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基坑支护是一种对基坑侧壁以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保护以及加固保护措施,其主要通过相应的结构实现支护效果,基坑支护结构可提升地下结构施工时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是基坑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防护设施结构。
3.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基坑支护结构主要包括底板、侧板以及支撑杆;其中,底板设置于基坑底部,底板与基坑底部相贴合;侧板与底板相邻,侧板与基坑的侧壁相贴合;支撑杆设置于底板与侧板之间,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以及侧板相固定;此时,支撑杆、底板以及侧板三者形成三角支撑结构,底板对支撑杆进行支撑,支撑杆对侧板进行支撑,侧板对基坑侧壁进行支撑,进而使得基坑得到支撑加固。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支撑杆通常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对支撑杆进行拆卸时通常需要采用爆破的方式,支撑杆的拆装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支撑杆的拆装便捷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底板、侧板以及支撑杆,还包括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第一限位组件以及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块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上;所述第二定位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定位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块上;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槽以及所述第二定位槽相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组件用于启闭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开口侧,当所述第一限位组件闭合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开口侧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与所述支撑杆相抵接限位,所述第二限位组件用于启闭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开口侧,当所述第二限位组件闭合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开口侧时,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与所述支撑杆相抵接限位。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支撑杆进行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插接至第一定位块以及第二定位块内,此时,支撑杆实现快速定位,随后分别启动第一限位组件以及第二限位组件,支撑杆的两端得到固定限位,支撑杆实现固定安装,过程方便快捷,结构实用。
9.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蜗杆、第一蜗轮、第一转轴以及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上,所述第一蜗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蜗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上,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卡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定位块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卡接块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可经由所述第一通孔
转动至所述第一定位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第一定位槽进行启闭操作时,首先可转动第一蜗杆,第一蜗杆产生扭矩使得第一蜗轮转动,第一蜗轮随后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一卡接块转动至第一定位槽内或者从第一定位槽内抽离;此时,当第一卡接块位于第一定位槽内时,第一卡接块可与支撑杆相抵接限位进而实现支撑杆与第一定位块之间的锁合固定,操作快捷方便,当第一卡接块从第一定位槽内抽离时,支撑杆与第一定位块可相互松脱以便于对支撑杆进行拆卸,结构实用。
