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农田水利设施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2.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是通过人为手段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重要工程措施。
3.农田中筑有田埂,可以经常蓄水,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土地为水田。农田的田埂外侧设置有排水渠,农田的排水通常是根据农事的需要临时在田埂上开挖缺口,将田中多余的水排出;为了防止排水过多,在排水的过程中还需要人进行看守,当水量降到农田中的农作物所需水量时,再将田埂上的缺口进行填补,以达到水位调控的目的。
4.通过上述方式调控农田的水位,需要人工在田埂上人工开挖缺口排水并在附近值守以及时填补缺口,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农田排水过程中需要人工在田埂开挖缺口并填补的过程较为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包括埋设于农田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连通农田和排水渠,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的上方设有浮力件;所述浮力件的下表面固设有封口件,所述封口件的下部固设第一磁体,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固设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迫使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第二磁体,当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吸合时,所述封口件封堵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农田蓄水时,随着农田内水位的升高,浮力件没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增大,从而使浮力件受到的浮力大小逐渐增大,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吸力的作用下,浮力件浮起时所受的浮力大于浮力件和固定于浮力件的配件的总重力;而浮力件浮起后,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距离瞬间增大,使得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吸力瞬时大幅衰减,使得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吸力难以克服浮力件的浮力进行吸合,从而使农田内的水需通过排水管排放较多的水量之后,使水位下降较大的幅度后,方可使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吸和,以使浮力件再次封堵排水管的进水端;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吸力作用,以及浮力件在农田的水中的浮力变化的作用下,封口件随农田的水位变化靠近或远离排水管的进水端,以自动控制农田的水位,无需人工开挖和填补田埂,较为方便。
9.可选的,还包括埋设于农田的集水槽,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集水槽的底壁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集水槽埋设于农田,通过使排水管的进水端固定于集水槽的底壁,使集水槽的内腔对封口件起避让作用,有利于使封口件封堵排水管的进水
端时,使浮力件尽可能靠近农田的表面,从而有利于尽可能提高整体结构对农田水位的调控范围。
11.可选的,所述集水槽上部的外周壁固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集水槽的槽壁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用于贴合农田的表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限位板贴合农田的表面,可减少集水槽在农田的泥土中下沉的情况。
13.可选的,所述集水槽的槽口边缘高于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集水槽的槽口边缘高于限位板的上表面,使集水槽的槽口高于农田的表面,从而有利于减少农田内的淤泥随水流经集水槽进入排水管的情况,从而减少淤泥淤积堵塞排水管的情况。
15.可选的,所述限位板固设有环绕所述集水槽的槽口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环绕所述浮力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同时环绕集水槽的槽口和浮力件,可以减少农田中的桔梗和落叶等漂浮状的杂物进入给水槽和排水管的情况。
17.可选的,所述浮力件呈扁平状结构,所述浮力件的宽面朝竖直方向。
18.农田通常通过田埂蓄水,田埂的高度有限,使得农田内的水位高度有限,而浮力件的浮力大小与自身的体积大小相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扁平状结构的浮力件在没入水中相同高度的前提下,可使浮力件的浮力较大,可以较好地适应农田的蓄水条件;同时浮力件设为扁平状结构,有利于使浮力件在水中浮动时较为稳定。
19.可选的,所述封口件设有外锥面,所述外锥面的中心线朝竖直方向,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设有与所述外锥面适配的内锥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口件的外锥面与排水管的内锥面适配以封堵排水管的进水端,通过锥面配合的形式密封,当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吸合时,封口件较为易于与排水管的进水端对齐。
