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空调在制冷时,室外机里的热交换器称为冷凝器,而室内机里的换热器称为蒸发器。冷凝器的放热的过程,其将高温高压的气态氟利昂在室外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氟利昂。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空调管路与冷凝管通常采用螺栓连接,为了装配方便往往采用单侧螺栓单边连接,发明人认为螺栓连接安装麻烦,需要专用工具,存在有不利于拆装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便于拆装冷凝管,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包括机体以及冷凝管,所述机体于管路末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冷凝管靠近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出水管的端部内壁沿所述连接管的径向开设有直槽,所述出水管靠近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离所述出水管的端部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直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连接管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块运动的固定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冷凝管拆卸维修时,工作人员断开第二连接块与连接管之间连接,沿连接管轴向远离出水管的方向移动冷凝管,直至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二连接块脱离直槽,取出冷凝管,便于对冷凝管进行维修,方便快捷;修理完成后,工作人员驱动冷凝管带动连接管向靠近出水管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二连接块插接至直槽内,当出水管与连接管的端部抵接时,在固定件的作用下,第二连接块稳定插接至直槽内,完成出水管与连接管的连接,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快捷。
8.可选的,所述固定件设置为开设于所述连接管内壁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一端与所述直槽连通,另一端闭合,所述第二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移动冷凝管,直至第二连接块插接至直槽内,当出水管与连接管的端部抵接时,第二连接块运动至直槽底部,工作人员旋转连接管,第二连接块运动至弧形槽内,直至第二连接块与弧形槽的底壁抵接,利用弧形槽与第二连接块抵接,限制出水管与连接管的相对位移,到达将冷凝管与机体连接的目的,省时省力。
10.可选的,所述连接管内沿其轴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槽连通,另一端闭合,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插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靠近所述插块的侧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插块插接于所述插槽内,所述连接管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插块插接至所述插槽内的驱动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驱动冷凝管,并旋转连接管,直至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二连接块旋转至与弧形槽的底壁抵接,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插块沿滑槽向靠近插槽的方向于运动,直至插块插接至插槽内,此时插块的一端位于滑槽内,另一端位于插槽内,限制第二连接块在弧形槽内的运动,到达将出水管与连接管稳定连接的目的,方便快捷。
12.可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外周侧壁沿其轴向开设有连接槽,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与所述插块的侧面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沿连接槽移动第三连接块,第三连接块带动插块插接至插槽内,完成对第二连块的锁止,到达将出水管与连接管稳定连接的目的。
14.可选的,所述第三连接块远离所述插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手柄,便于工作人员驱动第三连接块带动插块运动,方便快捷。
16.可选的,所述滑槽底壁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插块的侧面固定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簧的弹性驱动插块插接至插槽内,完成对出水管与连接管的锁止,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8.可选的,所述插块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斜块,所述斜块的斜面朝向远离所述弧形槽底壁的方向,且所述斜块的横截面面积朝向远离所述插块的方向缩小。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驱动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二连接块旋转至弧形槽内,第二连接块的侧面推动斜块的斜面,斜块向滑槽内运动,并压缩弹簧,直至斜块完全退回至滑槽内,当第二连接块运动至与弧形槽的底壁抵接时,滑槽与插槽对齐,此时弹簧复位驱动插块插接至插槽内,完成对第二连接块的锁止,方便快捷。