11.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蜗杆、第二蜗轮、第二转轴以及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块上,所述第二蜗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蜗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块上,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第二蜗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卡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定位块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卡接块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可经由所述第二通孔转动至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第二定位槽进行启闭操作时,首先可转动第二蜗杆,第二蜗杆产生扭矩使得第二蜗轮转动,第二蜗轮随后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二卡接块转动至第二定位槽内或者从第二定位槽内抽离,此时,当第二卡接块位于第二定位槽内时,第二卡接块可与支撑杆相抵接限位进而实现支撑杆与第二定位块之间的锁合固定,操作快捷方便;当第二卡接块从第二定位槽内抽离时,支撑杆与第二定位块可相互松脱以便于对支撑杆进行拆卸,结构实用。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周面处设置有第一加固凸台,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壁处开设有第一加固凹槽,所述第一加固凸台与所述第一加固凹槽相插接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一加固凸台以及第一加固凹槽可对支撑杆在轴向上施加运动限位,使得支撑杆与第一定位块进行安装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周面处设置有第二加固凸台,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槽壁处开设有第二加固凹槽,所述第二加固凸台与所述第二加固凹槽相插接配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二加固凸台以及第二加固凹槽可对支撑杆在轴向上施加运动限位,使得支撑杆与第二定位块进行安装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17.优选的,侧板上沿水平方向贯穿设有第一锚杆。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锚杆可起到对侧板与基坑的侧壁进行加固支撑的作用,使得侧板与基坑的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提升,结构实用。
19.优选的,所述第一锚杆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锚杆均匀排布于所述侧板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均匀排布的多根第一锚杆可对侧板在多个位置处进行加固,侧板与基坑的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21.优选的,所述底板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锚杆。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锚杆可起到对底板与基坑的坑底进行加固支撑的作用,使得底板与基坑的坑底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提升,结构实用。
23.优选的,所述第二锚杆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二锚杆均匀排布于所述底板上。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均匀排布的多根第二锚杆可对底板在多个位置处进行加固,底板与基坑的坑底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在对支撑杆进行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插接至第一定位块以及第二定位块内,此时,支撑杆实现快速定位,随后分别启动第一限位组件以及第二限位组件,支撑杆的两端得到固定限位,支撑杆实现固定安装,过程方便快捷,结构实用;
27.2、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一加固凸台以及第一加固凹槽可对支撑杆在轴向上施加运动限位,同时,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二加固凸台以及第二加固凹槽可对支撑杆在轴向上施加运动限位,使得支撑杆分别与第一定位块以及第二定位块连接稳固;
28.3、通过转动第一握持块以及第二握持块,即可使得支撑杆的两端实现固定,操作简便且快捷。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31.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侧板;2、底板;3、支撑杆;31、第一加固凸台;32、第二加固凸台;4、第一锚杆;5、第二锚杆;6、第一定位块;61、第一定位槽;62、第一加固凹槽;63、第一通孔;7、第二定位块;71、第二定位槽;72、第二加固凹槽;73、第二通孔;8、第一限位组件;81、第一蜗杆;82、第一蜗轮;83、第一转轴;84、第一卡接块;9、第二限位组件;91、第二蜗杆;92、第二蜗轮;93、第二转轴;94、第二卡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参照图1,该支护结构包括侧板1、底板2以及支撑杆3,其中,底板2用于沿水平方向铺设于地面上,底板2与基坑的底壁相贴合抵接;侧板1沿竖直方向设置,侧板1用于与基坑的侧壁相贴合抵接;另外,支撑杆3呈倾斜状设置,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与底板2的顶部以及侧板1背对基坑的一侧侧壁相连,底板2对支撑杆3进行支撑,支撑杆3可对侧板1进行支撑,在侧板1与基坑的侧壁相互贴合的作用下,基坑的侧壁得到支护。
35.其中,为提升侧板1以及底板2安装时的稳定性。
