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路设计装置。
背景技术:
2.电路设计,是指按照一定规则,使用特定方法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的电路系统,并且根据所处理信号的不同,电子电路可以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电子电路通常是由电器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为电流流通提供了路径。
3.现在市面上相关技术制作的电路设计装置,无法做到全面,且更高效的完成电路设计,在设计电路过程中容易因连接方式的错误而引起的燃烧损坏现象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在设计电路中出现连接方式错误而烧毁电路设计装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路设计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路设计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电路设计装置,包括配电箱,所述配电箱的上表面包括第一输入接口区域、第二输入接口区域、第三输入接口区域、输出接口区域、显示装置、温度预警装置、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输入接口区域位于所述配电箱上表面的左上角处,且左侧设置有电流调节器,右侧从上到下分别开设电流a口、电流b口、电流c口,且在电流接入口的右侧对应开设负极接口;所述第二输入接口区域位于所述配电箱上表面的右上角处,且左侧设置有电压调节器,右侧从上到下分别开设电压 a口、电压b口、电压c口,且在电压接入口的右侧对应开设负极接口;所述第三输入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接口的正下方,所述第三输入接口从左侧分别设置开关接口a、开关接口b、电容接口c1、电容接口c2以及二极管接口和电阻接口;所述输出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输入接口的正下方,所述输出接口从左至右分别设置有合a接口、合b接口、合c接口;所述显示装置分为状态显示部分和主显示屏,所述主显示屏位于所述第三输入接口的正下方用于提示电路中各部分的连接状态,所述状态显示部分包括电流指示灯、电压指示灯、合 a状态指示灯、合b状态指示灯、合c状态指示灯,所述电流指示灯、所述电压指示灯位于所述合a状态指示灯、所述合b状态指示灯、所述合c状态指示灯的正上方;所述温度预警装置上的指针通过固定轴将所述指针的底部固定在弧形表盘上并用于指示电路温度的实际情况;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按钮、开启指示和关闭指示,所述控制按钮固定安装在所述配电箱的右下角处,且所述开启指示和所述关闭指示分别位于所述控制按钮的两侧且对称分布;所述配电箱的下表面通过若干个固定螺钉将盖板固定在配电箱上,并且在盖板上设置握把,所述握把内部设置向下的内凹槽用于打开盖板。
7.优选的,所述电流调节器与所述电压调节器均为圆柱体按钮,且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而且在其表面上设置有指针。
8.优选的,所述电流调节器设置有两种调节范围,分别为0
–
1a或0
–
3a。
9.优选的,所述电压调节器设置有两种调节范围,分别为0
–
5v或 0
–
15v。
10.优选的,所述二极管接口分为三个相同的圆孔型接口,vt1接口、 vt2接口、vt3。
11.优选的,电阻接口为四块不同阻值的电阻块组成,且分为四个圆孔型接口,r1接口、r2接口、r3接口、r4接口,且其对应的阻值分别为10ω、100ω、200ω、500ω。
12.优选的,所述弧形表盘的顶端弧面处分别标识有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温度区域。
1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4.1.本技术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元件科学的呈现在配电箱的内部并通过接口的方式固定在配电箱的表面上,其中涉及电流元件、电压元件、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开关以及相对于的状态显示灯等,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电路设计的速度,而且还提供了更多设计的思路。
15.2.本技术通过设置温度预警装置,且在弧形表盘上分别标识了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而且在指针进入高风险时电路会自动断电,这样就有效的规避了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操作而导致装置受损的可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输入接口模块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输入接口模块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输入接口模块示意图;
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输出接口模块和状态显示模块示意图;
