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基材膜层、形成于所述基材膜层的表面的第一粘合层以及贴合于所述第一粘合层的剥离膜层层叠而成的显示器用保护膜及其对位方法。
背景技术:
2.有时在便携式电话机、游戏机或平板终端等各种设备的显示器上贴附有保护膜以便至少保护显示区域。在这种保护膜之中,还存在不仅用于单纯保护显示器的显示区域还具有防光反射功能等其他功能的保护膜。
3.保护膜是通过在对显示器的显示区域进行覆盖保护的基材膜层上经由粘合层来层叠其他膜层而构成的。具体而言,在基材膜层的一个面上经由粘合层而层叠剥离膜层,在将该剥离膜层从粘合层剥离后,能够将粘合层贴附于显示器的显示区域。在基材膜层的另一个面上,根据需要而层叠与各种功能对应的膜层。
4.在一般的保护膜中,由一片剥离膜层覆盖粘合层整体,将该剥离膜层剥离而露出粘合层整体后贴附于显示器的显示区域。此时,用户在将保护膜相对于显示区域进行对位的同时进行贴附,通常难以一次就贴附在正确的位置上。
5.因此,提出有能够简单且准确地进行保护膜的对位的结构(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
2030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0.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能够简单且准确地将保护膜对位,但需要在剥离膜层上的一部分固定附着构件,因此制造成本比较高。因此,希望有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进行保护膜的定位的结构。
11.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进行对位的显示器用保护膜及其对位方法。
1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3.(1)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器用保护膜的对位方法是显示器用保护膜的对位方法,包括突起形成步骤和对位步骤。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是使基材膜层、形成于所述基材膜层的表面的第一粘合层以及贴合于所述第一粘合层的剥离膜层层叠而成的。在所述突起形成步骤中,通过使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对位用突起。在所述对位步骤中,通过使所述对位用突起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进行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相对于所述显示器的对位。
14.根据这样的结构,仅通过使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就能够简单地
形成对位用突起。通过使该对位用突起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进行对位。
15.(2)在所述对位步骤中,可以使所述对位用突起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器的侧面接触。
16.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对位之时,由于对位用突起的边缘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因此通过使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的对位用突起在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时难以复原。因而,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对位。
17.(3)在所述突起形成步骤中,可以通过将弯折或弯曲后的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的前端部插入在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上形成的狭缝,而形成环状的对位用突起。
18.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对位之时,形成为环状的对位用突起的边缘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通过将对位用突起形成为环状,对位用突起的强度增加,能够进一步稳定地进行对位。特别是,仅通过将弯折或弯曲后的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的前端部插入在显示器用保护膜上形成的狭缝的简单作业,就能够形成对位用突起。
19.(4)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剥离膜层中的与所述第一粘合层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的第二粘合层。该情况下,在所述突起形成步骤中,可以通过将弯折或弯曲后的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的前端部贴附于所述第二粘合层,而形成环状的对位用突起。
20.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对位之时,形成为环状的对位用突起的边缘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通过将对位用突起形成为环状,对位用突起的强度增加,能够进一步稳定地进行对位。特别是,仅通过将弯折或弯曲后的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的前端部贴附于第二粘合层的简单作业,就能够形成对位用突起。
21.(5)在所述对位步骤中,可以使所述对位用突起的表面与所述显示器的侧面面对面地接触。
22.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对位之时,由于对位用突起的表面与显示器的侧面面对面地接触,因此对位用突起相对于显示器的侧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因而,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对位。
23.(6)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剥离膜层中的与所述第一粘合层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的第二粘合层。该情况下,在所述对位步骤中,可以将所述对位用突起中的所述第二粘合层粘合于所述显示器的侧面。
