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穿墙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94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管穿墙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程中,钢管可能要穿过墙体,墙体与钢管结合处容易出现裂缝,使结构留下薄弱环节。因此,常用的封堵方法为水泥砂浆封堵法,即通过在钢管与墙壁的孔洞之间填充水泥砂浆进行封堵。
3.针对以上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墙壁与水泥砂浆的重力对钢管有着朝向下的压力,而钢管抗形变性能不足,墙体容易对穿墙的钢管造成挤压变形,对此有待进一步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墙体对穿墙的钢管造成挤压变形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管穿墙防护结构。
5.一种钢管穿墙防护结构,包括穿设有钢管的墙体以及加固套管,所述墙体开设有用于供钢管穿插的穿孔,所述加固套管穿插于穿孔内且套设在钢管外。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加固套管能够替代钢管承接墙体的挤压力,从而有效减少对钢管造成的形变破坏。
7.可选的,所述加固套管与所述钢管之间中部处设置有密封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密封圈固定钢管在加固套管内,实现对钢管的安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9.可选的,所述加固套管与所述钢管之间位于密封圈两侧设置有石棉水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石棉水泥具有防水、隔音、质轻等特点,其中,质轻的特点能够减少对钢管造成的挤压而发生变形的情况,同时。
11.可选的,所述钢管外壁靠近石棉水泥处设置有非平面管。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非平面管能够增加与石棉水泥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石棉水泥与钢管连接的防水性。
13.可选的,所述加固套管两端分别延伸至墙体侧面外50mm

100mm。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套管伸出墙体外部分便于工人检查加固套管的情况,还能够便于工人拆卸加固套管从而拆卸钢管。
15.可选的,所述加固套管位于墙体侧面外部分两侧设置有嵌缝膏。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嵌密缝膏能够加强加固套管外露部分与墙体之间的连接的密闭性,从而提高防水性。
17.可选的,所述墙体上中部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加固套管外壁中部处设置有翼环,所述翼环穿设在第一限位槽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翼环不仅能够加固套管与墙体之间连接的紧密,
还能够提高墙体与加固套管之间的防水性。
19.可选的,所述密封圈靠近钢管内侧中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钢管中部位置环设有挡圈,所述挡圈穿设于第二限位槽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挡圈不仅能够增加钢管与密封圈之间连接的紧密,保证钢管安装的稳定性,还能够加强钢管与密封圈之间连接的防水性。
21.可选的,所述翼环与所述加固套管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一防水条能够提高翼环与加固套管之间连接的防水性,从而提高加固套管与墙体之间连接的防水性。
23.可选的,所述挡圈与所述钢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条。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二防水条能够提高挡圈与钢管之间连接的防水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设置的加固套管替代钢管承接墙体的挤压力,能够有效减少对钢管造成的形变破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剖视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2、钢管;3、加固套管;4、密封圈;5、石棉水泥;6、非平面管;7、嵌缝膏;8、翼环;9、第一防水条;10、第一油麻;11、挡圈;12、第二防水条;13、第二油麻。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钢管穿墙防护结构。参照图1,钢管穿墙防护结构包括墙体1以及加固套管3,其中,墙体1上穿设有钢管2,具体的,在墙体1开设有穿孔,设置的穿孔供钢管2进行穿插,加固套管3也穿插于穿孔内,但加固套管3直径大于钢管2直径,设置的加固套管3套设在钢管2外,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加固套管3可选采用钢材质,且加固套管3的管壁厚度大于钢管2的管壁厚度,能够有效替代钢管2承载墙体1对钢管2的挤压力,减少钢管2发生型变的可能性。
31.关于加固套管3的安装方式,在墙体1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位于墙体1厚度的中间位置处,同时,在加固套管3外壁中部处环设有翼环8,设置的翼环8穿设在第一限位槽内,设置的翼环8不仅能够增加加固套管3与墙体1之间结合的紧密,还能够防止水在加固套管3与墙体1之间的渗透漏水。同时,翼环8设置在加固套管3外壁中部处,在翼环8与加固套管3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条9,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一防水条9为橡胶圈,通过增加与翼环8加固套管3接触的摩擦力,提高了加固套管3安装在墙体1内的稳定性,在第一防水条9两侧设置有第一油麻10,设置的第一油麻10能够进一步加强加固套管3与翼环8之间连接的防水性。
32.此外,设置的加固套管3两端分别延伸至墙体1两侧面外,在本实施例中,加固套管3伸出的长度范围可选为50mm

100mm,此设计能够便于工人从外部检查加固套管3的情况,也能够便于工人对加固套管3进行拆卸从而实现对钢管2的拆卸。
33.进一步的,在加固套管3位于墙体1侧面外部分两侧设置嵌缝膏7,设置的嵌缝膏7能够进一步加强加固套管3安装在的密闭性以及防水性。
34.此外,在加固套管3与钢管2之间设置有一定间距,设置的间距用于容纳各类隔音材料或者防水材料,有效解决被穿墙后的墙体1所产生的防水性能差以及隔音效果不佳等问题。
35.具体的,在加固套管3与钢管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密封圈4位于墙体1厚度的中部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密封圈4可选用硬橡胶材质,密封圈4的厚度为墙体1厚度的三分之一,该设计尽量减少密封圈4对钢管2的挤压面积,密封圈4具有一定的弹性,密封圈4与加固套管3跟钢管2之间的间距为过盈配合,不仅能够提高防水性,还能够增强与钢管2或者加固套管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更加稳固地固定钢管2,减少钢管2发生倾斜或者松脱的可能性。
36.另外,在加固套管3与钢管2之间还填充有石棉水泥5,石棉水泥5位于密封圈4两侧处,设置的石棉水泥5具有一定的孔隙率,具有质轻、防水、阻燃以及隔音效果的优良特点,由于质轻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对钢管2造成挤压发生形变的情况。然而,石棉水泥5具有硬度不强的缺陷,因此,设置的密封圈4也能够作为支撑减少加固套管3与钢管2之间经过长时间挤压对石棉水泥5造成破坏。
37.此外,在密封圈4靠近钢管2内侧中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在钢管2中部位置环设有挡圈11,挡圈11穿设于第二限位槽内,设置的挡圈11可选用不锈钢钢材质或者塑料材质,能够增加钢管2与密封圈4之间结合的紧密。此外,在挡圈11与钢管2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条12,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二防水条12为橡胶圈,设置的第二防水条12为橡胶圈,通过增加与钢管2或者挡圈11接触的摩擦力,提高了加挡圈11安装在钢管2内的稳定性,同时,在第二防水条12两侧处设置有第二油麻13,设置的第二油麻13能够进一步密封圈4与钢管2之间连接的防水性。
38.进一步的,在钢管2外壁处焊接有非平面管6,设置的非平面管6的横截面远离钢管2一侧设置为波浪线,设置的非平面管6能够增大钢管2与石棉水泥5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钢管2与石棉水泥5连接处的防水性能,同时,设置的非平面管6能够增大钢管2水平方向上安装的稳定性。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2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