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8



1.本技术涉及支撑钢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


背景技术:

2.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钢结构建筑采用大量钢板和各种型钢相互拼接组合型钢替代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的优点。并且由于钢板与型钢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大大减少工期。由于钢材的可重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
3.常见的钢结构建筑中,通过支撑钢梁进行支撑通常能使使楼面楼板更加稳固,支撑钢梁通常为牢固且抗弯抵抗变形能力良好的h型钢梁,h型钢梁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以及分别垂直设置在腹板上下两侧的上翼板与下翼板组成,上翼板与下翼板相互正对且相互平行,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腹板三者形成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当支撑钢梁所需长度较长时,长支撑钢梁通常由多段短支撑钢梁依次焊接而成。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支撑钢梁的实际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焊缝长度不足以及截面削弱过多等缺陷;当支撑钢梁的焊接处出现上述缺陷时,容易导致相邻支撑钢梁连接处连接强度不足,严重时易引发安全隐患,发明人认为相邻支撑钢梁的焊接处的容易出现连接强度不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相邻支撑钢梁焊接处的连接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包括若干支撑钢梁单元,所述支撑钢梁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水平设置在腹板顶端的上翼板以及水平设置在腹板底端的下翼板,若干所述支撑钢梁单元通过端部依次连接,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还包括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加强板,所述主加强板固定连接在两块相邻腹板之间,所述主加强板背离腹板的一侧设置有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均平行于上翼板,所述上加强板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块上翼板之间,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块下翼板之间,所述下加强板朝向上加强板的一侧还设置用于支撑上加强板的支撑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加固组件以及支撑组件的设置,使得主加强板,上加强板以及下加强板可以分别更好紧贴腹板、上翼板以及下翼板,进而有利于提高相邻两个支撑钢梁单元的焊接处的连接强度,使得相邻两个支撑钢梁单元连接处不易产生变形;同时,通过支撑组件的设置,使得上加强板以及下加强板不易产生弯曲变形,使得上加强板
以及下加强板可以更好抵紧相邻的上翼板与相邻的下翼板。
9.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竖直设置于下加强板朝向上加强板的一侧内螺纹套筒,所述内螺纹套筒顶端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远离内螺纹套筒的一端与上加强板朝向下加强板的一侧抵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支撑上加强板时,通过转动螺杆使得螺杆远离内螺纹套筒直至螺杆与上加强板抵接,使得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上翼板以及相邻的下翼板抵紧;同时,有利于提高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的抗弯能力,使得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不易从主加强板处断裂。
11.优选的,所述下加强板朝向上加强板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所述内螺纹套筒底端插接于插接槽内,所述螺杆远离内螺纹套筒的一端还设置有抵接块,所述上加强板朝向下加强板的一侧还开设有供抵接块插入的抵接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螺纹套筒与螺杆可以更好地分别与下加强板与上加强板抵紧,使得内螺纹套筒与螺杆在支撑过程中不易产生位移;同时,使得内螺纹套筒无需焊接固定在下加强板上,使得螺杆无需焊接固定在上加强板,使得支撑组件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13.优选的,所述插接槽的内壁还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内螺纹套筒外周壁设置有与卡接件卡接配合的卡接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螺纹套筒的卡接部与凹槽的卡接件卡接配合的设置,使得螺杆转动时,内螺纹套筒不会随着螺杆的转动而转动,使得转动螺杆使无需仍固定内螺纹套筒。
15.优选的,所述卡接件包括凸出设置在插接槽的槽壁上的长条凸块,所述凸块的长度方向与插接槽的深度方向相同,所述卡接部包括设置在内螺纹套筒外周壁的长条凹槽,所述长条凹槽与长条凸块插接配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内螺纹套筒插入插接槽时,将内螺纹套筒上的长条凹槽对准插接槽壁上的长条凸块并插入,使得内螺纹套筒无法转动,使得螺杆转动过程中的,内螺纹套筒不易随螺杆的转动而转动,使得转动螺杆无需固定内螺纹套筒,使得螺杆位置调节更加简单方便。
