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氧化铝造粒粉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
背景技术:
2.氧化铝造粒粉的主要生产流程:氧化铝原粉、高岭土、方解石由人工加料进入湿式球磨机,球磨机内先加水,然后开始旋转,再不断加粉状物料,经球磨后的工艺浆液由泵打入搅拌池内,然后再向搅拌池内加入少量粘合剂聚乙烯醇来提高氧化铝粉体成型性能,物料经搅拌均匀后由压滤泵打入喷雾造粒机内,同时热风炉提供热空气(温度约400℃)与料浆直接接触进行干燥造粒,得到氧化铝造粒粉,氧化铝造粒粉直接下料至中转车斗内,然后由一根不锈钢管插入物料内,物料被吸入均化混料机内均化后直接包装入库。工艺浆液、粘合剂聚乙烯醇是否混合均匀,影响着氧化铝造粒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保证工艺浆液和粘合剂聚乙烯醇混合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包括有搅拌混合池筒,在所述搅拌混合池筒的顶部设有第一搅拌混合装置,其底部设有第二搅拌混合装置,且在所述搅拌混合池的顶部还设有物料入口管,其底部还设有物料出口;
6.所述第一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支撑板、第一传动齿轮,所述支撑板垂直固定在搅拌混合池筒的顶部,在所述支撑板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支撑环体、第二支撑环体、第三支撑环体,在所述第一支撑环体上垂直向下设有第一搅拌电机,所述第一搅拌电机的转轴通过一斜块体连接第一搅动杆,在所述第一搅动杆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半球状转动块、第二传动齿轮、第二半球状转动块、第一搅拌混合齿、第二搅拌混合齿,所述第一半球状转动块转动设置在第二支撑环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半球状转动块转动设置在第三支撑环体的上方;
7.所述第二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有第二搅拌电机、第二搅动杆以及搅动混合扇叶,所述第二搅拌电机垂直向上设置在搅拌混合池筒的底部,所述第二搅动杆与第二搅拌电机相连,所述搅动混合扇叶安装在第二搅动杆上,所述搅拌混合扇叶包括有第一搅拌混合扇叶、第二搅拌混合扇叶、第三搅拌混合扇叶;
8.在所述搅拌混合池筒的周测设有若干个支撑柱体。
9.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套接在传动杆上,所述传动杆转动设置在第四支撑环体以及第五支撑环体的内部,所述第四支撑环体设置在第二支撑环体的右侧,所述第五支撑环体设置在第三支撑环体的右侧,且所述传动杆的顶部通过一皮带连接第一搅拌电机的转轴,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相啮合。
10.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物料入口管的顶部呈漏斗状设置。
11.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搅拌混合扇叶的长度大于第二搅拌混合扇叶的长度,所述第二搅拌混合扇叶的长度大于第三搅拌缓和扇叶的长度。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其中,第一搅拌混合装置的第一搅动杆在第一搅拌电机的作用下呈一定的倾角带动第一搅拌混合齿、第二搅拌混合齿进行圆周动作,以上设置增大了搅动混合时第一搅动杆上第一搅拌混合齿、第二搅拌混合齿的搅动半径,从而提高了搅拌混合池中上部分工艺浆液和粘合剂聚乙烯醇混合的均匀程度;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相啮合,为第一搅动杆搅动混合提供支撑,保证了搅动混合时的稳定性;
14.第二搅拌混合装置设置在搅拌混合池筒的底部,可对底部的物料进行搅拌,防止搅拌混合后重量大的物料因重力堆积在搅拌混合池筒的底部影响混合效果,其混合扇叶的长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与搅拌混合池筒的底部的筒壁相切合,也提高了搅拌混合的均匀程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6.图1为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的剖面视图;
18.其中:1、搅拌混合池筒;2、物料入口管;3、物料出口;4、支撑板;5、第一传动齿轮;6、第一支撑环体;7、第二支撑环体;8、第三支撑环体;9、第一搅拌电机;10、斜块体;11、第一搅动杆;12、第一半球状转动块;13、第二传动齿轮;14、第二半球状转动块;15、传动杆;16、第四支撑环体;17、第五支撑环体;18、皮带;19、第二搅拌电机;20、第二搅动杆;21、第一搅拌混合扇叶;22、第二搅拌混合扇叶;23、第三搅拌混合扇叶;24、支撑柱体;25、第一搅拌混合齿;26、第二搅拌混合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0.请参考图1以及图2,一种新型搅拌混合池,包括有搅拌混合池筒1,在搅拌混合池筒1的顶部设有第一搅拌混合装置,其底部设有第二搅拌混合装置,且在搅拌混合池的顶部还设有物料入口管2,其底部还设有物料出口3;本实施例中,物料入口管2的顶部呈漏斗状设置。
21.第一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支撑板4、第一传动齿轮5,支撑板4垂直固定在搅拌混合池筒1的顶部,在支撑板4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支撑环体6、第二支撑环体、第三支撑环体8,在第一支撑环体6上垂直向下设有第一搅拌电机9,第一搅拌电机9的转轴通过一斜块体10连接第一搅动杆11,在第一搅动杆11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半球状转动块12、第二传动齿轮13、第二半球状转动块14、第一搅拌混合齿25、第二搅拌混合齿26,第一半球状转动块12转动设置在第二支撑环体7的下方,第二半球状转动块14转动设置在第三支撑环体8的
上方;
22.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齿轮5套接在传动杆15上,传动杆15转动设置在第四支撑环体16以及第五支撑环体17的内部,第四支撑环体16设置在第二支撑环体7的右侧,第五支撑环体17设置在第三支撑环体8的右侧,且传动杆15的顶部通过一皮带18连接第一搅拌电机9的转轴,第一传动齿轮5与第二传动齿轮13相啮合。
23.第二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有第二搅拌电机19、第二搅动杆20以及搅动混合扇叶,第二搅拌电机19垂直向上设置在搅拌混合池筒1的底部,第二搅动杆20与第二搅拌电机19相连,搅动混合扇叶安装在第二搅动杆20上,搅拌混合扇叶包括有第一搅拌混合扇叶21、第二搅拌混合扇叶22、第三搅拌混合扇叶23;
24.本实施例中,第一搅拌混合扇叶21的长度大于第二搅拌混合扇叶22的长度,第二搅拌混合扇叶22的长度大于第三搅拌缓和扇叶的长度。
25.在搅拌混合池筒1的周测设有若干个支撑柱体24。
26.工作原理:第一搅拌混合装置的第一搅动杆11在第一搅拌电机9的作用下呈一定的倾角带动第一搅拌混合齿25、第二搅拌混合齿26进行圆周动作,以上设置增大了搅动混合时第一搅动杆11上第一搅拌混合齿25、第二搅拌混合齿26的搅动半径,从而提高了搅拌混合池中上部分工艺浆液和粘合剂聚乙烯醇混合的均匀程度;第一传动齿轮5与第二传动齿轮13相啮合,为第一搅动杆11搅动混合提供支撑,保证了搅动混合时的稳定性;
27.第二搅拌混合装置设置在搅拌混合池筒1的底部,可对底部的物料进行搅拌,防止搅拌混合后重量大的物料因重力堆积在搅拌混合池筒1的底部影响混合效果,其混合扇叶的长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与搅拌混合池筒1的底部的筒壁相切合,也提高了搅拌混合的均匀程度。
28.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45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