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体育训练的快锁式负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5



1.本发明属于健身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体育训练的快锁式负重装置。


背景技术:

2.体育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比如跑步、蛙跳、标枪、铅球、有用、爬山等均属于体育运动,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均处于活动状态,跑步是日常方便的一种体育锻炼方法,是有氧呼吸的有效运动方式,通常,为了增加跑步时的运动强度,会在小腿的外部捆绑负重装置,即负重沙袋,可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也会增强耐力、有氧能力以及爆发力。
3.经检索,中国授权专利号cn208756874u,授权公开2019.04.19公开了用于体育训练的快锁式负重装置,其组成包括:软体底片、软体顶片,软体底片粘接一组横向排列的底磁条,软体顶片粘接一组横向排列的顶磁条,底磁条吸合顶磁条、固定闭合软体底片与软体顶片之间、制成装料腔,软体顶片开有一组装料口,装料腔的顶部具有装料口,沿着装料口装入负重料,装料口的顶部连接闭合片,闭合片连接粘扣的子扣,装料口的下部内侧连接粘扣的母扣,装料口闭合时通过子扣粘接母扣固定,软体底片与软体顶片的顶部缝合第一道线,软体底片与软体顶片的顶部缝合第二道线,第一道线与第二道线之间相互平行,第一道线与第二道线之间形成顶固定套,顶固定套穿有上绑带。
4.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
5.1、受到体形的影响,不同体形的人,其小腿的粗细不同,现有的负重装置无法适应不同体形的人使用,小腿较粗者使用会产生沙袋的重力分配不均的现象,而小腿较细者使用时,负重装置的两端会出现重叠现象;
6.2、现有的负重装置通常依靠魔术贴与小腿固定,但由于小腿的下侧相较于小腿的上侧较细,在跑步过程中,负重装置容易掉落,稳定性较差。
7.3、现有的负重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其功能相对较为单一。
8.因此,现有的负重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体育训练的快锁式负重装置,通过根据小腿的粗细对负重构件进行自由组合以适应不同粗细小腿的用户使用,同时通过第一限位带和固定带的配合增强负重装置与小腿的稳固性,且通过缓冲绵可对膝盖形成防护,而通过第二置放套可根据用户需要自行调节负重,解决了现有的负重装置无法适应不同体形的人使用,同时现有的负重装置在跑步过程中稳定性较差,且现有的负重装置的功能相对较为单一的问题。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1.本发明为用于体育训练的快锁式负重装置,包括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后方的上下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固定带和支撑带;所述支撑带的前方沿支撑带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负重构件;所述负重构件上下两侧的后方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带,两个第二限位带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限位带之间对应负重构件的前方设置有第一限位带,第一限位带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带的长度;所述负重构件包括第一置放套,所述第一置放套的前壁固定有第二置放套;所述第一置放套的左侧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为金属材质;所述连接层包括弹性布套,所述弹性布套的内部设置有缓冲绵。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置放套顶部的后壁固定有第一活动带,且第一活动带的远离第一置放套底部的一端绕过第一置放套的顶部并设于第一置放套的前方,第一活动带的宽度大于第一置放套的宽度;所述第一活动带的前壁固定有第二母扣;所述第一置放套顶部的前壁固定有与第二母扣相配合的第二子扣。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置放套内侧的第一置放腔所在位置处对应第一活动带的下壁固定有堵块,且堵块位于第一置放套的内侧,堵块为橡胶材质,同时堵块与第一置放套过盈配合;所述堵块的底部开设有倒角。