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65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龙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水路、气路管道中,为了实现不同内径、外径,甚至是不同接头形状的管路之间的连接,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螺纹连接、焊接、法兰连接、承插连接,以及卡套/卡箍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同时需要相应的阀芯控制水路或者气路的打开或者关闭,而气体和液体都属于流体,对于水路和气路管道中的这些连接节点以及阀芯,良好的密封性是十分必要的。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08091643u公开了包括底板支架、水龙头架、一号紧固件、二号紧固件、用于驱动一号紧固件运动的一号气缸、用于驱动二号紧固件运动的二号气缸,通过一号紧固件和二号紧固件对水龙头的两端进行通气,同时利用夹持部和转动部对阀芯进行一定转动,同时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气密性,若转动过程中均没有产生气密性问题,则夹持部和转动部回转,重新将阀芯旋紧,即可进行封装,若出现气密性问题,则与传感器相连的报警器发出警报。
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诸如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存在不同口径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在遇到口径不一致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便需要更换紧固件,成本较大,为此,我们提出来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其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紧固气压缸件、螺栓柱以及出气筒等结构,在不更换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基础上节约了成本,同时对不同口径的水龙头进行气密性检测,解决了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诸如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存在不同口径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在遇到口径不一致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便需要更换紧固件,成本较大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紧固气压缸件,两个所述紧固气压缸件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件,所述壳体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壳体上靠近调节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螺栓柱,所述调节机构位于螺栓柱和限位件之间设置,多个所述螺栓柱外周转动连接有出气筒,多个所述出气筒的外径不相同,所述出气筒外周固定连接有密封环件。
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相对螺栓柱的一侧平面开设有螺纹进气孔一,所述螺纹进气孔一内壁与紧固气压缸件螺纹连接,所述壳体弧面开设有螺纹进气孔二,所述螺纹进气孔二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栓塞。
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靠近调节机构的一侧开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螺纹连接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呈极轴阵列分布,所述螺纹连接孔内壁与螺栓柱螺纹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环以及环洞,所述限位环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部,所述环洞开设在限位环的侧面中心处。
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转盘、气孔、圆柱把手以及环形滑槽,所述转盘转动连接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气孔开设在转盘上且贯穿转盘设置,所述气孔与螺纹连接孔相连通,所述圆柱把手固定连接在转盘上靠近螺栓柱的一侧,所述环形滑槽开设在壳体上靠近螺栓柱的一侧,所述圆柱把手滑动连接在环形滑槽的内壁。
12.进一步的,所述气孔与螺纹连接孔的直径大小相同。
13.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筒包括通气孔一、密封轴承、出气柱以及通气孔二,所述通气孔一开设在螺栓柱的内部,所述出气柱与螺栓柱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所述通气孔二开设在出气柱内部,所述通气孔一与通气孔二相连通。
14.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环件包括铁环以及橡胶环,所述铁环以及橡胶环固定连接在出气柱的外周,所述橡胶环位于铁环远离螺栓柱的一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1、通过设置紧固气压缸件、壳体、螺栓柱以及出气筒等结构,壳体上设置多个螺纹连接孔,在螺纹连接孔上固定多个口径不同的出气筒,而出气筒是用于固定水龙头等阀体组件的气体输送,遇到不同口径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通过转动调节机构上的气孔,对齐壳体上对应口径的出气筒,在不更换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基础上节约了成本,同时对不同口径的水龙头进行气密性检测。