24.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对位之时,由于对位用突起中的第二粘合层粘合于显示器的侧面,因此在对位后显示器保护膜相对于显示器的位置难以偏移。因而,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对位。
25.(7)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器用保护膜是使基材膜层、形成于所述基材膜层的表面的第一粘合层以及贴合于所述第一粘合层的剥离膜层层叠而成的。在所述显示器用保护膜中形成有切口,所述切口用于通过使该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对位用突起。
26.根据这样的结构,仅通过使显示器用保护膜的一部分从切口弯折或弯曲,就能够简单地形成对位用突起。通过使该对位用突起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进行对位。
27.发明效果
28.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单地形成对位用突起,通过使该对位用突起与显示器的侧面接触,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进行对位。
附图说明
29.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的结构例进行表示的仰视图。
30.图2是图1的保护膜的侧视图。
31.图3是对使图1的保护膜中的剥离膜层的一部分弯折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仰视图。
32.图4是图3的状态下的保护膜的侧视图。
33.图5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保护膜的局部侧视图。
34.图6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保护膜的局部仰视图。
35.图7是图6的保护膜的局部侧视图。
36.图8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保护膜的局部仰视图。
37.图9是图8的保护膜的局部侧视图。
38.图10是图8的保护膜的局部侧视图。
39.图11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的结构例进行表示的仰视图。
40.图12是对使图11的保护膜中的剥离膜层的一部分弯折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仰视图。
41.图13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的结构例进行表示的仰视图。
42.图14是对使图13的保护膜中的剥离膜层的一部分弯折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仰视图。
43.图15是沿着长边方向观察图14的状态下的保护膜的侧视图。
44.图16是沿着短边方向观察图14的状态下的保护膜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器用保护膜(以下,简称为“保护膜”。)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以比实际的厚度大的厚度表示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图示的保护膜的各层。
46.1.第一实施方式
47.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100的结构例进行表示的仰视图。另外,图2是图1的保护膜10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100贴附于便携式电话机、游戏机或平板终端等各种设备的显示器,保护该显示器的至少显示区域。
48.保护膜100是通过基材膜层10和剥离膜层20经由粘合层30层叠而构成的。即,在基材膜层10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粘合层30,在粘合层30上设置有剥离膜层20。也可以在基材膜层10的另一个面上层叠与例如防光反射功能等各种功能相应的任意的膜层。另外,基材膜层10本身也可以具有这样的各种功能。
49.此外,基材膜层10、剥离膜层20以及粘合层30均为透明。因此,在图1所示的保护膜100的仰视图中,位于上面侧的基材膜层10以及粘合层30能够透过剥离膜层20从底面侧被视觉辨认。但是,基材膜层10以及粘合层30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为半透明。另外,剥离膜层20也可以为半透明或不透明。
50.基材膜层10具有能够覆盖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基材膜层10具有与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相同、或比其更大的形状。在该例子中,基材膜层10形成为长方形,但也可以根据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的形状形成为正方形等其他的矩形,也可以不限于矩形而形成为圆形、椭圆形等其他的各种形状。
51.粘合层30形成于基材膜层10的一个面的整体。剥离膜层20具有比基材膜层10大的形状,以伸出至比基材膜层10的周缘靠外侧的位置的状态进行层叠。剥离膜层20以可剥离的方式相对于粘合层30贴合。因而,使剥离膜层20剥离而露出粘合层30,将该粘合层30贴附于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由此能够以基材膜层10覆盖并保护显示区域。
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剥离膜层20的一方的短边形成有切口121。切口121以从上述短边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伸后沿着短边方向d2延伸的方式形成为l形。由此,能够使在切口121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在剥离膜层20的上述短边,形成有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伸的孔眼122。孔眼122延伸为直线状,其终端位于切口121的终端。
5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也形成有切口123。各切口123以从各长边沿着剥离膜层20的短边方向d2延伸后沿着长边方向d1延伸的方式形成为l形。由此,能够使在各切口1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有沿着剥离膜层20的短边方向d2延伸的孔眼124。孔眼124延伸为直线状,其终端位于切口123的终端。