36.参照图1,一方面,侧板1上沿水平方向贯穿设有第一锚杆4,第一锚杆4沿水平方向设置,具体地,侧板1上沿水平方向贯穿设置有过孔,第一锚杆4通过侧板1的过孔自侧板1背对基坑的一侧贯穿至侧板1朝向基坑的一侧,此时,第一锚杆4嵌入基坑的坑壁处,第一锚杆4在此将侧板1锚固于基坑的坑壁处,侧板1的安装稳定性得到提升。进一步地,第一锚杆4的设置数量可以为多根,多根第一锚杆4均匀排布于侧板1上,比如,第一锚杆4的设置数量可以为四根、五根或者六根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锚杆4的设置数量为四根,四根第一锚杆4呈矩形排布,此时,多根第一锚杆4可对侧板1进行多点加固,侧板1安装时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37.另一方面,底板2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锚杆5,第二锚杆5沿竖直方向设置,具体的,底板2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过孔,第二锚杆5通过底板2上的过孔自底板2的
顶部向下贯穿至底板2的底部,此时,第二锚杆5嵌入基坑的坑底处,第二锚杆5在此将底板2锚固于基坑的坑底处,底板2的安装稳定性得到提升。进一步地,第二锚杆5的设置数量可以为多根,多根第二锚杆5均匀排布于底板2上,比如,第二锚杆5的设置数量可以为四根、五根或者六根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锚杆5的设置数量为四根,四根第二锚杆5呈矩形排布,此时,多根第二锚杆5可对底板2进行多点加固,底板2安装时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38.参照图2和图3,为提升支撑杆3拆装时的便捷性,该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块6、第二定位块7、第一限位组件8以及第二限位组件9。
39.其中,第一定位块6固定连接于侧板1上,更具体地说,第一定位块6固定连接于侧板1背对基坑的一侧侧壁处,通常,第一定位块6与侧板1相一体连接。另外,第二定位块7固定连接于底板2上,更具体地说,第二定位块7固定连接于底板2的顶部,通常,第二定位块7与底板2相一体连接。此时第一定位块6与第二定位块7相对。
40.第一定位块6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61,第一定位槽61自外向内凹陷设置于第一定位块6的一侧侧壁处,同时,第一定位槽61在第一定位块6朝向第二定位块7的一侧表面处开口;同时,第二定位块7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71,第二定位槽71自外向内凹陷设置于第二定位块7的一侧侧壁处,并且第二定位槽71在第二定位块7朝向第一定位块6的一侧表面处开口;第一定位槽61在第一定位块6的侧壁处的开口朝向与第二定位槽71在第二定位块7的侧壁处的开口朝向相一致。
41.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定位槽61以及第二定位槽71相插接配合,更具体地说,支撑杆3的顶端与第一定位槽61在第一定位块6的一侧开口相插接配合,同时,支撑杆3的底端与第二定位槽71在第二定位块7的一侧开口相插接配合;在对支撑杆3进行定位时,首先将支撑杆3呈倾斜摆放,随即将支撑杆3从第一定位块6以及第二定位块7的一侧横向插接至第一定位槽61以及第二定位槽71内,此时支撑杆3从第一定位槽61朝向第二定位块7的一侧开口伸出,并且,支撑杆3从第二定位槽71朝向第一定位块6的一侧开口伸出,此时支撑杆3得到定位,操作过程快捷方便。
42.继续参照图2和图3,为进一步提升支撑杆3与第一定位块6之间的定位稳定性,支撑杆3的顶端周面处设置有第一加固凸台31,通常,第一加固凸台31与支撑杆3相一体连接;第一定位槽61的槽壁处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第一加固凹槽62,第一加固凹槽62在第一定位块6的一侧侧壁处开口,当支撑杆3插接于第一定位槽61内时,第一加固凸台31与第一加固凹槽62相插接配合,并且,第一加固凸台31的表面与第一加固凹槽62的槽壁可以相抵接贴合;在此,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一加固凸台31以及第一加固凹槽62可对支撑杆3在轴向上施加运动限位,使得支撑杆3与第一定位块6进行安装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3轴向可视作支撑杆3的长度方向。
43.同时,为提升支撑杆3与第二定位块7之间的定位稳定性,支撑杆3的底端周面处设置有第二加固凸台32,通常,第二加固凸台32与支撑杆3相一体连接,第二定位槽71的槽壁处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第二加固凹槽72,第二加固凹槽72在第二定位块7的一侧侧壁处开口,当支撑杆3插接于第二定位槽71内时,第二加固凸台32与第二加固凹槽72相插接配合,并且,第二加固凸台32的表面可以与第二加固凹槽72的槽壁相抵接贴合;在此,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二加固凸台32以及第二加固凹槽72可对支撑杆3在轴向上施加运动限位,使得支撑杆3与第二定位块7进行安装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44.参照图2和图3,第一限位组件8设置于第一定位块6上,第一限位组件8用于启闭第一定位槽61的开口侧,更具体地说,第一限位组件8用于启闭第一定位槽61在第一定位块6一侧侧壁处的开口侧,当第一限位组件8闭合于第一定位槽61的开口侧时,第一限位组件8可以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此时支撑杆3的顶端锁合限位于第一定位块6内,支撑杆3的顶端实现固定安装。
45.具体的,第一限位组件8包括第一蜗杆81、第一蜗轮82、第一转轴83以及第一卡接块84。
