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对智能设备进行防护的保护壳、保护膜也随之得到快速普及。由于智能设备的前面板主要为触控屏,因此,目前对智能设备的防护一般是采用在智能设备的前面板贴覆不影响触控的保护膜,而智能设备的周侧和后背则依赖套设于保护设备的保护壳来进行保护。
3.而随着智能设备的升级,保护膜加保护壳这种传统的防护方法也存在诸多缺陷。例如:保护膜和保护壳是两个相对分离的保护器件,两者对手机的保护难以达到全方位保护,不可避免的手机还是会有一些区域无法得到保护。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一体化程度较高、保护效果较好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包括:壳体和玻璃膜,所述壳体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或高压成型结构,所述玻璃膜内置与所述壳体内。
7.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按键位、摄像位、充电位和扬声话筒位。
8.优选的,所述玻璃膜包括膜体,所述膜体上设置有听筒位,所述膜体为透明玻璃。
9.优选的,所述壳体的背部设置有支撑装饰机构,所述支撑装饰机构包括两个卡条、装饰板、安装座、金属定位环和指环,两个所述卡条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背部,所述装饰板滑动嵌入至两个所述卡条内,所述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装饰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金属定位环套设在所述安装座外,所述金属定位环与所述安装座磁吸连接,所述指环套设在所述金属定位环外,所述指环与所述金属定位环相铰接。
10.优选的,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装饰板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弧槽、两个所述弧槽内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吸磁,两个所述第一吸磁均与所述金属定位环磁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装饰板的一侧开设有装饰槽,所述装饰槽内设置有装饰片,所述装饰槽的内壁与所述装饰片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吸磁,两个所述第二吸磁相吸附。
12.优选的,所述装饰板的两侧均为斜面,两个所述卡条相互倾斜设置,两个所述卡条分别与所述装饰板两侧的斜面相适配,两个所述卡条均为弹性材质。
13.优选的,所述装饰槽的一侧开设有指扣槽,所述指扣槽为弧形,两个所述第二吸磁均为多边形。
14.优选的,所述装饰板和所述装饰片的表面均通过电镀形成有电镀层,所述电镀层上通过镭雕形成有哑光面。
15.优选的,所述装饰片的表面喷涂有装饰图案,所述装饰图案位于所述哑光面上。
1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
18.1、壳体在制备时采用注塑工艺或高压成型工艺,一体化程度较高,较为完整的整体,能够有效减少智能手机暴露面,因此提高了保护效果;
19.2、通过支撑装饰机构构成的指环扣能够方便人们持有智能手机,同时在观看时可支撑在桌面上,可拆除的装饰板不仅较为美观,同时在替换后可缓解审美疲劳,通过两个弧槽内的第一吸磁能够对金属定位环进行磁吸,且第一吸磁为强磁,在拆除和安装时都较为简单,同时也便于调节支撑角度,通过第二吸磁吸附的装饰片便于替换的特点,提高了自由搭配的选择,较为美观,也减少了浪费和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消费。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的第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的第一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的第二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装饰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装饰机构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图7中所示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图7中所示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指环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饰片和第二吸磁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2.图中标号:1、壳体;101、主体;102、按键位;103、摄像位;104、充电位;105、扬声话筒位;2、玻璃膜;201、膜体;202、听筒位;3、卡条;4、装饰板;5、安装座;501、弧槽;502、第一吸磁;503、装饰槽;504、装饰片;505、第二吸磁;6、金属定位环;7、指环。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4.第一实施例:
