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园林污水处理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中的绿化环境逐渐被重视起来,在城镇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园林建设以此来提升城镇中的绿化水平。
3.在降雨时,雨水经过园林中的下水管道流动,以便后续在净化池中去污处理以便对雨水进行多次利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污水经过下水管道中内,雨水中携带的落叶等杂质会随着雨水一同进入净化池,落叶和杂质过多时会对净化池的净化装置进行堵塞,影响污水的净化。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避免净化池中的落叶堵塞净化池,本技术提供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包括净化池本体,所述净化池本体的一端固接有于净化池本体连通的进水管,所述净化池本体的内部固接有一竖直设置的筛网,所述净化池内对应筛网的下侧开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一能够封闭开口的插板,所述插板远离筛网的一侧能够延伸至净化池本体外侧,所述净化池内对应插板的上侧设置有一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的压板,所述压板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水孔,所述净化池本体对应开口的下侧固有一承接盒,所述承接盒的一侧开设有一排废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叶等较大的杂质能够通过筛网滤掉,当落叶较多时,压板将落叶挤压在净化池本体的底部,此时将插板打开,将落叶连同部分雨水进入承接盒内,将落叶经过排废槽排出进行清理。
9.可选的,所述承接盒对应排废槽的位置设置有一能够封闭排废槽的转板,所述承接盒远离筛网的位置固接有一循环管,所述循环管靠近承接盒的一端固接有过滤网,所述循环管远离承接盒的一端延伸至净化池本体内,所述循环管的中部固接有一水泵二。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承接盒内的废料被转板挡住不会排出,水泵二工作时能够将随着落叶排出的水再抽回至净化池本体内,并将落叶、等杂质通过过滤网筛出,留在承接盒中,再将转板打开,将杂质清除。
11.可选的,所述承接盒内固接有一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趋向进水管方向倾斜。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板能够将杂质堆积在一个角落,便于后续清理。
13.可选的,所述净化池本体内对应筛网远离进水管的一侧设置有一活性炭过滤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活性炭过滤板能够对雨水的较小杂质进行过滤,且
能够对雨水进行除臭处理。
15.可选的,所述筛网与活性炭过滤板之间固接有一隔离板,所述隔离板靠远离进水管的一侧固接有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管的高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离板和连接管能够防止经过活性炭过滤板的雨水排出不及时,再次回流到筛网的位置,造成雨水的二次污染。
17.可选的,所述转板的上侧转动连接有一摆杆,所述摆杆的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承接盒对应排废槽的上侧固接有一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远离承接盒的一端固接有一挡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摆杆与卡槽能够对转板进行固定。
19.可选的,所述净化池本体内转动连接有一螺杆,所述螺杆的上端延伸至净化池本体的上侧,所述压板的中部开设有螺纹连接于螺杆的螺纹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螺杆能够带动压板沿竖直方向移动,带动压板向下压落叶等杂质。
21.可选的,所述净化池本体内对应压板的两端竖直固接有导向杆,两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压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能够对压板的运动进行导向,提升压板运动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落叶等较大的杂质能够通过筛网滤掉,当落叶较多时,压板将落叶挤压在净化池本体的底部,此时将插板打开,将落叶连同部分雨水进入承接盒内,将落叶经过排废槽排出进行清理;
25.2.进入承接盒内的废料被转板挡住不会排出,水泵二工作时能够将随着落叶排出的水再抽回至净化池本体内,并将落叶、等杂质通过过滤网筛出,留在承接盒中,再将转板打开,将杂质清除;
26.3.斜板能够将杂质堆积在一个角落,便于后续清理。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为表现筛网的剖面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为表现螺杆的剖面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为表现活性炭过滤板的剖面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净化池本体;11、进水管、12、排水管;121、水泵一;13、筛网;14、开口;15、插槽;151、插板;152、驱动缸;16、承接盒;161、排废槽;162、转板;163、摆杆;164、卡槽;165、固定柱;166、挡板;167、循环管;168、过滤网;169、水泵二;17、导向杆;171、压板;172、螺杆;173、透水孔;174、伺服电机;18、活性炭过滤板;19、隔离板;191、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