54.当使在切口121、1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能够使该一部分沿着孔眼122、124弯折或弯曲。即,孔眼122、124作为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的引导部而发挥功能。但是,引导部只要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容易弯折或弯曲,就不限于孔眼,例如也可以是凹部、单纯的标记等。
55.剥离膜层20被沿着短边方向d2延伸的切断线20a分割为第一剥离膜层21以及第二剥离膜层22。第一剥离膜层21以及第二剥离膜层22沿着长边方向d1并列设置。由此,能够使第一剥离膜层21以及第二剥离膜层22独立地从粘合层30剥离。各切口121、123可以仅形成于第一剥离膜层21或第二剥离膜层22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形成于第一剥离膜层21以及第二剥离膜层22双方。
56.图3是对使图1的保护膜100中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仰视图。另外,图4是图3的状态下的保护膜100的侧视图。
57.在从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起使在切口121、1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的情况下,如图3以及图4所示,形成相对于剥离膜层20的剩余部分突出的突起125、126(突起形成步骤)。各突起125、126构成用于进行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的对位用突起。
58.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的一对突起126间的距离l1与显示器1的宽度(对置的一对侧面1a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大致相同”是不仅包括距离l1与显示器1的宽度相同的情况还包括距离l1比显示器1的宽度大出若干量(例如数mm以下)的情况的概念。
59.因而,如图3以及图4所示,通过使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的一对突起126与显示器1的一对侧面1a接触,能够进行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在短边方向d2的对位(对位步骤)。基材膜层10相对于剥离膜层20在短边方向d2的位置与通过一对突起126进行了对位时
的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
60.另外,当进行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之时,显示器1的上述一对侧面1a以外的侧面1b与在剥离膜层20的短边形成的突起125接触。基材膜层10相对于剥离膜层20在长边方向d1的位置与通过突起125进行了对位时的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
61.这样,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通过使各突起125、126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接触而进行。此时,各突起125、126的边缘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接触。即,各突起125、126延伸的方向与各突起125、126所接触的各侧面1a、1b交叉(例如正交)。
62.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使保护膜100(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就能够简单地形成各突起125、126。通过使这些突起125、126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接触,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进行对位。特别是,当对位之时,由于各突起125、126的边缘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接触,因此通过使保护膜10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的各突起125、126在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的接触时难以复原。因而,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对位。
63.这样进行对位后,通过剥离第二剥离膜层22而使粘合层30的一部分露出。而且,在保持对位后的状态的情况下,将露出的粘合层30的一部分贴附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之后,通过剥离第一剥离膜层21,使粘合层30的剩余部分露出,将该部分贴附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
64.2.变形例
[0065]2‑
1.第一变形例
[0066]
图5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保护膜100的局部侧视图。在该例子中,各突起126中的显示器1侧的边缘126a不与显示器1的侧面1a平行,而是相对于显示器1的侧面1a倾斜,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突起126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对突起125采用相同的结构。
[0067]
各突起126的边缘126a以朝向各突起126的前端而逐渐远离显示器1的侧面1a的方式倾斜。即,各突起126形成为朝向前端而逐渐变细的梯形。相互对置的突起126间的距离(边缘126a间的距离)在各突起126的前端(下端)处大于显示器1的宽度,在各突起126的基部(上端)处小于显示器1的宽度。
[0068]
因而,如图5所示,通过使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的一对突起126与显示器1的一对侧面1a接触,从而在进行了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在短边方向d2的对位时(对位步骤),剥离膜层20中的与基材膜层10对置的区域处于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离开的状态。这样,剥离膜层20中的与基材膜层10对置的区域可以相对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离开,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接触。
