移动来带动配重和吊笼上下交互移动,这种结构形式减轻了曳引机主轴轴承所受载荷,降低了无功损耗。
10.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索采用1:1、2:1或4:1绕法。
11.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索采用1:1、2:1或4:1绕法。
12.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补偿索以及第三码盘,补偿索设置在吊笼和配重之间,所述第三码盘与补偿索的其中一端连接;
13.所述补偿索为补偿链、补偿绳或补偿带;
14.当补偿索为补偿绳时,井道底部设置有第四导向轮组,第四导向轮组设置有张紧装置,补偿绳的一端末端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固定到井道底部的第一绳头组合上,另一端经过第四导向轮组后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到第二绳头组合上,补偿绳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补偿绳可以采用1:1或2:1的绕法;
15.当补偿索为补偿链或补偿带时,补偿索的一端固定到吊笼上,另一端固定到配重上,补偿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放置于吊笼或配重上。
16.设置补偿索能够在提升高度较高时,通过补偿链补偿悬挂索的重量。
17.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索的一端与吊笼上端相对固定,所述悬挂索的另一端向上绕过第一导向轮组后,向下与配重相对固定,所述第一码盘位于吊笼顶部,吊笼侧的悬吊索经过张力调节和超载监控装置后,余量存储到第一码盘上。
18.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吊笼的上端设置有第一上轮组,所述配重的上部设置有第二上轮组,所述悬挂索的一端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和超载监控装置后与可移动式工作台相对固定,所述悬挂索的另一端向下绕过第一上轮组后向上绕过第一导向轮组,再向下绕过第二上轮组后,向上经过锁紧装置后与可移动式工作台相对固定,悬挂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一码盘,放置于天梁上或顶层井道外。
19.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的上部设置有第二上轮组,所述配重的下部设置有第二下轮组,所述井道底部具有两组第三导向轮组,所述牵引索的一端经过锁紧装置后与井道底部相对固定,另一端直接向上或绕过张紧导轮后向上,绕过所述第二下轮组后,向下依次绕过第一组第三导向轮组、曳引机的曳引轮以及第二组第三导向轮组,然后向上绕过所述第二导向轮组,再向下绕过第二上轮组后,向上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后与可移动式工作台相对固定;所述两组第三导向轮组的导向轮装配位置可以调整,进而调整曳引轮上牵引索的包角,改变其曳引能力;所述张紧导轮上设有张紧装置,保证曳引传动的摩擦力。
20.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码盘固定到配重上,所述井道底部具有两组第三导向轮组,所述牵引索的一端与配重下端相对固定,牵引索经过锁紧装置后余量存储到第二码盘上,另一端向下依次绕过第一组第三导向轮组、曳引机以及第二组第三导向轮组,然后向上绕过所述第二导向轮组,再向下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后与配重的上端相对固定。
21.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补偿索以及第三码盘,补偿索设置在吊笼和配重之间,所述第三码盘与补偿索的其中一端连接;
22.所述补偿索的一端与吊笼相对固定,另一端与配重相对固定,补偿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
23.第三码盘的放置位置根据绕绳方式,取最合理的位置。
24.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补偿索以及第三码盘,补偿索设置在吊笼和配重之间,所述第三码盘与补偿索的其中一端连接;
25.所述井道底部设置有第四导向轮组,所述吊笼的下端设置有第一下轮组,所述配重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下轮组;
26.所述补偿索为补偿绳,所述补偿索的一端经过张力调整装置后与井道底坑相对固
定,另一端向上绕过第一下轮组后,向下绕过第二导向轮组,然后向上绕过第二下轮组,再向下经过锁紧装置后与井道底坑相对固定,所述补偿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所述第二导向轮组设有张紧装置。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升降机设备设置在井道内,施工进度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筑本体封顶后户外升降机要被拆除,后期装修很难运输材料,本设备在井道内可以一直使用;设置补偿索能够在提升高度较高时,通过补偿链补偿悬挂索的重量;吊笼和配重通过悬挂索悬挂在可移动式工作台的下方,通过另外的牵引索驱动配重移动来带动配重和吊笼上下交互移动,这种结构形式减轻了曳引机主轴轴承所受载荷,降低了无功损耗。
附图说明:
28.图1是升降机设备的第一种示意图;
29.图2是升降机设备的第二种示意图;
30.图3是升降机设备的第三种示意图;
31.图4是可移动式工作台的示意图。
32.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33.1、井道;2、可移动式工作台;3、吊笼;4、配重;5、第一导向轮组;6、第二导向轮组;7、曳引机;8、悬挂索;9、第一码盘;10、牵引索;11、第二码盘;12、补偿索;13、第三码盘;14、第一上轮组;15、第二上轮组;16、第一下轮组;17、第二下轮组;18、第三导向轮组;19、第四导向轮组;20、张紧导轮;21、张紧装置;22、悬挂索提升机;23、天梁;24、防护护栏;25、顶升限位装置;26、限位装置本体;27、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35.如图1、2、3和4所示,一种升降机设备,设置在井道1中,包括可移动式工作台2、吊笼3、配重4、第一导向轮组5、第二导向轮组6、曳引机7、悬挂索8、第一码盘9、牵引索10、第二码盘11、补偿索12以及第三码盘13;
