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栖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58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栖无人机。


背景技术:

2.美国的无人机的研发生产起步较早,截止到2014年底,美国共有的无人机个数大约为10万,其中,私人无人机占到了总数的75%左右。随着无人机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承担的任务种类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靶机、侦察机、通信联络机等辅助性作战任务到从执行空中侦察、战场监视到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对地攻击等主要任务,实现侦察/打击/攻击一体化,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无人机发展主要沿着“靶机—isr—察打一体化—无人作战飞机—空天一体化”的轨迹发展。而“两栖式”的飞行器,目前也在研制当中,研发成果也暂未公开。国内现有一些小型机器,但并不适用与高原环境,且功能单一。
3.目前的无人机只能在室外飞行,观察屋子外的情况,无法观察房屋内的情况,一旦房屋内发生不可控的事件,无法及时了解屋内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栖无人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双栖无人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履带轮,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履带轮之间通过履带连接,且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履带轮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机体的上表面四角处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支架,所述支架远离机体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轴部连接有可拆卸的桨叶,所述机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系统,以及位于控制系统后侧的信号接收模块,所述机体的前侧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机体的上方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上设置有用于对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池。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马达分别与两个前侧的履带轮连接,且所述驱动马达固定于机体的前侧底部,上移时驱动马达与机体为可拆卸连接,通过在机体前侧设置有两个分别控制两前履带轮的驱动马达,便于控制整个无人机的移动。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位于所述机体后侧的履带轮之间通过连杆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机的轴部连接有三个角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三个角分别通过螺栓与桨叶固定连接,通过固定片与桨叶之间的配合,便于对桨叶进行更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体上表面边侧通过支撑柱与托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池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连接,且所述控
制系统分别与电机、摄像头、驱动马达及信号接收模块电性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上设置有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托板固定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完美适应了高海拔地区,解决了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不易飞行的技术难题,通过独特的设计结构将飞行功能与陆地行驶功能结合为一体,将无人机的多功能性扩充至机制,通过独特设计无人机的陆地行走系统,在用于地形勘探、野外探索时,可以提供巨大的帮助,机器在陆地行驶时接地比压低,可以保护土壤,保护野生资源不被破坏,该产品由于重心低、附着系数大,具有良好的抵抗翻倾和下滑的坡地稳定性性,同时还具有转弯角度高达360
°
的高度机动性、爬坡能力强的越野性等特点,对于积雪山区、丘陵地带、碎石地面等特殊地形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一种双栖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一种双栖无人机的俯视图。
17.图3为一种双栖无人机的前视图。
18.图4为一种双栖无人机的右视图。
19.图中:1、履带;2、履带轮;3、电机;4、支架;5、托板;6、机体;7、支撑柱;8、控制系统;9、信号接收模块;10、导线;11、电池;12、摄像头;13、驱动马达;14、信号接收器;15、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双栖无人机,包括机体6,所述机体6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履带轮2,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履带轮2之间通过履带1连接,且所述机体6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履带轮2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机体6的上表面四角处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支架4,所述支架4远离机体6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轴部连接有可拆卸的桨叶,所述机体6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系统8,以及位于控制系统8后侧的信号接收模块9,所述机体6的前侧设置有摄像头12,所述机体6的上方设置有托板5,所述托板5上设置有用于对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池11。
22.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马达13,所述驱动马达1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马达13分别与两个前侧的履带轮2连接,且所述驱动马达13固定于机体6的前侧底部,上移时驱动马达13与机体6为可拆卸连接。
23.通过在机体6前侧设置有两个分别控制两前履带轮2的驱动马达13,便于控制整个无人机的移动。
24.两个位于所述机体6后侧的履带轮2之间通过连杆15连接。
25.所述电机3的轴部连接有三个角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三个角分别通过螺栓与
桨叶固定连接。
26.通过固定片与桨叶之间的配合,便于对桨叶进行更换。
27.所述机体6上表面边侧通过支撑柱7与托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
28.所述电池11通过导线10与控制系统8连接,且所述控制系统8分别与电机3、摄像头12、驱动马达13及信号接收模块9电性连接。
29.其中电池11为120c,22.2v,1550mah(电池容量可以根据续航要求进行更换处理);从飞行模型切换至陆地行驶模型,电路也会随之改变,控制系统8中含降压模块,切换至陆地行驶模型,降低电压,提高该无人机的续航能力。
30.所述信号接收模块9上设置有信号接收器14,所述信号接收器14与托板5固定连接。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2.通过使用履带1代替轮胎运作,履带式运作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因而在特殊路面,如雪地、泥泞、冻湿地、沼泽地行驶,履带式比轮胎式不易陷入,容易通行,由于履带式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履带1上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使得履带1与地面有良好的附着力,因而也能产生更大的牵引力,使改无人机能爬30度至35度的纵向坡,也能通过20度至25度的侧倾坡,当遇到无法通行的路面时,直接开启飞行模型,启动时间在5s以内,控制系统8控制驱动马达13停止,启动电机3,使得桨叶旋转,从而使得该无人机起飞,可直接跨域悬崖、峭壁、幽谷、山峰,大型坍塌路段等不可通行路段。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0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