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坐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
背景技术:
2.自行车坐垫在我国的自行车发展史中,其结构和样式同样跟随自行车的进化演变而演变。在人们印象中的自行车坐垫是由下层安装框架上安装两个主弹簧,然后在主弹簧安装一个金属框架,在金属框架上连接数条专用的拉力弹簧,在拉力弹簧上面罩上一层厚的软性织物,再罩上一个人造革面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如此传统复杂结构的自行车坐垫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美观全树脂结构的自行车坐垫。但是属于非运动型的现代的坐垫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高密度的海绵上面罩上一个带有装饰效果的面层。
3.公共自行车在现代城市里已随处可见,而在自行车的使用过程中,大多同时通过自行车本身的缓冲系统为使用者进行减震,并不能够改善坐垫与使用者之间的力,长此以往,坐垫十分容易损坏,同时对使用者来说感受并不愉快,且不便于使用者对坐垫的拆装,实用性不强,不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4.(一)实用新型目的
5.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构思巧妙,能够减轻坐垫受到的挤压力,提高坐垫的使用时间,同时能够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便于拆装,使用方便,实用性强,适合广泛推广。
6.(二)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包括自行车支座,所述自行车支座的顶部套接有安装螺管,所述安装螺管的顶部焊接有挤压囊,所述挤压囊的顶部内壁焊接有安装垫,所述安装垫的底部两侧均焊接有缓冲囊,所述缓冲囊的底部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缓冲囊的一端铰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与挤压囊的底部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部滑动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远离连接杆的一端与挤压囊的底部内壁焊接,所述挤压囊的顶部和底部内壁焊接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安装螺管的外圈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圈焊接有位于挤压囊外圈的坐垫外皮,所述坐垫外皮与挤压囊之间填充有发泡垫,所述挤压囊的底部右侧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挤压囊的一端与坐垫外皮的底部内壁焊接,所述坐垫外皮的底部右侧焊接有固定架。
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与安装螺管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自行车支座的顶部开设有螺纹,所述安装螺管的内圈与螺管套接。
9.进一步的,所述挤压囊的底部内壁两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套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滑动板的底部与第一滑块焊接,所述第一滑槽的竖截面为t型。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套接有第二滑块,
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顶端与第二滑块焊接,所述第二滑槽的斜切面为t型。
11.进一步的,所述挤压囊与坐垫外皮之间设有空腔,所述发泡垫填充在空腔内。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与固定架均为硬质不锈钢,所述固定架的形状为t型。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4.该装置通过安装连接杆、缓冲弹簧、挤压囊、安装螺管、缓冲囊以及支撑杆和固定架等结构,其中支撑杆以及固定架能够对坐垫进行固定,维持坐垫在使用时的稳定,而安装螺管能够方便使用者对其进行拆装,通过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以及缓冲囊等结构能够减少使用者在骑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颠簸,提高使用者的感受。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构思巧妙,能够减轻坐垫受到的挤压力,提高坐垫的使用时间,同时能够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便于拆装,使用方便,实用性强,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的挤压囊底部内壁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1、自行车支座;2、安装螺管;3、固定架;4、滑动板;5、支撑杆;6、坐垫外皮;7、缓冲囊;8、发泡垫;9、连接杆;10、挤压囊;11、第一缓冲弹簧;12、安装垫;13、第二缓冲弹簧;14、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0.如图1
‑
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发泡自行车坐垫,包括自行车支座1,自行车支座1的顶部套接有安装螺管2,安装螺管2的顶部焊接有挤压囊10,挤压囊10的顶部内壁焊接有安装垫12,安装垫12的底部两侧均焊接有缓冲囊7,缓冲囊7的底部铰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远离缓冲囊7的一端铰接有滑动板4,滑动板4的底部与挤压囊10的底部内壁滑动连接,连接杆9的底部滑动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13,第二缓冲弹簧13远离连接杆9的一端与挤压囊10的底部内壁焊接,挤压囊10的顶部和底部内壁焊接有第一缓冲弹簧11,安装螺管2的外圈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的外圈焊接有位于挤压囊10外圈的坐垫外皮6,坐垫外皮6与挤压囊10之间填充有发泡垫8,挤压囊10的底部右侧焊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远离挤压囊10的一端与坐垫外皮6的底部内壁焊接,坐垫外皮6的底部右侧焊接有固定架3。
21.固定板14与安装螺管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自行车支座1的顶部开设有螺纹,安装螺管2的内圈与螺管套接,挤压囊10的底部内壁两侧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套接有第一滑块,滑动板4的底部与第一滑块焊接,第一滑槽的竖截面为t型,连接杆9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套接有第二滑块,第二缓冲弹簧13的顶端与第二滑块焊接,第二滑槽的斜切面为t型,挤压囊10与坐垫外皮6之间设有空腔,发泡垫8填充在空腔内,支撑杆5
与固定架3均为硬质不锈钢,固定架3的形状为t型。
22.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将安装螺管2与自行车支座1通过螺纹相互固定,然后使用者对自行车坐垫进行使用,当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坐垫外皮6进行挤压时,通过发泡垫8能够为其进行缓冲,而当使用者在骑行自行车受到颠簸时,挤压囊10进而能够受到挤压力,进而能够向下凹陷,当挤压囊10的中部向下凹陷时,进而能够对第一缓冲弹簧11进行挤压,使第一缓冲弹簧11产生弹性势能,而当挤压囊10的两侧受到挤压时,通过缓冲囊7能够带动连接杆9进行运动,连接杆9运动进而能欧对第二缓冲弹簧13进行挤压,使第二缓冲弹簧13产生弹性势能,通过第一缓冲弹簧11以及第二缓冲弹簧13的弹性势能能够降低使用者在颠簸中的作用力,进而能够提高使用者骑行的稳定性,同时安装螺管2又能够方便使用者对自行车坐垫进行更换。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