35.参照图1,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包括净化池本体1,净化池本体1的一端上侧固接有一进水管11,进水管11的轴线方向与净化池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进水管11与净化池本体1内连通,净化池本体1远离进水管11的一端下侧设置有一排水管12,排水管12与净化池本体1之间固接有水泵一121,水泵一121工作时,能够将净化池本体1内的雨水抽出以供外界使用。
36.参照图2,净化池本体1内竖直固接有一筛网13,净化池本体1的下侧对应筛网13远离排水管12的一侧开设有一开口14,开口14的长度方向与净化池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同,且净化池本体1对应筛网13远离排水管12的一端开设有一插槽15,插槽15内插设有一插板151,插板151的长度方向与净化池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同,净化池本体1的端部对应插槽15的位置水平固接有一驱动缸152,驱动缸152的伸缩杆朝向插板151设置且固接于插板151,在雨水通过筛网13时,雨水中的落叶等杂质会留在插板151的上侧,驱动缸152工作时能够带动插板151远离筛网13运动,将开口14敞开,落叶能够从开口14处排出。
37.参照图2和图3,净化池本体1的下侧固接有一承接盒16,承接盒16与开口14连通,承接盒16的长度方向与净化池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同,承接盒16远离排水管12的一侧开设有一排废槽161,排废槽161与净化池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同,承接盒16内还固接有一斜板,斜板的下侧趋向靠近排废槽161的方向倾斜,承接盒16一侧对应排废槽161的设置有一转板162,转板16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排废槽161一端,转板162的上侧转动连接有一摆杆163,摆杆163的转动轴线与净化池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摆杆163的一侧开设有一卡槽164,承接盒16对应排废槽161的上侧固接有一固定柱165,固定柱165远离承接盒16的一端固接有一挡板166,工作时,转动摆杆163将固定柱165卡接于卡槽164内,且摆杆163的一侧能够抵接于挡板166靠近承接盒16的一侧,将转板162固定,以此对排废槽161进行封闭。
38.参照图2和图4,承接盒16远离排水管12的一端固接有一循环管167,循环管167的上端延伸至净化池本体1内且与净化池本体1内连通,循环管167靠近承接盒16的位置固接有一过滤网168,循环管167的中部固接有水泵二169,水泵二169能够将进入承接盒16中的雨水抽出,循环至净化池本体1中,避免排出废料时,多余的水流出。
39.参照图4,净化池本体1的上端固接有两竖直设置的导向杆17,两导向杆17沿宽度方向排列,净化池本体1内对应筛网13远离排水管12的一侧设置有一压板171,压板171的长度方向与净化池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同,两导向杆17穿设于压板171的两端,净化池本体1内转动连接有一竖直设置的螺杆172,压板171的中部开设有一螺纹连接于螺杆172的螺纹孔,压板17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水孔173,多个透水孔173均匀密布于压板171的表面,螺杆172转动能够带动压板171上下移动,将水中的落叶压至净化池本体1的下端,透水孔173能够减少压板171下压的阻力,便于压板171下压。
40.参照图5,螺杆172的上端延伸至净化池本体1的上侧,净化池本体1的上侧对应螺杆172的位置固接有一伺服电机174,伺服电机174的输出轴固接于螺杆172的上端,工作时,伺服电机174的输出轴转动能够带动螺杆172转动,进而能够带动压板171沿竖直方向移动。
41.净化池本体1内对应筛网13远离进水管11的一侧竖直固接有一活性炭过滤板18(此处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筛网13与活性炭过滤板18之间竖直固接有一隔离板19,隔离板19的远离筛网13的一侧固接有连接管191,连接管191的轴线方向与净化池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连接管191的高度低于进水管11的高度,连接管191的高度高于排水管12的高度,
经过筛网13的雨水增多时,能够通过连接管191排出,且能够通过活性炭过滤板18进行进一步的过滤,且隔离板19能够防止通过活性炭过滤板18后的雨水回流至筛网13位置与落叶等杂质位置处造成污染。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城镇园林污水处理用净化池的实施原理为:雨水通过进水管11进入收集箱内时,会通过筛网13进行过滤,随着雨水增多,雨水从连接管191内流出至活性炭过滤板18进行进一步的过滤;螺杆172转动带动压板171向下压,将落叶等杂质压至插板151的上侧,驱动缸152工作,能够将插板151拉出,插板151上侧的落叶以及雨水会落到承接盒16内,使用水泵二169将雨水抽出,将插板151插入插槽15内,将开口14封闭,打开转板162将排废槽161敞开,清理落叶等杂质。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