36.可移动式工作台2设置在井道1上方,第一导向轮组5和第二导向轮组6设置在可移动式工作台2上,吊笼3和配重4通过绕设在第一导向轮组5的悬挂索8悬挂在可移动式工作台2的下方,第一码盘9与悬挂索8的其中一端连接;第一码盘9放置于吊笼3或可移动式工作台2上,可移动式工作台2包括伸缩式的天梁23,天梁23两侧含有伸缩式的防护护栏24,天梁23两端设有悬挂索提升机22,用于可移动式工作台2的顶升,可移动式工作台2的四角处设置有顶升限位装置25,顶升限位装置25包括限位装置本体26以及安装在限位装置本体26上的具有弹性的滚轮27,升降机顶升时,顶升限位装置25处于展开工作状态,通过滚轮27与井道壁实时接触,防止顶升时偏转对部件的损害;
37.曳引机7位于配重4一侧,固定于井道1的底部、顶部或井道1外部,牵引索10绕设在曳引机7的曳引轮上以及第二导向轮组6上,牵引索10与配重4配合,牵引索的一端经过锁紧装置后与第二码盘连接;
38.吊笼3和配重4之间设置有补偿索12,第三码盘13与补偿索12的其中一端连接;
39.曳引机7通过驱动配重侧的牵引索10移动,带动配重4和吊笼3上下交互移动,牵引索一端的末端设有张力监控装置,另一端设有张紧装置,确保曳引传动。
40.本技术升降机设备设置在井道1内,施工进度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筑本体封顶后户外升降机要被拆除,后期装修很难运输材料,本设备在井道1内可以一直使用;设置补偿索12能够在提升高度较高时,通过补偿链补偿悬挂索8的重量;吊笼3和配重4通过悬挂索8悬挂在可移动式工作台2的下方,通过另外的牵引索10驱动配重4移动来带动配重4和吊笼3上下交互移动,这种结构形式减轻了曳引机7主轴轴承所受载荷,降低了无功损耗。
41.实际运用时,悬挂索8可以采用1:1、2:1或4:1绕法。牵引索10可以采用1:1、2:1或4:1绕法。
42.实际运用时,补偿索可以为补偿链、补偿绳或补偿带;
43.当补偿索为补偿绳时,井道底部设置有第四导向轮组,第四导向轮组设置有张紧装置21,补偿绳的一端末端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固定到井道底部的第一绳头组合上,另一端经过第四导向轮组后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到第二绳头组合上,补偿绳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补偿绳可以采用1:1或2:1的绕法;
44.当补偿索为补偿链或补偿带时,补偿索的一端固定到吊笼上,另一端固定到配重上,补偿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放置于吊笼或配重上。
45.如图2和3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悬挂索8的一端与吊笼3上端相对固定,悬挂索8的另一端向上绕过第一导向轮组5后,向下与配重4相对固定,第一码盘9位于吊笼3顶部,吊笼侧的悬吊索经过张力调节和超载监控装置后,余量存储到第一码盘上。
46.如图1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吊笼3的上端设置有第一上轮组14,配重4的上部设置有第二上轮组15,悬挂索8的一端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和超载监控装置后与可移动式工作台2相对固定,悬挂索8的另一端向下绕过第一上轮组14后向上绕过第一导向轮组5,再向下绕过第二上轮组15后,向上经过锁紧装置后与可移动式工作台2相对固定,悬挂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一码盘,放置于天梁上或顶层井道外。
47.如图1和2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配重4的上部设置有第二上轮组15,配重4的下部设置有第二下轮组17,井道1底部具有两组第三导向轮组18,牵引索10的一端经过锁紧装置后与井道1底部相对固定,另一端直接向上或绕过张紧导轮20后向上,绕过第二下轮组17后,向下依次绕过第一组第三导向轮组18、曳引机7的曳引轮以及第二组第三导向轮组18,然后向上绕过第二导向轮组6,再向下绕过第二上轮组15后,向上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后与可移动式工作台2相对固定;两组第三导向轮组的导向轮装配位置可以调整,进而调整曳引轮上牵引索的包角,改变其曳引能力;所述张紧导轮上设有张紧装置21,保证曳引传动的摩擦力。
48.如图3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码盘固定到配重上,井道1底部具有两组第三导向轮组18,牵引索10的一端与配重4下端相对固定,牵引索经过锁紧装置后余量存储到第二码盘上,另一端向下依次绕过第一组第三导向轮组18、曳引机7以及第二组第三导向轮组18,然后向上绕过第二导向轮组6,再向下经过张力调节装置后与配重4的上端相对固定。
49.如图2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补偿索12的一端与吊笼3相对固定,另一端与配重4相对固定,补偿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第三码盘的放置位置根据绕绳方
式,取最合理的位置。
50.如图1和3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井道1底部设置有第四导向轮组19,吊笼3的下端设置有第一下轮组16,配重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下轮组17;
51.所述补偿索为补偿绳,补偿索12的一端经过张力调整装置后与井道1底坑相对固定,另一端向上绕过第一下轮组16后,向下绕过第二导向轮组6,然后向上绕过第二下轮组17,再向下与井道1底坑相对固定,所述补偿索的余量存储到第三码盘上;所述第二导向轮组设有张紧装置。
52.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上轮组15有两组,第二下轮组17也有两组,其中一组第二上轮组15与悬挂索8配合,另一组第二上轮组15与牵引索10配合,其中一组第二下轮组17与牵引索10配合,另一组第二下轮组17与补偿索12配合。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500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