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置放套前壁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活动带,第二活动带的宽度大于第二置放套的宽度;所述第二活动带的上侧固定有第三母扣;所述第一置放套的上侧固定有与第三母扣相配合的第三子扣,且第三子扣位于第二子扣的下方。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置放套的左右两侧侧壁均固定有安装布;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安装布的内部,所述连接杆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的内侧均设置有插杆,且插杆位于相邻的负重构件中的安装布的内部,连接件为一体成型设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置放套的前壁固定有第四钩面,所述第一置放套后壁的上下两侧均固定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之间对应第一置放套的后壁固定有第二找平绵布,第二找平绵布的后壁与限位套的后壁处于同一竖直面。
1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布套分别与固定带和支撑带相固定;所述固定带与支撑带之间对应弹性布套的后壁固定有第一找平绵布,第一找平绵布、固定带以及支撑带的后壁均处于同一竖直面。
1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前壁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钩面;所述固定带后壁的右侧固定有第一毛面,且第一钩面与第一毛面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带前壁的左侧固定有第三钩面;所述第二限位带后壁的右侧固定有第三毛面,且第三钩面与第三毛面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带位于对应的多个限位套的内侧。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带左侧的前后两侧侧壁分别对应固定有第二钩面和第四毛面,且第四毛面与第四钩面相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带右侧的后壁固定有第二毛面,且第二毛面与第二钩面相配合。
20.进一步地,所述负重构件所在位置处对应支撑带的后壁固定有安装带,且安装带上固定有第一母扣;所述第一置放套上侧的后壁设置的限位套上固定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上固定有与第一母扣相配合的第一子扣。
21.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负重构件、连接带、支撑带、安装带、第一母扣和第一子扣,在使用本负重装置时,可根据用户小腿部位的粗细进行自由组合使用,当用户的小腿部位较细时,可通过操作支撑带的左右两端的下方的连接带,操作连接带使第一母扣与第一子扣脱离,再操作需要取下的负重构件右壁的安装布,使此安装布与相邻的负重构件中的连接件脱离即可取下需要取下的负重构件,本负重装置通过设置有多个可拆卸式负重构件,利用拆卸不同数量的负重构件适应小腿较细的用户,而当小腿较粗的用户使用时,可将负重构件安装在本负重装置上,以供小腿较粗的用户使用,从而达到可适应不同体形的用户使用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负重装置无法适应不同体形的人使用的问题。
23.2、本发明通过设置固定带、连接层和第一限位带,本负重装置在使用状态下,固定带固定在用户膝盖的上方,由于膝盖部位呈现凸起状态,利用第一钩面和第一毛面的配合使得固定带的两端相对固定,此时在膝盖凸起的前提下,固定带不会向下掉落,可避免负重装置向下掉落,而通过将第一限位带上的第四毛面与第二置放套上的第四钩面相配合,同时使第一限位带的右端绕小腿一周后,使第一限位带上的第二毛面与第二钩面相配合,可增强本负重装置与小腿的附着力,以避免在运动过程中本负重装置掉落,解决了现有的负重装置在跑步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24.3、本发明通过设置缓冲绵和第二置放套,缓冲绵具有缓冲作用,在进行跑步运动时,可防止意外情况导致的膝盖磕伤的情况,达到对膝盖形成保护的效果,同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跑步运动时,也可防止外部湿气进入,防止湿气以及低温造成的关节炎等病症,而当本负重装置的重量无法满足用户时,可通过将外界物品放入第二置放套的内部以增加重量,从而满足用户对本负重装置的重量需求,解决了现有的负重装置的功能相对较为单一的问题。
25.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发明的左侧视角的结构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后侧视角的结构图;
29.图3为本发明的负重构件的左视结构图;
