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2



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隧道越来越多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避免隧道结构因变形遭受损坏,隧道主体结构在制作时必须要在结构某一部位设置自上而下贯通的变形缝。但同时变形缝的设置又导致隧道易发生渗漏水的现象,即地下水等外部水源得以顺着变形缝进入隧道,对隧道内的设施及隧道的正常通行带来不利影响。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10370715u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包括固定框架、依次层叠设置于变形缝的出水口处的土工布、防水板以及隔离膜,在层叠的土工布、防水板以及隔离膜的两侧均通过粘结带密封连接,土工布、防水板以及隔离膜形成防水组件,固定框架围设于所述防水组件的外表面且用于与隧道固定连接。防水板靠近土工布的一面设置有集水口,防水板的内部设有至少一个排水盲沟,集水口与排水盲沟相连通,排水盲沟与隧道排水系统相连通。排水盲沟与隧道排水系统之间是通过排水通道相连通的,排水通道的材质为弹性软管。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排水通道由弹性软管制成,弹性软管隧道中长期的使用可能会出现损坏或者堵塞的情况出现,上述技术方案不便于对排水通道进行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弹性软管拆装,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包括排水盲沟、弹性软管以及隧道排水系统,所述弹性软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盲沟和隧道排水系统相连通,所述排水盲沟的排水口上连接有排水管,所述弹性软管与隧道排水系统可拆卸连接;所述弹性软管靠近排水盲沟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排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限位块以及滑块,所述第一连接管套设在排水管上,所述第一连接管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于通孔,所述限位块插接于限位槽;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且滑块固定连接于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用于使限位块复位的复位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安装弹性软管,先将弹性软管的一端固定在隧道排水系统上,接着拉动限位块,使得限位块的端部移动至通孔内,然后移动第一连接管使得第一连接管套设在排水管上,当限位块对准限位槽时,在复位件的作用下使得限位块插接于限位槽,从而达到固定第一连接管的目的;当需要拆卸弹性软管时,先移动限位块脱离限位槽,接着移动第一连接管,然后再将弹性软管的另一端从隧道排水系统上拆卸下来,从而达到拆卸弹性软管的目的,进而达到便于安装弹性软管的目的;通过设置滑块,便于降低
限位块发生丢失的可能性。
9.优选的,所述复位件包括导向杆和弹簧,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滑槽的内侧壁,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导向杆;所述弹簧套设在导向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滑槽的侧壁,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滑块的一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拉动限位块的过程中,限位块移动带动滑块移动,滑块移动压缩弹簧,当不再对限位块上施加外力作用且排水管的侧壁不阻碍限位块移动时,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弹簧推动滑块移动,滑块移动带动限位块移动,从而达到使得限位块复位的目的。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侧壁铰接有过滤板,所述排水管的端部与过滤板的边框抵接,所述过滤板边框的底侧与第一连接管远离排水盲沟的侧壁抵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过滤板,便于进一步对进入弹性软管的水进行过滤。
13.优选的,所述排水管靠近限位块侧壁的端部设有斜面,所述限位块的顶侧设有斜面,所述限位块的斜面与排水管侧壁上的斜面相匹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排水管套设在排水管上的过程中,排水管的斜面与限位块的斜面相接触,使得排水管能够推动限位块滑移至通孔内,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管套设在排水管上的难度。