[0069]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从各突起126的边缘126a对与该边缘126a接触的显示器1的一对侧面1a作用朝向该显示器1的中心侧的力。其结果是,保护膜100的位置相对于显示器1变得容易稳定,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对位。
[0070]
各突起126的高度(从基部至前端为止的长度)大于显示器1的厚度。由此,在将使各突起126突出的状态下的保护膜100相对于载置于台面上的显示器1进行对位时,各突起126的前端与台面接触,将各突起126作为腿部而成为保护膜100立设于台面上的状态。
[0071]
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当进行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之时,能够使剥离膜层20中的与基材膜层10对置的区域相对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不进行接触就进行对
位。
[0072]
此外,也可以在各突起126的前端部形成沿着水平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孔眼等引导部。该情况下,通过沿着引导部切断或弯折各突起126的前端部,能够进行各突起126的高度调整。由此,如图5所示,能够使各突起126的前端高精度地与台面接触,并将保护膜100稳定地立设于台面上。也可以在各突起126形成相互平行延伸的多个引导部,以便能够多阶段地进行这样的高度调整。或者,也可以不在各突起126形成上述那样的引导部,而通过用户在任意的位置切断或弯折各突起126的前端部来进行高度调整。
[007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的各突起125、126的前端部分别形成为自由端。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各突起125、126的前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固定端。
[0074]2‑
2.第二变形例
[0075]
图6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保护膜100的局部仰视图。另外,图7是图6的保护膜100的局部侧视图。在该例子中,在于切口121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的前端部127,形成有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伸的第一狭缝127a。另外,在剥离膜层20中的形成有切口121的短边,在从切口121远离的位置形成有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伸的第二狭缝127b。第一狭缝127a以及第二狭缝127b彼此反向延伸,各自终端的位置在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上大致一致。
[0076]
当使在切口121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如图7所示,剥离膜层20的该一部分的前端部127插入第二狭缝127b。由此,前端部127成为固定端,形成环状的突起128。环状的突起128能够通过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为圆弧状或矩形等任意的形状而形成。
[0077]
此时,通过将形成于前端部127的第一狭缝127a从第二狭缝127b插入,各狭缝127a、127b的终端形成相互抵接的状态。由此,前端部127卡定于第二狭缝127b,因此前端部127难以从第二狭缝127b脱离,能够将突起128的形状稳定地保持为环状。
[0078]
当进行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之时,形成为环状的突起128的边缘与显示器1的侧面1b接触。通过将突起128形成为环状,突起128的强度增加,能够进一步稳定地进行对位。特别是,仅通过将弯折或弯曲后的保护膜100(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的前端部127插入在保护膜100形成的第二狭缝127b的简单作业,就能够形成突起128。
[0079]
不仅在剥离膜层20的短边,而且在形成于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处的切口123的周边都能够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此外,在剥离膜层20可以形成也可以不形成孔眼122等引导部。
[0080]2‑
3.第三变形例
[0081]
图8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保护膜100的局部仰视图。另外,图9以及图10是图8的保护膜100的局部侧视图。在该例子中,如图9所示,保护膜100还具备粘合层40以及剥离膜层50。具体而言,通过依次层叠基材膜层10、粘合层30、剥离膜层20、粘合层40以及剥离膜层50而构成保护膜100。例如,粘合层30由硅粘合剂形成,粘合层40由丙烯酸粘合剂形成,但不限于此。通过使剥离膜层20和剥离膜层50之间规格不同,使得与剥离膜层20相比剥离膜层50更容易从粘合层40剥离。剥离膜层20被分割为第一剥离膜层21以及第二剥离膜层22,剥离层40也同样地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但剥离膜层50也可以不进行分
割。
[0082]
当将基材膜层10贴附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时,首先,通过将剥离膜层50从粘合层40剥离而露出粘合层40。然后,在进行了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的基础上,将粘合层40贴合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之后,在保持对位后的状态的情况下,将剥离膜层20与粘合层40一起从粘合层30剥离,将露出的粘合层30贴附于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这样,通过在将粘合层40暂时贴合于显示区域后将该粘合层40从显示区域剥离,能够除去附着于显示区域上的灰尘等异物。
[0083]
在该例子中,以贯通剥离膜层20、粘合层40以及剥离膜层50的方式形成有切口121。在使剥离膜层50从粘合层40剥离后,使在切口121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与粘合层40一起弯折或弯曲。由此,如图10所示,剥离膜层20的该一部分的前端部127被贴附于粘合层40。其结果是,前端部127成为固定端,形成环状的突起129。环状的突起129能够通过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为圆弧状或矩形等任意的形状而形成。