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温度预警模块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第一输入接口区域(100)、电流调节器(110)、电流a口(120)、电流b口(130)、电流c口(140)、负极接口(150)、第二输入接口区域(200)、电压调节器(210)、电压a口(220)、电压b口(230)、电压c口(240)、第三输入接口区域(300)、开关接口a(310)、开关接口b(320)、电容接口c1(330)、电容接口2(340)、二极管接口(350)、vt1接口(351)、vt2接口(352)、 vt3接口(353)、电阻接口(360)、r1接口(361)、r2接口(362)、 r3接口(363)、r4接口(364)、输出接口区域(400)、合a接口 (410)、合b接口(420)、合c接口(430)、显示装置(500)、电流指示灯(510)、电压指示灯(520)、合a状态指示灯(540)、合 b状态指示灯(550)、合c状态指示灯(560)、主显示屏(570)、温度预警装置(600)、指针(610)、低风险(611)、中风险(612)、高风险(613)、固定轴(620)、弧形表盘(630)、控制装置(700)、控制按钮(710)、开启指示(720)、关闭指示(730)、配电箱(1)、固定螺钉(11)、握把(12)、内凹槽(13)、盖板(14)。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1
‑
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路设计装置。
26.参照图1
‑
7,一种电路设计装置包括配电箱1,所述配电箱1的上表面包括第一输入接口区域100、第二输入接口区域200、第三输入接口区域300、输出接口区域400、显示装置
500、温度预警装置600、控制装置700;所述第一输入接口区域100位于所述配电箱1上表面的左上角处,且左侧设置有电流调节器110,右侧从上到下分别开设电流a口120、电流b口130、电流c口140,且在电流接入口的右侧对应开设负极接口150;所述第二输入接口区域200位于所述配电箱1上表面的右上角处,且左侧设置有电压调节器210,右侧从上到下分别开设电压a口220、电压b口230、电压c口240,且在电压接入口的右侧对应开设负极接口150;所述第三输入接口区域 300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接口区域100的正下方,所述第三输入接口区域300从左侧分别设置开关接口a310、开关接口b320、电容接口c1330、电容接口c2340以及二极管接口350和电阻接口360;所述输出接口区域400位于所述第二输入接口区域200的正下方,所述输出接口区域400从左至右分别设置有合a接口410、合b接口420、合c接口430;所述显示装置500分为状态显示部分和主显示屏570,所述主显示屏570位于所述第三输入接口区域300的正下方用于提示电路中各部分的连接状态,所述状态显示部分包括电流指示灯510、电压指示灯520、合a状态指示灯540、合b状态指示灯550、合c状态指示灯560,所述电流指示灯510、所述电压指示灯520位于所述合a状态指示灯540、所述合b状态指示灯550、所述合c状态指示灯560的正上方;所述温度预警装置600上的指针610通过固定轴620将所述指针610的底部固定在弧形表盘630 上并用于指示电路温度的实际情况;所述控制装置700包括控制按钮710、开启指示720和关闭指示730,所述控制按钮710固定安装在所述配电箱1的右下角处,且所述开启指示720和所述关闭指示730分别位于所述控制按钮710的两侧且对称分布;所述配电箱1 的下表面通过若干个固定螺钉11将盖板14固定在配电箱1上,并且在盖板14上设置握把12,所述握把12内部设置向下的内凹槽13 用于打开盖板14,控制装置700为本装置的主要装置,控制按钮710 控制配电箱1开启或关闭,开启即默认电源打开,直接通过导线连接相应的电器元件即可完成电路的设计,同时搭配温度预警装置600 可以迅速的搭配出符合电学要求的电路设计。
27.具体为,所述电流调节器110与所述电压调节器210均为圆柱体按钮,且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而且在其表面上设置有指针。
28.具体为,所述电流调节器110设置有两种调节范围,分别为0
–ꢀ
1a或0
–
3a;所述电压调节器210设置有两种调节范围,分别为0
ꢀ–
5v或0
–
15v,电压和电流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峰值的范围,这样的选择可以为设计者提供不同的设计思路,同时使电路的设计具有多元化。
29.具体为,所述二极管接口350分为三个相同的圆孔型接口,vt1 接口351、vt2接口352、vt3353。
30.具体为,电阻接口360为四块不同阻值的电阻块组成,且分为四个圆孔型接口,r1接口361、r2接口362、r3接口363、r4接口 364,且其对应的阻值分别为10ω、100ω、200ω、500ω。
31.具体为,所述弧形表盘630的顶端弧面处分别标识有低风险611、中风险612、高风险613三个温度区域,通过观测指针610指向的位置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装置内部的温度状况,从而达到对配电箱1的保护作用。
3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路设计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本技术的电路设计装置通过控制装置700中的控制按钮710即可控制电源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操作者即可通过导线并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相关元件的连接,若出现连接错误则会产生元件之间的不匹配,则会造成装置内部的温度升高,通过温度预警装置600的弧形表盘630上指针610指示的位置即可判断,
并且当指针610进入高风险613区就会自动断电,从而达到保护电路和配电箱1的作用。
3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