30.图4为本发明的负重构件的打开第一活动带和第二活动带后的结构图;
31.图5为本发明的负重构件的后视结构图;
32.图6为本发明的连接层的内部结构图;
33.图7为本发明的连接件的结构图;
34.图8为本发明的固定带的结构图;
35.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限位带的结构图;
36.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限位带的结构图;
37.图11为本发明的连接带与安装带的前视的连接结构图;
38.图12为本发明的连接带与安装带的后视的连接结构图。
3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40.1、固定带;101、第一钩面;102、第一毛面;2、连接层;201、第一找平绵布;202、弹性布套;203、缓冲绵;3、第一限位带;301、第二钩面;302、第二毛面;303、第四毛面;4、第二限位带;401、第三钩面;402、第三毛面;5、负重构件;501、连接带;5011、第一母扣;502、第一活动带;5021、第二母扣;503、第二活动带;5031、第三母扣;504、安装布;505、第一置放套;5051、限位套;5052、第一置放腔;5053、第二子扣;5054、第三子扣;506、第二置放套;5061、第四钩面;5062、第二置放腔;507、连接件;5071、连接杆;5072、固定杆;5073、插杆;508、第二找平绵布;509、堵块;5091、倒角;6、支撑带;601、安装带;6011、第一子扣。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2.请参阅图1

12所示,本发明为用于体育训练的快锁式负重装置,包括连接层2,连接层2用于连接固定带1和支撑带6,连接层2后方的上下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固定带1和支撑带6,在使用状态下,固定带1和支撑带6均围绕小腿部位设置;支撑带6的前方沿支撑带6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负重构件5,通过设置的多个负重构件5,用户可自由选择负重构件5的数量以适应不同粗细的小腿的用户使用;负重构件5上下两侧的后方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带4,在使用状态下,第二限位带4均位于小腿部位的外部,从而使负重构件5与小腿部位相对固定,在跑步时,负重构件5随腿部运动,两个第二限位带4的长度相同;第二限位带4之间对应负重构件5的前方设置的第一限位带3位于负重构件5的外侧,可增加负重构件5与腿部的稳固性,避免负重构件5向下移动,相比较而言,第二限位带4比第一限位带3更加靠近小腿部位,因此第一限位带3的所需的长度更长,所以第一限位带3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带4的长度;负重构件5包括第一置放套505,第一置放套505的内侧可置放沙子,第一置放套505的前壁固定的第二置放套506的内侧可置放增加重量的其他物品,比如可置放铅板、铁板等,增加重量的物品位于第二置放套506的内侧形成的第二置放腔5062的内部;第一置放套505的左侧设置的连接件507可对负重构件5与相邻的负重构件5进行连接,连接件507为金属材质,连接件507的外表面应防锈处理;连接层2包括弹性布套202,弹性布套202可使用松紧带作为材料,在跑步过程中,小腿部位与大腿部位反复弯曲,弹性布套202的设置可避免小腿部位与大腿部位弯曲时带来的负重构件5固定不稳的现象,弹性布套202的内部设置的缓冲绵203可对膝盖部位形成防护。
43.其中如图1

5和7所示,第一置放套505顶部的后壁固定有第一活动带502,且第一活动带502的远离第一置放套505底部的一端绕过第一置放套505的顶部并设于第一置放套505的前方,第一活动带502的宽度大于第一置放套505的宽度,当需要向第一置放套505的内侧添加沙子时,通过操作第一活动带502使第二母扣5021与第二子扣5053脱离即可掀开第一活动带502,然后向第一置放套505的内部添加沙子,沙子添加完毕后,再操作第一活动带502使第二母扣5021与第二子扣5053处于扣合状态,然后将堵块509塞入第一置放套505顶部的内侧即可;第一活动带502的前壁固定有第二母扣5021;第一置放套505顶部的前壁固定有与第二母扣5021相配合的第二子扣5053,第二母扣5021与第二子扣5053处于扣接状
态时可防止在跑步时第一活动带502随意摆动。
44.第一置放套505内侧的第一置放腔5052所在位置处对应第一活动带502的下壁固定的堵块509可防止第一置放套505内部的沙子在跑步时漏出,且堵块509位于第一置放套505的内侧,堵块509为橡胶材质,同时堵块509与第一置放套505过盈配合,可增加第一置放套505内部的沙子的防漏效果;堵块509的底部开设的倒角5091便于堵块509进入第一置放套505的顶部的内侧。