[0084]
当进行保护膜1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之时,形成为环状的突起129的边缘与显示器1的侧面1b接触。通过将突起129形成为环状,突起129的强度增加,能够进一步稳定地进行对位。特别是,仅通过将弯折或弯曲后的保护膜100(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的前端部127贴附于粘合层40的简单作业,就能够形成突起129。
[0085]
不仅在剥离膜层20的短边,而且在形成于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处的切口123的周边都能够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此外,在剥离膜层20可以形成也可以不形成孔眼122等引导部。
[0086]
此外,就图1~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图5所示的第一变形例、图6以及图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结构而言,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如第三变形例那样的层叠结构的防灰尘规格的保护膜100。在各切口121、123形成于第一剥离膜层21以及第二剥离膜层22双方的情况下,优选为使在各切口121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突起的方向(在图1中为从左方向右方)相同,且使在各切口1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突起的方向(在图1中为从下方向上方)相同。该情况下,当将未经分割的剥离膜层50一次性从粘合层40剥离时,预先形成的各突起难以构成剥离的阻力,从而容易将剥离膜层50剥离。关于这一点,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0087]
3.第二实施方式
[0088]
图11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200的结构例进行表示的仰视图。另外,图12是对使图11的保护膜200中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仰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在切口221、2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而形成突起225、226,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切口221、223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由于除切口221、223的周边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89]
在剥离膜层20的一方的短边侧形成的切口221并非形成为从该短边延伸,而是形成于比该短边靠内侧(剥离膜层20的中央侧)的位置。切口221以在沿着剥离膜层20的短边方向d2向一个方向延伸后沿着长边方向d1延伸之后再次沿着短边方向d2向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u形。由此,能够使在切口221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在剥离膜层20中,形成有以将u形的切口221的两端连结的方式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
伸的孔眼222。
[0090]
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侧形成的切口223并非形成为从各长边延伸,而是形成于比各长边靠内侧(剥离膜层20的中央侧)的位置。各切口223以在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向一个方向延伸后沿着短边方向d2延伸之后再次沿着长边方向d1向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u形。由此,能够使在各切口2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在剥离膜层20中,形成有以将u形的各切口221的两端连结的方式沿着剥离膜层20的短边方向d2延伸的孔眼224。
[0091]
当使在切口221、2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能够沿着孔眼222、224使该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即,孔眼222、224作为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的引导部而发挥功能。但是,引导部只要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容易弯折或弯曲,就不限于孔眼,例如也可以是凹部、单纯的标记等。
[0092]
在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使在切口221、2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形成相对于剥离膜层20的剩余部分突出的突起225、226(突起形成步骤)。各突起225、226构成用于进行保护膜2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的对位用突起。
[0093]
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的一对突起226间的距离l2与显示器1的宽度(对置的一对侧面1a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大致相同”是不仅包括距离l2与显示器1的宽度相同的情况还包括距离l2比显示器1的宽度大出若干量(例如数mm以下)的情况的概念。
[0094]
因而,如图12所示,通过使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的一对突起226与显示器1的一对侧面1a接触,能够进行保护膜200相对于显示器1在短边方向d2的对位(对位步骤)。基材膜层10相对于剥离膜层20在短边方向d2的位置与通过一对突起226进行了对位时的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
[0095]
另外,当进行保护膜2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之时,显示器1的上述一对侧面1a以外的侧面1b与在剥离膜层20的短边形成的突起225接触。基材膜层10相对于剥离膜层20在长边方向d1的位置与通过突起225进行了对位时的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