15.优选的,所述隧道排水系统的进水口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内设置有两组用于连接弹性软管的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固定环、弹性片以及抵接环,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管的内侧壁,所述弹性片固定连接于固定环,所述抵接环固定连接于弹性片远离固定环的一端;所述进水管内设置有用于推动两个抵接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推动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将弹性软管连接在第二连接管上,先移动弹性软管的一端至第二连接管内,使得第二连接管套设在弹性软管上,然后再通过拧紧第二连接管带动弹性片向靠近进水管方向上移动,使得推动组件推动两个弹性片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弹性片移动带动抵接环移动,使得抵接环抵紧弹性片的内侧壁,从而达到固定弹性软管的目的。
17.优选的,所述推动组件包括固定管和推动管,所述固定管固定连接于进水管的内侧壁,所述推动管固定连接于固定管靠近固定环一端的端面,所述推动管的外周面抵接于两个弹性片的相对内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片向靠近进水管方向上移动时,两个弹性片相对内侧与推动管的外周面接触,从而使得推动管能够推动两个弹性片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弯曲。
19.优选的,所述推动管呈圆台形管状结构,且推动管的管径从靠近固定管的一端到远离固定管的一端逐渐减小。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推动管设置呈圆台形的管状结构,使得弹性片与推动管的接触面积增大,在弹性片向进水管方向上移动时,能够降低弹性片与推动管之间磨损,从而便于增长弹性片的使用寿命。
21.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且第一密封圈对应
抵接环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弹性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且第二密封圈抵接于进水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便于增加弹性软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密封性;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便于增加第二连接管与进水管之间的密封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为了便于安装弹性软管,先将弹性软管的一端固定在隧道排水系统上,接着拉动限位块,使得限位块的端部移动至通孔内,然后移动第一连接管使得第一连接管套设在排水管上,当限位块对准限位槽时,在复位件的作用下使得限位块插接于限位槽,从而达到固定第一连接管的目的;当需要拆卸弹性软管时,先移动限位块脱离限位槽,接着移动第一连接管,然后再将弹性软管的另一端从隧道排水系统上拆卸下来,从而达到拆卸弹性软管的目的,进而达到便于安装弹性软管的目的;通过设置滑块,便于降低限位块发生丢失的可能性;
25.2.在拉动限位块的过程中,限位块移动带动滑块移动,滑块移动压缩弹簧,当不再对限位块上施加外力作用且排水管的侧壁不阻碍限位块移动时,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弹簧推动滑块移动,滑块移动带动限位块移动,从而达到使得限位块复位的目的;
26.3.在移动排水管套设在排水管上的过程中,排水管的斜面与限位块的斜面相接触,使得排水管能够推动限位块滑移至通孔内,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管套设在排水管上的难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2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盲沟;11、排水管;12、限位槽;2、弹性软管;3、隧道排水系统;31、进水管;32、第二连接管;4、第一连接组件;41、第一连接管;411、通孔;412、滑槽;42、限位块;43、滑块;44、复位件;441、导向杆;442、弹簧;45、过滤板;451、把手;5、第二连接组件;51、固定环;52、弹性片;53、抵接环;6、推动组件;61、固定管;62、推动管;63、第一密封圈;64、第二密封圈;7、隧道衬砌、71、变形缝;72、滤水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隧道衬砌7、排水盲沟1以及隧道排水系统3,隧道衬砌7内开设有变形缝71,对应变形缝71在隧道衬砌7上设置有滤水工布72,滤水工布72的底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盲沟1,排水盲沟1的排水口上连通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左侧侧壁的底端设置有斜面,弹性软管2与排水管11相连通,弹性软管2靠近排水盲沟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排水管11的第一连接组件4。隧道排水系统3的进水口处连通有进水管31,进水管31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连接管32,第二连接管32内设置有两组用于连接弹性软管2的第二连接组件5。
34.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连接管41、限位块42、滑块43以及复位件44,第一连接管41呈矩形管状结构,第一连接管41套设在排水管11上,第一连接管41的左侧侧壁上开设有开口为矩形的通孔411,通孔411顶侧侧壁开设有开口为矩形的滑槽412,对应通孔411在排水管11的侧壁上开设有开口为矩形的限位槽12。限位块42呈矩形块状结构,限位块42的顶侧开设有斜面,限位块42的斜面与排水管11侧壁上的斜面相匹配,限位块42滑动连接于通孔411,且限位块42插接于限位槽12。滑块43呈矩形块状结构,滑块43滑动连接于滑槽412,且滑块43固定连接于限位块42。