21.可选的,所述封口件的下端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竖直设置,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的中心线竖直设置,所述导向杆插设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所述导向杆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的内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插入排水管的进水端,当浮力件在水中受水流作用出现浮动时,导向杆受到排水管的进水端的限制作用,难以沿水平方向离开进水管,从而使浮力件受到沿水平方向的限位作用,使浮力件不易随水流离开排水管的上方区域;并且导向杆对封口件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使封口件的外锥面在导向杆的导向作用下与排水管的进水端的内锥面贴合适配。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吸力作用,以及浮力件在农田的水中的浮力变化的作用下,封口件随农田的水位变化靠近或远离排水管的进水端,以自动控制农田的水位,无需人工开挖和填补田埂,较为方便;
25.2.通过设置扁平状结构的浮力件,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浮力件在没入水中相同高度的前提下,可使浮力件的浮力较大,可以较好地适应农田中蓄水水位高度较为有限的情况。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浮力件与排水管结构的爆炸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管;11、竖直段;111、内锥面;12、倾斜段;2、集水槽;3、浮力件;4、封口件;41、主体部;411、外锥面;42、凸缘;43、导向杆;5、第一磁体;6、第二磁体;7、限位板;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参照图1和图2,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包括排水管1和集水槽2,排水管1和集水槽2均预埋设于农田,排水管1的进水端与集水槽2的底壁固定连接,排水管1的进水端通过集水槽2的内腔与农田连通,排水管1的出水端连通排水渠;集水槽2的上方设有浮力件3,浮力件3的下表面固设有封口件4,封口件4的下部固设第一磁体5,排水管1的进水端固设有第二磁体6,第二磁体6迫使第一磁体5靠近第二磁体6,当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吸合时,封口件4封堵排水管1的进水端。
32.随着农田内的水位的升高,浮力件3没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增大,在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之间的磁吸力的作用下,浮力件3浮起时所受的浮力大于浮力件3及其上配件的总重力;而浮力件3浮起后,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之间的距离瞬间增大,使得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之间的磁吸力瞬时大幅衰减,使农田内的水位需下降较大的幅度后,方可使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之间吸和,以使浮力件3再次封堵排水管1的进水端;从而使整体结构对农田内的水具有一定的调控范围。
33.参照图3,浮力件3为扁平的长方体塑料薄壳,浮力件3的宽面朝上设置,即浮力件3通过宽面侧浮于水上,较为稳定。
34.参照图2和图3,封口件4呈柱状结构,封口件4的长度方向朝竖直方向;封口件4包括主体部41,主体部41的上端具有凸缘42,凸缘42的上表面与浮力件3的下表面粘接固定;主体部41的下端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形成外锥面411,排水管1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锥面411适配的内锥面111;主体部41的下端同轴固设有导向杆43,导向杆43的直径小于排水管1的内径;导向杆43与排水管1插设连接,当浮力件3向下靠近排水管1时,与排水管1插设连接的导向杆43对封口件4具有导向作用,使封口件4的外锥面411易于与排水管1的内锥面111对齐适配,以封堵排水管1。
35.参照图1和图3,排水管1包括竖直段11和倾斜段12,竖直段11的上端与集水槽2的底壁固定连接,内锥面111位于竖直段11的上端,竖直段11的下端与倾斜段12的上端固定连接,倾斜段12的下端连通排水渠。
36.参照图2和图3,第一磁体5设为两个,两个第一磁体5分别与主体部41靠近外锥面411的部位固定连接,两个第一磁体5沿主体部4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二磁体6设为两个,两个第二磁体6均与排水管1的竖直段11的外周壁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磁体6与两个第一磁体5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均为钕铁硼磁铁。
37.参照图3,集水槽2上部的外周壁固设有环形结构的限位板7,限位板7的内侧边缘
与集水槽2的槽壁垂直固定连接,限位板7的上表面低于集水槽2的槽口边缘。
38.当集水槽2预埋于农田时,限位板7的下表面贴合农田的表面,以减少集水槽2下沉陷入农田内的泥土中的情况;并且集水槽2的槽口高于限位板7的上表面,即集水槽2的槽口高于农田的表面可以减少农田内的淤泥经集水槽2流入排水管1,从而减少淤积的泥土堵塞排水管1的情况。
39.参照图1,限位板7固设有环绕集水槽2的槽口的过滤网8,过滤网8与限位板7的上表面垂直,同时过滤网8环绕浮力件3;过滤网8可以减少水中漂浮的杂物进入集水槽2和排水管1道的情况。
40.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农田的水位调控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在第一磁体5与第二磁体6之间的磁吸力作用,以及浮力件3在农田的水中的浮力变化的作用下,封口件4随农田的水位变化靠近或远离排水管1的进水端,以自动控制农田的水位,无需人工开挖和填补田埂,较为方便。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