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03



1.本技术涉及缝隙防水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集装箱式建筑能够减少施工和装修垃圾,稳定性强,能够减少建设时间,便于移动,与砖混结构建筑相比,集装箱式建筑能够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同时,建筑过程中用水较少,从居住建筑到适用于大跨度的体育建筑,从小型单箱体建筑到数百个集装箱组合的大型组合式建筑,集装箱式建筑设计的发展标准在于集装箱建筑的组合方式和空间适应范围上的扩展。
3.对于集装箱式建筑,箱体缝隙的防水好坏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都有极大的影响,箱式缝隙防水处理技术的提高对于保持人们正常生活秩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箱体缝隙防水通过在箱体以及箱体之间刷涂表面防水涂料层进行防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表面防水涂料层失去作用时,箱体缝隙处容易出现水渗漏的情况,箱体缝隙处的防水效果还需进一步增强。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增强箱体缝隙处的防水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包括涂于若干箱体表面缝隙上的表面防水层,还包括防水连接部和填充防水件,所述防水连接部用于连接表面防水层和防水连接部,所述填充防水件位于箱体缝隙之间,所述填充防水件与箱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水连接部与箱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水连接部与填充防水件抵接,所述防水连接部与表面防水层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技术中箱体缝隙的防水结构通常在缝隙上涂覆表面防水涂料,表面防水涂料失去作用时,缝隙处防水效果不佳,在表面防水涂料层下方设置防水连接部和填充防水件,水经防水连接部进行一层防水,增强缝隙处的防水效果,当防水连接部失效时,填充防水件进行进一步的防水,减少渗水的概率,从而提高箱体缝隙处的防水效果。
9.优选的,所述填充防水件包括连接件和填充件,所述填充件位于连接件内,所述连接件包括水平板和两个竖直板,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与箱体之间的距离相同,每个所述竖直板的一侧与水平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竖直板靠近箱体的侧面和箱体可拆卸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放置于两个箱体之间,进而确定缝隙的大小,将填充件放置于连接件内,以防填充件与缝隙直接接触,从而提高箱体缝隙之间的防水效果。
11.优选的,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竖直板连接,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与竖直板的长度等长,所述箱体上开设有与连接部相互配合的连接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与竖直板连接,连接部的设置用于连接竖直板和箱体,通过连接部和连接槽的相互卡接,进而完成连接件和箱体的连接,方便快捷。
13.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四边形。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四边形,便于安装竖直板和箱体,同时,四边形的连接部能够增强竖直板和箱体的连接强度。
15.优选的,所述填充件与连接件抵接,所述填充件为吸水膨胀材料。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充件与连接件紧密连接,便于增强防水效果,填充件为吸水膨胀材料,水进入连接件内,即被填充件吸收,进而防水效果较佳。
17.优选的,所述竖直板靠近箱体的一面设置有遇水膨胀件,所述遇水膨胀件与竖直板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遇水膨胀件的设置用于进一步增强竖直板和箱体连接时的防水效果,水进入竖直板和箱体之间的小缝隙时,被遇水膨胀件吸收,遇水膨胀件膨胀进而增强竖直板和箱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19.优选的,所述防水连接部包括防水板和若干防水件,若干所述防水件与防水板连接,所述防水板的下表面与连接件的上表面连接,所述防水板与箱体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板与防水件抵接,防水件与防水板平滑连接,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以防水直接流入填充件内,降低填充件的使用期限,防水板防渗透性较强,材质轻且耐磨耐用,防水板用于包覆住连接件的上表面,同时防水板的上表面能够涂覆表面防水层,使表面防水层更加平整,防水件抗老化、抗拉性能较强。
21.优选的,所述防水板一端设置有若干卡块,若干所述卡块与防水板沿宽度方向的侧面连接,所述箱体上开设有与卡块相互配合的卡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和卡槽相互配合,便于连接防水板和箱体,同时,便于从箱体缝隙处拆下防水板进行更换,进而增强防水效果。