35.如图2和图3所示,复位件44包括导向杆441和弹簧442,导向杆44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滑槽412两个相对的内侧壁,导向杆441贯穿滑块43,且滑块43滑动连接于导向杆441。弹簧442套设在导向杆441上,弹簧44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滑槽412远离排水管11一侧的侧壁,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滑块43远离排水管11的一侧。在拉动限位块42的过程中,限位块42移动带动滑块43移动,滑块43移动压缩弹簧442,当不再对限位块42上施加外力作用且排水管11的侧壁不阻碍限位块42移动时,由于弹簧442的弹力作用,弹簧442推动滑块43移动,滑块43移动带动限位块42移动,从而达到使得限位块42复位的目的。
36.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管41的侧壁上铰接有过滤板45,且过滤板45边框的底侧与第一连接管41的底侧侧壁相抵接,过滤板45边框的顶侧与排水管11底端端面相抵接。过滤板45边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451,且把手451远离过滤板45与第一连接管41侧壁的铰接点。通过设置过滤板45,便于进一步对进入弹性软管2的水进行过滤。
37.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组件5包括固定环51、弹性片52以及抵接环53,固定环51呈半圆环形板状结构,固定环51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管32的内侧壁,弹性片52由弹簧钢制成,弹性片52固定连接于固定环51,抵接环53呈半圆形板状结构,抵接环53固定连接于弹性片52远离固定环51的一端。进水管31内设置有用于推动两个抵接环5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推动组件6。为了便于将弹性软管2连接在第二连接管32上,先移动弹性软管2的一端至第二连接管32内,使得第二连接管32套设在弹性软管2上,然后再通过拧紧第二连接管32带动弹性片52向靠近进水管31方向上移动,使得推动组件6推动两个弹性片5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弹性片52移动带动抵接环53移动,使得抵接环53抵紧弹性片52的内侧壁,从而达到固定弹性软管2的目的。
38.如图2和图4所示,推动组件6包括固定管61和推动管62,固定管61固定连接于进水管31的内侧壁,推动管62呈圆台形管状结构,推动管62固定连接于固定管61靠近弹性软管2一端的端面,推动管62的外周面抵接于两个弹性片52的相对内侧,且推动管62的管径从靠近固定管61的一端到远离固定管61的一端逐渐减小。在弹性片52向靠近进水管31方向上移动时,两个弹性片52相对内侧与推动管6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使得推动管62能够推动两个弹性片5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弯曲。通过将推动管62设置呈圆台形的管状结构,使得弹性片52与推动管62的接触面积增大,在弹性片52向进水管31方向上移动时,能够降低弹性片52与推动管62之间磨损,从而便于增长弹性片52的使用寿命。
39.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管32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63,且第一密封圈63对应抵接环53设置,第二连接管32远离弹性软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64,且第二密封圈64抵接于进水管31。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63,便于增加弹性软管2与第二连接管32之间的密封性;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64,便于增加第二连接管32与进水管31之间的密
封性。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渗漏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为了便于安装弹性软管2,先将弹性软管2的一端固定在隧道排水系统3上,接着移动第一连接管41使得第一连接管41套设在排水管11上,在第一连接管41套设在排水管11上的过程中,排水管11的斜面与限位块42的斜面相接触,使得排水管11能够推动限位块42滑移至通孔411内,从而降低第一连接管41套设在排水管11上的难度。当限位块42对准限位槽12时,在复位件44的作用下使得限位块42插接于限位槽12,从而达到固定第一连接管41的目的;当需要拆卸弹性软管2时,先移动限位块42脱离限位槽12,接着移动第一连接管41,然后再将弹性软管2的另一端从隧道排水系统3上拆卸下来,从而达到拆卸弹性软管2的目的,进而达到便于安装弹性软管2的目的;通过设置滑块43,便于降低限位块42发生丢失的可能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7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