35.请结合参阅图1

4。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包括:壳体1和玻璃膜2,所述壳体1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或高压成型结构,所述玻璃膜2内置与所述壳体1内,壳体1在制备时采用注塑工艺或高压成型工艺,一体化程度较高,较为完整的整体,能够有效减少智能手机暴露面,因此提高了保护效果。
36.所述壳体1包括主体101,所述主体101上设置有按键位102、摄像位103、充电位104和扬声话筒位105。
37.所述玻璃膜2包括膜体201,所述膜体201上设置有听筒位202,所述膜体201为透明玻璃。
38.本实施例中:
39.使用时,壳体1根据各智能手机的型号采用注塑工艺或高压成型工艺制作,壳体1套设在智能手机上后贴合玻璃膜2,从而能够对智能手机进行更加全面的保护,壳体1在制备时采用注塑工艺或高压成型工艺,一体化程度较高,较为完整的整体,能够有效减少智能手机暴露面,因此提高了保护效果。
4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壳体1在制备时采用注塑工艺或高压成型工艺,一体化程度较高,较为完整的整体,能够有效减少智能手机暴露面,因此提高了保护效果。
42.第二实施例:
43.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的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45.请结合参阅图5

12,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还包括支撑装饰机构,所述支撑装饰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背部,所述支撑装饰机构包括两个卡条3、装饰板4、安装座5、金属定位环6和指环7,两个所述卡条3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背部,所述装饰板4滑动嵌入至两个所述卡条3内,所述安装座5固定安装在所述装饰板4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侧,所述金属定位环6套设在所述安装座5外,所述金属定位环6与所述安装座5磁吸连接,所述指环7套设在所述金属定位环6外,所述指环7与所述金属定位环6相铰接,通过支撑装饰机构构成的指环扣能够方便人们持有智能手机,同时在观看时可支撑在桌面上,可拆除的装饰板4不仅较为美观,同时在替换后可缓解审美疲劳。
46.所述安装座5远离所述装饰板4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弧槽501、两个所述弧槽501内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吸磁502,两个所述第一吸磁502均与所述金属定位环6磁吸连接,通过两个弧槽501内的第一吸磁502能够对金属定位环6进行磁吸,且第一吸磁502为强磁,在拆除和安装时都较为简单,同时也便于调节支撑角度。
47.所述安装座5远离所述装饰板4的一侧开设有装饰槽503,所述装饰槽503内设置有装饰片504,所述装饰槽503的内壁与所述装饰片504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吸磁505,两个所述第二吸磁505相吸附,通过第二吸磁505吸附的装饰片504便于替换的特点,提高了自由搭配的选择,较为美观,也减少了浪费和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消费。
48.所述装饰板4的两侧均为斜面,两个所述卡条3相互倾斜设置,两个所述卡条3分别与所述装饰板4两侧的斜面相适配,两个所述卡条3均为弹性材质。
49.所述装饰槽503的一侧开设有指扣槽,所述指扣槽为弧形,两个所述第二吸磁505均为多边形。
50.所述装饰板4和所述装饰片504的表面均通过电镀形成有电镀层,所述电镀层上通过镭雕形成有哑光面。
51.所述装饰片504的表面喷涂有装饰图案,所述装饰图案位于所述哑光面上。
52.本实施例中:
53.使用时,金属定位环6被强磁制备的第一吸磁502吸附在安装座5外,铰接安装的指环7能够在平时供人套设在手指上,在观看时,将智能手机支撑在桌面上,收纳也较为方便;
54.在需要其他类型的装饰板4时,可将装饰板4由两个卡条3处抽出,从而对其进行更换,缓解审美疲劳;
55.在需要更换装饰片504时,通过指扣槽即可扣出装饰槽503内的装饰片504,使两个第二吸磁505分离即可更换新的,提高了自由搭配的选择,较为美观,也减少了浪费和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消费。
5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壳,通过支撑装饰机构构成的指环扣能够方便人们持有智能手机,同时在观看时可支撑在桌面上,可拆除的装饰板4不仅较为美观,同时在替换后可缓解审美疲劳,通过两个弧槽501内的第一吸磁502能够对金属定位环6进行磁吸,且第一吸磁502为强磁,在拆除和安装时都较为简单,同时也便于调节支撑角度,通过第二吸磁505吸附的装饰片504便于替换的特点,提高了自由搭配的选择,较为美观,也减少了浪费和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消费。
5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4503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