45.第二置放套506前壁的顶部固定的第二活动带503可防止在跑步时第二置放套506内部的物品脱离第二置放套506的内部,第二活动带503的宽度大于第二置放套506的宽度;第二活动带503的上侧固定有第三母扣5031;第一置放套505的上侧固定有与第三母扣5031相配合的第三子扣5054,第三母扣5031和第三子扣5054的配合可避免第二活动带503随意摆动,同时达到对第二置放套506内部的物品限制在第二置放套506内部的效果,且第三子扣5054位于第二子扣5053的下方。
46.第一置放套505的左右两侧侧壁均固定的安装布504便于对连接件507进行限位;连接件507包括连接杆5071,连接杆5071位于安装布504的内部,连接杆5071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杆5072;固定杆5072的远离连接杆5071的一端的内侧均设置有插杆5073,且插杆5073位于相邻的负重构件5中的安装布504的内部,连接件507为一体成型设置,当插杆5073位于安装布504的内部时,对应的负重构件5与其相邻的负重构件5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
47.第二置放套506的前壁固定有第四钩面5061,第一置放套505后壁的上下两侧均固定的限位套5051可在第二限位带4的配合下实现负重构件5与小腿部位的同步运动;限位套5051之间对应第一置放套505的后壁固定的第二找平绵布508与小腿贴合,增加使用本负重装置的舒适度,第二找平绵布508的后壁与限位套5051的后壁处于同一竖直面,避免凸出的限位套5051给跑步的过程带来不适。
48.其中如图2、6所示,弹性布套202分别与固定带1和支撑带6相固定;固定带1与支撑带6之间对应弹性布套202的后壁固定有第一找平绵布201,由于在跑步过程中小腿部位与大腿部位需要相对反复运动,第一找平绵布201的设置可避免膝盖与固定带1、支撑带6的棱角直接接触,以增加使用本负重装置的舒适度,第一找平绵布201、固定带1以及支撑带6的后壁均处于同一竖直面。
49.其中如图1、2、8、9所示,固定带1前壁的左侧固定有第一钩面101;固定带1后壁的右侧固定有第一毛面102,且第一钩面101与第一毛面102相配合,使得固定带1可固定在膝盖上方的大腿部位的外部;第二限位带4前壁的左侧固定有第三钩面401;第二限位带4后壁的右侧固定有第三毛面402,且第三钩面401与第三毛面402相配合,使得第二限位带4可固定在小腿部位的外部;第二限位带4位于对应的多个限位套5051的内侧。
50.其中如图1、2、10所示,第一限位带3左侧的前后两侧侧壁分别对应固定有第二钩面301和第四毛面303,且第四毛面303与第四钩面5061相配合,使得第一限位带3与负重构件5相对固定,避免在跑步时第一限位带3掉落;第一限位带3右侧的后壁固定有第二毛面302,且第二毛面302与第二钩面301相配合,使得第一限位带3可对负重构件5施加向小腿部位方向的束缚力,增加本负重装置与小腿部位的稳固性。
51.其中如图1、2、11、12所示,负重构件5所在位置处对应支撑带6的后壁固定有安装
带601,且安装带601上固定有第一母扣5011;第一置放套505上侧的后壁设置的限位套5051上固定有连接带501,连接带501上固定有与第一母扣5011相配合的第一子扣6011,通过使第一母扣5011和第一子扣6011的配合,可实现连接带501与安装带601相对固定或脱离,以满足安装或拆卸负重构件5的需要。
52.本负重装置中的第一钩面101、第二钩面301、第三钩面401和第四钩面5061均为魔术贴中的钩面,第一毛面102、第二毛面302、第三毛面402和第四毛面303均为魔术贴中的毛面,而第一母扣5011、第二母扣5021和第三母扣5031均为子母扣中的母扣,第一子扣6011、第二子扣5053和第三子扣5054均为子母扣中的子扣。
53.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在使用本负重装置前,当本负重装置的重量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时,可操作第二活动带503使第三母扣5031与第三子扣5054脱离,通过将增重物品放入第二置放套506的内部,再操作第三母扣5031与第三子扣5054扣合即可,再根据用户小腿部位的粗细来调整负重构件5的数量,可双手手持左右两侧的负重构件5放在小腿部位进行比对,当小腿部位较细时,可通过操作支撑带6的左右两端的下方的连接带501,操作连接带501使第一母扣5011与第一子扣6011脱离,再操作需要取下的负重构件5右壁的安装布504,使此安装布504与相邻的负重构件5中的连接件507脱离即可取下需要取下的负重构件5,而当小腿较粗的用户使用时,可进行逆向操作将负重构件5安装在本负重装置上,待负重构件5的数量符合小腿粗细所需的负重构件5的数量后,操作本负重装置使固定带1绕膝盖上方的大腿移动,使第一毛面102与第一钩面101处于粘接状态,同时使连接层2位于膝盖的前方,此时操作第二限位沿小腿部位绕动,使第三钩面401与第三毛面402相粘接,此时负重构件5处于与小腿部位相对固定状态,再通过操作第一限位带3,使第一限位带3绕负重构件5移动,使第二毛面302与第二钩面301相粘接以对负重构件5形成束缚力即可。
54.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500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