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55



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深基坑支护是指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档、加固与保护的措施。由于钢板桩支护强度高,容易打入坚硬土层,可在深水中施工,防水性能好,能按需要组成各种外形的围堰,并可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使用。由于钢板桩本身的截面抗弯系数较小,抗弯能力较弱,在使用时,多半要与内支撑结合。目前钢板桩内支撑包括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钢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组合。
3.相关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21031557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钢板桩两侧的钢管桩,钢板桩通过连接组件与钢管桩连接,若干个所述钢管桩与若干个钢板桩构成钢管桩组,所述钢管桩组为两个,两所述钢管桩组通过支撑组件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支撑组件设置在两个钢管桩组之间,钢管桩组对基坑的土层进行支护,但是支撑件仅对钢管桩组的内侧进行支护,当外部土层受力发生变形后,此时钢管桩组的底端极易发生错位的情况,导致钢管桩组放置在基坑内部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钢管桩组放置在基坑内部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放置在基坑内部且平行的第一支撑板,设置在两组第一支撑板之间的两个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围合成框状结构,平行的两组钢板桩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的两个水平杆、安装在两个水平杆之间的连接杆,连接杆沿水平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由多个相互咬合的拉森钢板桩组成,所述拉森钢板桩背离水平杆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板,所述水平杆上穿设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尾端穿设在拉森钢板桩内,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定位杆的卡接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基坑进行支护时,首先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埋设在基坑的内底面上,然后将两个水平杆以及连接杆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此时两个第一支撑板被两个水平杆进行撑开,最后将定位板放置在其中一个拉森钢板桩背离水平杆的一侧,并将定位杆穿设在水平杆、拉森钢板桩且螺纹连接在定位板内部;由于拉森钢板桩受到定位板以及水平杆两侧的定位,从而使得拉森钢板桩保持较好的竖直度,从而使得拉森钢板桩放置在基坑内部的稳定性较好。
9.优选的,所述水平杆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杆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在
水平杆背离拉森钢板桩一侧侧壁上的竖板,所述定位杆穿设在竖板内,所述竖板上设置有螺纹连接在水平杆上的螺栓。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定位板进行定位前,首先将竖板通过螺栓安装在定位杆上,此时竖板相对定位杆的位置较为稳定,即可使得定位杆稳定的安装在水平杆上,后续在对定位杆进行移动时,定位杆的移动效果较好。
11.优选的,所述竖板背离定位板的侧壁上安装有水平延伸的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定位杆上,所述弹簧背离水平杆的一端固接在定位杆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定位板进行定位时,首先将定位杆向拉森钢板桩的一侧拉出,然后将定位板竖直放置在拉森钢板桩背离水平杆的一侧,最后将定位杆插入至定位板内部即可。
13.优选的,所述定位杆朝向定位板的一端安装有圆台体,所述圆台体的尖端朝向背离水平杆的一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杆在穿设到定位板内部时,圆台体的周面可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得定位杆穿在定位板内部时,较为顺滑,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
15.优选的,所述定位板朝向水平杆的一侧成型有斜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平杆安装完成后,不必将定位杆从定位杆中移出,在将定位板下移放置在拉森钢板桩背离水平杆的一侧时,定位板上的斜面在下移的过程中对定位杆进行移动,当定位杆与定位板上的卡接槽对准时,此时弹簧便可带动定位杆穿设在定位板内部。
17.优选的,所述定位板的上部安装有竖杆,相邻两个竖板的顶部安装有连接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其中一个拉森钢板桩进行移动时,此时拉森钢板桩便可通过竖杆以及连接板带动另一个拉森钢板桩进行下移,起到较好的联动作用,提高了相邻两个拉森钢板桩的安装效率。
19.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安装有挂设在拉森钢板桩上的挂钩。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挂钩挂设在拉森钢板桩上,使得定位板与拉森钢板桩之间的稳定性较好,减小定位板从拉森钢板桩上脱离的情况。