[0096]
这样,保护膜2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通过使各突起225、226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接触而进行。此时,各突起225、226的边缘与显示器1的各侧面1a、1b接触。即,各突起225、226延伸的方向与各突起225、226所接触的各侧面1a、1b交叉(例如正交)。
[0097]
4.第三实施方式
[0098]
图13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膜300的结构例进行表示的仰视图。另外,图14是对使图13的保护膜300中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仰视图。图15是沿着长边方向d1观察图14的状态下的保护膜300的侧视图。图16是沿着短边方向d2观察图14的状态下的保护膜300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321、323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由于除切口321、323的周边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99]
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护膜100与图9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相同地,是通过依次层叠基材膜层10、粘合层(第一粘合层)30、剥离膜层(第一剥离膜层)20、粘合层(第二粘合层)40以及剥离膜层(第二剥离膜层)50而构成的。切口321、323是以贯通剥离膜层20、粘合层40以及剥离膜层50的方式形成的。在使剥离膜层50从粘合层40剥离后,使在切口321、3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与粘合层40一起弯折或弯曲。
[0100]
在剥离膜层20的一方的短边侧形成的切口321以从该短边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伸为一条直线状的方式在短边方向d2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由此,能够使两个切口321之间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在剥离膜层20中,形成有以将两个切口321的终端彼此连结的方式沿着剥离膜层20的短边方向d2延伸的孔眼322。
[0101]
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侧形成的切口323以从各长边沿着剥离膜层20的短边方向d2延伸为一条直线状的方式在长边方向d1上隔开间隔地各形成有两个。由此,能够使各长边中的两个切口323之间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在剥离膜层20中,形成有以将各长边中的两个切口323的终端彼此连结的方式沿着剥离膜层20的长边方向d1延伸的孔眼324。
[0102]
当使在切口321、3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能够沿着孔眼322、324使该一部分弯折或弯曲。即,孔眼322、324作为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或弯曲时的引导部而发挥功能。但是,引导部只要使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容易弯折或弯曲,就不限于孔眼,例如也可以是凹部、单纯的标记等。
[0103]
在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使在切口321、323处分离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弯折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形成相对于剥离膜层20的剩余部分突出的突起325、326(突起形成步骤)。在剥离膜层20的短边形成的两个切口321之间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以粘合层40作为内侧(剥离膜层20的中央侧)而进行弯折,由此形成突起325。该突起325构成用于进行保护膜3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的对位用突起。另一方面,在剥离膜层20的各长边形成的两个切口323之间的剥离膜层20的一部分以粘合层40作为外侧(与剥离膜层20的中央侧相反的一侧)而进行弯折,由此形成各突起326。这些各突起326用于当保护膜300的对位之时用户用手指触碰来保持保护膜300。
[0104]
如图14~图16所示,当进行保护膜300相对于显示器1的对位之时,显示器1的侧面1b与在剥离膜层20的短边形成的突起325的表面面对面地接触。此时,突起325中的粘合层40与显示器1的侧面1b接触并粘合。基材膜层10相对于剥离膜层20在长边方向d1的位置与通过突起325进行了对位时的显示器1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
[0105]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对位之时,由于突起325的表面与显示器1的侧面1b面对面地接触,因此突起325相对于显示器1的侧面1b的接触面积较大。因而,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对位。特别是,当对位之时,由于突起325中的第二粘合层40与显示器1的侧面1b粘合,因此在对位后保护膜300相对于显示器1的位置难以偏移。因而,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进行对位。
[0106]
5.其他变形例
[0107]
对位用突起也可以仅形成于剥离膜层20的长边或短边中的任一方。另外,对位用突起也可以不限于剥离膜层20地形成于保护膜100中的其他层。
[0108]
附图标记说明
[0109]
1显示器
[0110]
1a侧面
[0111]
1b侧面
[0112]
10基材膜层
[0113]
20、50剥离膜层
[0114]
30、40粘合层
[0115]
100、200、300保护膜
[0116]
121、123、221、223、321、323切口
[0117]
122、124、222、224、322、324孔眼
[0118]
125、126、128、129、225、226、325、326突起
[0119]
127前端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