46.其中,第一定位块6上与侧板1相背的一侧表面处固定安装有轴承座,轴承座为两个,两个轴承座相邻。其中,第一转轴83的一端转动承载于其中一个轴承座上,此时,第一转轴83转动连接于第一定位块6上;另外,第一蜗杆81的一端转动承载于另一个轴承座上,此时,第一蜗杆81转动连接于第一定位块6上,第一蜗杆81与第一转轴83相邻;第一蜗轮82固定安装于第一转轴83上,第一蜗杆81与第一蜗轮82相啮合,此时,将第一蜗杆81转动,第一蜗杆81可驱动第一蜗轮82转动,第一蜗轮82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一转轴83转动。
47.另外,第一卡接块84呈长条块状设置,第一卡接块8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83上,并且第一卡接块84与第一转轴83相垂直,通常,第一卡接块84与第一转轴83相一体连接;另外,第一定位块6上贯穿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槽61相连通的第一通孔63,第一卡接块84与第一通孔63相对,在第一转轴83转动时,第一卡接块84远离第一转轴83的一端可经由第一通孔63转动至第一定位槽61内,此时,第一卡接块84将第一定位槽61的开口进行封闭,第一卡接块84在此可以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支撑杆3的顶端实现固定。
48.当需要对第一定位槽61进行启闭操作时,首先可转动第一蜗杆81,在此为便于第一蜗杆81转动,在第一蜗杆81上可安装握持块;第一蜗杆81在转动时产生扭矩,使得第一蜗轮82转动,第一蜗轮82随后带动第一转轴83转动,第一转轴83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一卡接块84转动至第一定位槽61内或者从第一定位槽61内抽离,此时,当第一卡接块84位于第一定位槽61内时,第一卡接块84可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进而实现支撑杆3与第一定位块6之间的锁合固定,当第一卡接块84从第一定位槽61内抽离时,支撑杆3的顶端可以与第一定位块6相互松脱,进而实现对支撑杆3的顶端进行解锁。
49.参照图3,第二限位组件9设置于第二定位块7上,第二限位组件9用于启闭第二定位槽71的开口侧,更具体地说,第二限位组件9用于启闭第二定位槽71在第二定位块7一侧侧壁处的开口侧,当第二限位组件9闭合于第二定位槽71的开口侧时,第二限位组件9可以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此时支撑杆3的底端锁合限位于第二定位块7内,支撑杆3的底端实现固定安装。
50.具体的,第二限位组件9包括第二蜗杆91、第二蜗轮92、第二转轴93以及第二卡接块94。
51.其中,第二定位块7上与底板2相背的一侧表面处固定安装有轴承座,轴承座为两个,两个轴承座相邻。第二转轴93的一端转动承载于其中一个轴承座上,此时,第二转轴93转动连接于第二定位块7上;另外,第二蜗杆91的一端转动承载于另一个轴承座上,此时,第二蜗杆91转动连接于第二定位块7上,并且第二蜗杆91与第二转轴93相邻;第二蜗轮92固定安装于第二转轴93上,第二蜗杆91与第二蜗轮92相啮合,此时,将第二蜗杆91转动,第二蜗杆91可驱动第二蜗轮92转动,第二蜗轮92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二转轴93转动。
52.另外,第二卡接块94呈长条块状设置,第二卡接块9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93上,并且第二卡接块94与第二转轴93相垂直,通常,第二卡接块94与第二转轴93相一体连接;另外,第二定位块7上贯穿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槽71相连通的第二通孔73,第二卡接块94与第二通孔73相对,在第二转轴93转动时,第二卡接块94远离第二转轴93的一端可经由第二通孔73转动至第二定位槽71内,此时,第二卡接块94将第二定位槽71的开口进行封闭,第二卡接块94可以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支撑杆3的底端实现固定。
53.当需要对第二定位槽71进行启闭操作时,首先可转动第二蜗杆91,在此为便于第二蜗杆91转动,可在第二蜗杆91上可安装握持块;第二蜗杆91在转动时产生扭矩,使得第二蜗轮92转动,第二蜗轮92随后带动第二转轴93转动,第二转轴93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二卡接块94转动至第二定位槽71内或者从第二定位槽71内抽离,此时,当第二卡接块94位于第二定位槽71内时,第二卡接块94可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进而实现支撑杆3与第二定位块7之间的锁合固定,当第二卡接块94从第二定位槽71内抽离时,支撑杆3的底端与第二定位块7相互松脱。
5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支撑杆3进行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杆3的顶端插接于第一定位槽61内,并将支撑杆3的底端插接于第二定位槽71内,此时支撑杆3实现定位;随后转动第一蜗杆81,第一蜗杆81驱动第一蜗轮82转动,第一蜗轮82带动第一转轴83转动,第一转轴83驱动第一卡接块84通过第一通孔63转动至第一定位槽61内,第一卡接块84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此时支撑杆3的顶端实现固定安装;另外,随后转动第二蜗杆91,第二蜗杆91驱动第二蜗轮92转动,第二蜗轮92带动第二转轴93转动,第二转轴93驱动第二卡接块94通过第二通孔73转动至第二定位槽71内,第二卡接块94与支撑杆3相抵接限位,此时支撑杆3的底端实现固定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55.当需要将支撑杆3进行拆卸时,反向转动第一蜗杆81以及第二蜗杆91,使得第一卡接块84从第一定位槽61内抽离并使得第二卡接块94从第二定位槽71内抽离,支撑杆3与第一定位块6以及第二定位块7相互松脱,支撑杆3随后可取出最终完成拆卸。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