21.优选的,所述定位杆远离定位板的一端安装有限位圆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圆板,使得定位杆相对水平杆之间的位置较为稳定。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本技术通过对拉森钢板桩的两侧进行定位,使得拉森钢板桩放置在基坑内部时的稳定性较好,从而减小拉森钢板桩发生变形的情况;
25.本技术通过在定位板上设置斜面,使得定位板下移放置在拉森钢板桩背离水平杆的一侧时,定位板上的斜面在下移的过程中对定位杆进行移动,当定位杆与定位板上的卡接槽对准时,此时弹簧便可带动定位杆穿设在定位板内部;
26.本技术通过在定位板上部安装竖杆以及连接板,使得相邻两个定位板之间的联动作用较好,从而提高了相邻两个拉森钢板桩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钢板桩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钢板桩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基坑;2、第一支撑板;21、拉森钢板桩;211、凹陷部;3、第二支撑板;4、支撑组件;41、水平杆;42、连接杆;5、安装件;51、竖板;52、螺栓;6、定位杆;61、圆台体;62、定位板;621、竖杆;622、卡接槽;623、连接板;624、挂钩;63、限位圆板;64、弹簧;65、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参照图1,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竖直插接在基坑1内底面上的两个第一支撑板2,两个第一支撑板2平行,且为间隔设置;基坑1内底面上竖直插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板3,两个第二支撑板3位于两个第一支撑板2之间,且呈竖直状,两个第二支撑板3为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围合成框状结构。
33.参照图1,两个第一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包括水平杆41、连接杆42;水平杆41设置两个,均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板2之间,水平杆41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支撑板2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杆42设置多个,均固定连接在两个水平杆41之间,连接杆42沿水平杆41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位于两端的。
34.参照图1,当需要对基坑1进行支护时,首先将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埋设在基坑1的内底面上,然后将两个水平杆41以及连接杆42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板2之间,此时两个第一支撑板2被两个水平杆41进行撑开。
35.参照图1、图2,第一支撑板2由多个相互咬合的拉森钢板桩21组成,拉森钢板桩21背离基坑1一侧成型有凹陷部211;拉森钢板桩21背离水平杆4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板62,定位板62沿第一支撑板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定位板62与对应凹陷部211贴合,水平杆41上通过安装件5安装有定位杆6,定位杆6与定位板62一一对应设置。
36.参照图3,安装件5包括竖板51、螺栓52;竖板51放置在水平杆41背离拉森钢板桩21一侧;螺栓52设置多个,均水平穿设在竖板51上,且螺纹连接在水平杆41上。定位杆6水平穿设在竖板51上,且穿设在水平杆41上。
37.参照图3,定位杆6朝向基坑1相邻内侧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圆台体61,圆台体61靠近定位杆6一侧的截面积小于远离定位杆6一侧的截面积,定位板62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圆台体61的卡接槽622。
38.参照图3,竖板51背离定位板62的侧壁上固定有水平延伸的弹簧64,弹簧64的延伸方向与定位杆6的延伸方向相同,弹簧64套设在定位杆6上,弹簧64背离水平杆41的一端固接在定位杆6的周面上。
39.参照图3,定位杆6远离定位板62的一端固接有限位圆板63,限位圆板63的直径大于定位杆6的直径。
40.当水平杆41安装完成后,不必将定位杆6从定位杆6中移出,在将定位板62下移放置在拉森钢板桩21背离水平杆41的一侧时,定位板62上的斜面65在下移的过程中对定位杆6进行移动,当定位杆6与定位板62上的卡接槽622对准时,此时弹簧64便可带动定位杆6穿
设在定位板62内部。
41.参照图3,定位板62朝向定位板62的一侧成型有斜面65,斜面65自上而下朝向远离水平杆41的一侧倾斜。
42.参照图3,定位板62的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竖杆621,竖杆621的上端面高于拉森钢板桩21的上端面,相邻两个竖板51的顶部固接有连接板623,连接板62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挂设在拉森钢板桩21上的挂钩624。
43.参照图3,对其中一个拉森钢板桩21进行移动时,此时拉森钢板桩21便可通过竖杆621以及连接板623带动另一个拉森钢板桩21进行下移,起到较好的联动作用,提高了相邻两个拉森钢板桩21的安装效率。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埋设在基坑1的内底面上,然后将两个水平杆41以及连接杆42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板2之间,此时两个第一支撑板2被两个水平杆41进行撑开;将定位板62放置在拉森钢板桩21背离水平杆41的一侧,定位板62上的斜面65在下移的过程中与定位杆6抵接,并将定位杆6向远离相邻基坑1的内侧壁进行移动,当定位杆6与定位板62上的卡接槽622对准时,此时弹簧64便可带动定位杆6穿设在定位板62内部。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9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