17.2、通过设置密封环件,铁环用于对水龙头等阀体组件限位,设置橡胶环是为了避免全新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在用力卡套时发生碰撞损坏和刮花;
18.3、通过设置螺纹进气孔一、螺纹进气孔二以及螺栓塞等结构,当螺栓塞与螺纹进气孔一螺纹连接,螺纹进气孔二与紧固气压缸件固定时,出气筒水平朝向,当螺栓塞与螺纹进气孔二螺纹连接,螺纹进气孔一与紧固气压缸件固定时,出气筒竖直朝向,可应对竖直朝向和水平朝向的各类口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壳体、限位件与调节机构连接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螺栓柱与出气柱连接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壳体立体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螺栓柱与出气柱连接立体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螺栓塞立体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调节机构立体图。
26.图中:1、底座;2、紧固气压缸件;3、壳体;4、螺纹进气孔一;5、螺纹进气孔二;6、限位环;7、环洞;8、转盘;9、气孔;10、圆柱把手;11、环形滑槽;12、螺纹连接孔;13、螺栓柱;14、通气孔一;15、密封轴承;16、出气柱;17、通气孔二;18、铁环;19、橡胶环;20、螺栓塞。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8.参照图1

7,水龙头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紧固气压缸件2,两个紧固气压缸件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3,设置两个紧固气压缸件2,紧固气压缸件2对壳体3进行固定并输送气体,紧固气压缸件2为现有技术,对比文件中已充分公开此处不做详细说明,出气筒朝向可以进行竖直或者水平调整,壳体3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件,壳体3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机构,壳体3上靠近调节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螺栓柱13,调节机构位于螺栓柱13和限位件之间设置,是为了确保调节机构在工作时,限位件对其进行限位,同时也确保调节机构气密性检测的气密性,多个螺栓柱13外周转动连接有出气筒,多个出气筒的外径不相同,出气筒外周固定连接有密封环件,螺栓柱13与出气筒进行相对转动。
29.壳体3上相对螺栓柱13的一侧平面开设有螺纹进气孔一4,螺纹进气孔一4内壁与紧固气压缸件2螺纹连接,壳体3弧面开设有螺纹进气孔二5,螺纹进气孔二5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栓塞20,当螺栓塞20与螺纹进气孔一4螺纹连接,螺纹进气孔二5与紧固气压缸件2固定时出气筒水平朝向,当螺栓塞20与螺纹进气孔二5螺纹连接,螺纹进气孔一4与紧固气压缸件2固定时,出气筒竖直朝向,可应对竖直朝向和水平朝向的各类口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
30.壳体3上靠近调节机构的一侧开设有螺纹连接孔12,螺纹连接孔12设置有多个,多个螺纹连接孔12呈极轴阵列分布,螺纹连接孔12内壁与螺栓柱13螺纹连接,通过设置多个螺纹连接孔12,对应的可以设置多个口径不同的出气筒,在不更换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基础上节约成本,同时对不同口径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进行气密性检测。
31.限位件包括限位环6以及环洞7,限位环6固定连接在壳体3的内部,环洞7开设在限位环6的侧面中心处,气体顺利通过环洞7进入气孔9,限位环6在对调节机构进行限位的同时确保不会漏气。
32.调节机构包括转盘8、气孔9、圆柱把手10以及环形滑槽11,转盘8转动连接在壳体3的内部,转盘8与螺纹进气孔一4之间设置有限位环6,转盘8的外周固定有轴承,且轴承固定在壳体内壁,气孔9开设在转盘8上且贯穿转盘8设置,气孔9与螺纹连接孔12相连通,圆柱把手10固定连接在转盘8上靠近螺栓柱13的一侧,环形滑槽11开设在壳体3上靠近螺栓柱13的一侧,圆柱把手10滑动连接在环形滑槽11的内壁,多个螺纹连接孔12设置了多个不同口径的出气筒,通过转动圆柱把手10,圆柱把手10在环形滑槽11内滑动,将气孔9与多个螺纹连接孔12的一个对齐,以应对不同口径的水龙头进行气密性检测。
33.气孔9与螺纹连接孔12的直径大小相同,利于气体顺畅的流入通气孔一14。
34.出气筒包括通气孔一14、密封轴承15、出气柱16以及通气孔二17,通气孔一14开设在螺栓柱13的内部,出气柱16与螺栓柱13通过密封轴承15转动连接,通气孔二17开设在出气柱16内部,通气孔一14与通气孔二17相连通,螺栓柱13与出气柱16进行相对转动,螺栓柱13与螺纹连接孔12螺纹固定连接,出气柱16既可以与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固定,也可以通过出气柱16外周设置的密封环件进行卡套/卡箍连接。
35.密封环件包括铁环18以及橡胶环19,铁环18以及橡胶环19固定连接在出气柱16的
外周,橡胶环19位于铁环18远离螺栓柱13的一侧,设置橡胶环19避免全新的水龙头等阀体组件在卡套/卡箍时发生刮花。
36.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
37.本实用新型中,检测人员先将壳体3上的螺纹进气孔一4或螺纹进气孔二5其中之一安装在紧固气压缸件2上,另一个塞上螺栓塞20,再将多个不同口径的出气筒安装在壳体3上的多个螺纹连接孔12上,观察水龙头对应口径的出气筒,转动圆柱把手10,圆柱把手10在环形滑槽11内滑动,使得气孔9对齐口径相同的出气筒,再将出气筒安装到水龙头或者阀体组件上,通气进行气密性测试,即可。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48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