23.优选的,所述防水板与箱体之间设置有橡胶止水带,所述橡胶止水带与防水板连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止水带的设置便于减少防水板和箱体之间的距离,同时,橡胶止水带遇水后紧紧粘附在防水板和箱体上,从而增强箱体缝隙处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箱体与防水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a部分防水连接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填充防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2、防水结构;3、表面防水层;4、防水连接部;41、防水板;42、防水件;43、橡胶止水带;44、卡块;45、卡槽;5、填充防水件;51、连接件;511、竖直板;512、水平板;513、连接部;514、连接槽;515、隔板;52、填充件;53、遇水膨胀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
32.参照图1和图2,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箱体1和防水结构2,本实施中箱体1为两个,防水结构2位于两个箱体1的缝隙之间,防水结构2包括表面防水层3、防水连接部4和填充防水件5。防水连接部4位于表面防水层3和填充防水件5之间,防水连接部4能够降低水渗到缝隙之间的概率,填充防水件5位于两个箱体1的缝隙之间,填充防水件5内填充有吸水材料,表面防水层3包覆住两个箱体1上表面之间的缝隙。水经过表面防水层3被阻挡,表面防水层3出现损坏后,防水连接部4进一步防水,防水连接部4防水功能失效时,水进入填充防水件5内,被吸水材料吸收,从而增强箱体1缝隙处的防水效果。
33.参照图3和图4,填充防水件5包括连接件51和填充件52,连接件51包括水平板512和两个竖直板511,每个竖直板511远离上部的一端与水平板512的一端焊接,两个竖直板511沿水平板512宽度方向相互平行,水平板512的宽度与两个箱体1之间的距离相等,水平板512的长度与竖直板511和箱体1的长度均相同,竖直板511的高度小于箱体1的高度。
34.参照图2,竖直板511侧面与箱体1侧面之间设置有若干连接部513,若干连接部513沿箱体1高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本实施例中连接部513为一个,连接部513的长度与水平板512的长度相同,连接部513的横截面为四边形,本实施例中连接部513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连接部513与竖直板511焊接,箱体1上开设有与连接部513相互配合的连接槽514,通过连接部513和连接槽514的相互配合,连接件51和箱体1卡接。安装时,先将连接件51安装在一个箱体1的侧面,后将另一个箱体1安装上。
35.参照图3和图4,填充件52位于连接件51内,本实施例中填充件52为吸水膨胀袋,吸水膨胀袋由内袋和外袋制成,外袋由透水性能较好的棉布布料制成,内层袋内由吸水材料构成,本实施例中吸水材料为聚丙烯酰胺,为了增加连接件51的防水性,竖直板511与箱体1的缝隙中设置有遇水膨胀件53,遇水膨胀件53与竖直板511通过防水胶粘结,本实施中的防水胶为纳米硅防水胶,遇水膨胀件53紧贴箱体1和连接件51。
36.参照图4,为了提高填充件52的使用时限,连接件51内设置有若干隔板515,若干隔板515沿水平板512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本实施例中隔板515为五个,隔板515的宽度与两个竖直板511之间的距离相等,隔板515的高度与竖直板511的高度一致,五个隔板515将连接件51分成若干个隔间。
37.参照图2和图3,防水连接部4包括防水板41和若干防水件42,若干防水件42与防水板41粘结,本实施例中防水件42为两个,一个防水件42包覆于防水板41的上表面,另一个防水件42位于防水板41的下表面,本实施例中防水件42为橡胶防水片材。防水板41与两个箱体1之间的间隙相互配合,防水板41底表面与连接件51的上表面抵接,防水板41沿高度方向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橡胶止水带43,橡胶止水带43用于增强防水板41与箱体1之间的密封性。防水板41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块44,卡块44的横截面为矩形,箱体1上设置有与卡块44相互配合的卡槽45。防水板41上表面与箱体1上表面平齐,防水板41上表面较为平滑,本实施例中防水板41为eva防水板。
38.参照图3,表面防水层3位于防水连接部4的上方,表面防水层3下表面通过防水胶
与防水件42的上表面连接,本实施例中的防水胶为纳米硅防水胶,表面防水层3下表面通过防水胶与箱体1上表面连接,表面防水层3为丙烯酸防水涂料层。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绿色建筑相邻箱体之间缝隙处的防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连接件51的外表面粘结遇水膨胀件53,通过连接部513和连接槽514的卡接,连接连接件51和一个箱体1,随后将另一个箱体1与连接件51卡接,随后往连接件51内填充吸水膨胀袋,至吸水膨胀袋与连接件51相互贴合。
40.往防水板41上粘结防水件42,防水板41的侧面粘结橡胶止水带43,通过卡块44和卡槽45的相互配合,将防水板41插接入两箱体1之间的缝隙中,防水板41的下表面与连接件51的上表面抵接,通过防水胶连接表面防水层3与防水件42。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9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