20.可选的,所述滑槽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密封圈增加插块与滑槽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出水管与连接管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移动冷凝管直至第二连接块插接至直槽内,旋转连接管带动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二连接块旋转至弧形槽内,继续旋转连接管第二连接块的侧面推动斜块完全退回至滑槽内,并压缩弹簧,当第二连接块运动至与弧形槽的底壁抵接时,滑槽与插槽对齐,此时弹簧复位驱动插块与斜块插接至插槽内,完成对第二连接块的锁止;
24.2.驱动手柄带动第三连接块带动插块运动完全退回滑槽内,并压缩弹簧,此时旋转连接管,直至第二连接块移动至直槽内,向远离出水管的方向移动冷凝管,直至连接管脱离出水管,完成冷凝管的拆卸。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出水管、连接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沿图2中a
‑
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机体;2、冷凝管;3、出水管;4、连接管;5、直槽;6、第一连接块;7、第二
连接块;8、弧形槽;9、滑槽;10、插块;11、插槽;12、连接槽;13、第三连接块;14、手柄;15、弹簧;16、斜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包括机体1以及冷凝管2,机体1于管路末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3,冷凝管2靠近出水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环块(图中未示出),冷凝管2的端部套设有连接管4,连接管4的内壁开设有环槽(图中未示出),环块转动连接于环槽内,且环块与环槽的横截面均为“l”字型,利用环槽与环块的配合便于连接管4在冷凝管2周侧旋转。
32.参照图3和图4,为了便于出水管3与连接管4的连接,出水管3的端部对称焊接有两个第一连接块6,第一连接块6远离出水管3圆心的侧面焊接有第二连接块7,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块7的组合横截面为“l”型,连接管4靠近出水管3的内壁对称开设有两个直槽5,直槽5的长度方向与连接管4的径向平行,直槽5远离出水管3的一端闭合,第二连接块7滑动连接于直槽5内。
33.参照图3和图4,为了限制出水管3与连接管4的径向相对位移,连接管4内壁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设置为弧形槽8,弧形槽8的一端与直槽5连通,另一端闭合,且弧形槽8的开口朝向连接管4的圆心,第二连接块7滑动连接于弧形槽8内,利用弧形槽8与第二连接块7抵接,限制出水管3与连接管4的相对位移,到达将冷凝管2与机体1连接的目的。
34.参照图3和图4,为了使出水管3与连接管4的连接稳定,连接管4内沿其轴向开设有滑槽9,滑槽9的一端与弧形槽8连通,另一端闭合,滑槽9内滑动连接有插块10,第二连接块7靠近插块10的侧面开设有与插块10插接适配的插槽11,为了使插块10稳定插接于插槽11内,滑槽9底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弹簧15,弹簧15的另一端与插块10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利用弹簧15的弹性驱动插块10插接至插槽11内,完成对出水管3与连接管4的锁止,方便快捷。
35.参照图3和图4,为了增加连接管4的密闭性,滑槽9的开口处通过防水胶粘接有密封圈,利用密封圈增加插块10与滑槽9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连接管4漏水的概率。
36.参照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插块10远离弹簧15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斜块16,斜块16的斜面朝向远离弧形槽8底壁的方向,且斜块16的横截面面积朝向远离插块10的方向缩小,斜块16与滑槽9滑移适配,斜块16与插槽11插接适配。
37.工作人员移动冷凝管2,直至第二连接块7插接至直槽5内,旋转连接管4带动第一连接块6带动第二连接块7旋转至弧形槽8内,第二连接块7的侧面推动斜块16的斜面,斜块16向滑槽9内运动,并压缩弹簧15,直至斜块16完全退回至滑槽9内,当第二连接块7运动至与弧形槽8的底壁抵接时,滑槽9与插槽11对齐,此时弹簧15复位驱动插块10插接至插槽11内,完成对第二连接块7的锁止,方便快捷。
38.参照图4,为了便于拆卸冷凝管2,连接管4的外周侧壁沿其轴向开设有连接槽12,连接管4内滑动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三连接块13,第三连接块13与插块10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块13远离插块10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手柄14,利用手柄14便于工作人员驱动第三连接块13带动插块10运动完全退回滑槽9内,此时旋转连
接管4,直至第二连接块7移动至直槽5内,向远离出水管3的方向移动冷凝管2,直至连接管4脱离出水管3,完成冷凝管2的拆卸,方便快捷。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冷凝水管安装结构的实施原理为:移动冷凝管2直至第二连接块7插接至直槽5内,旋转连接管4带动第一连接块6带动第二连接块7旋转至弧形槽8内,继续旋转连接管4第二连接块7的侧面推动斜块16完全退回至滑槽9内,并压缩弹簧15,当第二连接块7运动至与弧形槽8的底壁抵接时,滑槽9与插槽11对齐,此时弹簧15复位驱动插块10与斜块16插接至插槽11内,完成对第二连接块7的锁止。
40.工作人员驱动手柄14带动第三连接块13带动插块10运动完全退回滑槽9内,并压缩弹簧15,此时旋转连接管4,直至第二连接块7移动至直槽5内,向远离出水管3的方向移动冷凝管2,直至连接管4脱离出水管3,完成冷凝管2的拆卸。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