17.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可为矩形加强板,所述矩形加强板两个宽边侧壁分别与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相互靠近的一侧焊接固定,所述矩形加强板的长边侧壁与腹板的侧壁焊接固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可以同时被矩形加强板支撑,使得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不易产生弯曲变形;同时,使得上加强板可以更好地与相邻的上翼板抵紧,使得下加强板可以更好地与相邻的下翼板抵紧,使得相邻支撑钢梁单元的连接处更加稳固。
19.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支撑杆均倾斜设置,且两根所述支撑杆的倾斜方向呈八字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根倾斜设置的支撑杆,使得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之间可以更好地被支撑,使得上加强板与主加强板的连接处以及下加强板与主加强板的连
接处不易产生弯折;同时,当需要安装支撑组件时,只需要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使得支撑组件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21.优选的,所述螺杆外周壁还同轴固定连接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外周壁还设置有防滑纹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螺杆的位置时,操作人员通过环形凸起便可转动螺杆,进而调节螺杆的位置更加简单方便,使得螺杆可以更简单地与上加强板抵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加固组件以及支撑组件的设置,使得主加强板、上加强板以及下加强板可以分别与相邻支撑钢梁的腹板、上翼板以及下翼板抵紧,使得相邻支撑钢梁单元的焊接处更加稳固;
25.2.通过内螺纹套筒螺纹连接有螺杆的设置,通过转动螺杆使得内螺纹套筒与螺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下加强板与上加强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抵紧,使得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均不易产生变形;
26.3.通过长条凸块与长条凹槽滑插接配合的设置,使得内螺纹套筒插入插接槽后无法转动,使得螺杆转动时,内螺纹套筒不会随着螺杆的转动而转动,使得螺杆位置的调节更加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支撑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钢梁单元;11、腹板;12、上翼板;13、下翼板;2、加固组件;20、主加强板;21、上加强板;22、下加强板;3、内螺纹套筒;31、螺杆;32、环形凸起;33、抵接块;34、抵接槽;35、插接槽;36、长条凸块;37、长条凹槽;4、矩形加强板;5、支撑杆;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
35.实施例1
36.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参照图1及图2,包括两根支撑钢梁单元1,支撑钢梁单元1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11,腹板1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水平设置有上翼板12与下翼板13,两根支撑钢梁单元1通过端部焊接相连,且两根支撑钢梁单元1长度方向相同。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楼面支撑钢梁还包括两组加固组件2,两组加固组件2分别位于腹板11的两侧,加固组件2包括竖直设置的主加强板200,主加强板200通过螺栓固定在相邻的两块腹板11上。主加强板200背离腹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上加强板21与下加强板22,上加强板21与下加强板22均与上翼板12平行,上加强板21通过螺栓贴合固定在相邻的两块上翼板12,下
加强板22通过螺栓贴合固定在相邻的两块下翼板13。下加强板22朝向上加强板21的一侧均设置有两组支撑组件,用于支撑上加强板21。
37.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竖直设置在下加强板22朝向上加强板21上的一侧的内螺纹套筒3,内螺纹套筒3顶端螺纹连接有螺杆31,下加强板22板还开设有供内螺纹套筒3底端插接的插接槽35。便于内螺纹套筒3与下加强板22抵紧。
38.参照图2及图3,插接槽35内设置有卡接件,内螺纹套筒3外壁设置有与卡接件卡接配合的卡接部,在本实施例,卡接件包括设置在插接槽35的槽壁上的长条凸块36,长条凸块36的长度方向与插接槽35的深度方向相同,卡接部包括开设在内螺纹套筒3外壁上的长条凹槽37,长条凹槽37与长条凸块36插接配合,使得螺杆31转动时,内螺纹套筒3不会随着螺杆31的转松而转动,便于螺杆31位置调节。
39.参照图2及图3,螺杆31远离内螺纹套筒3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抵接块33,抵紧块33呈圆柱体状,上加强板21朝向下加强板22的一侧还开设有与抵接块33插接配合的抵紧槽34。便于螺杆31与上加强板21抵紧,使得上加强板21可以更好被支撑。
40.参照图2及图3,螺杆3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外周面还同轴固定连接有环形凸起32,环形凸起32外周面还设置有防滑纹路,便于操作人员握持螺杆31。
41.参照图2及图3,上加强板21与主加强板20的连接处,下加强板22与主加强板20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加强筋6,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加强板21与主加强板20连接处的强度和下加强板22与主加强板20的连接强度,使得上加强板21与下加强板22可以更稳固地固定在主加强板20上。
42.实施例2
4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4,支撑组件为矩形加强板4,矩形加强板4的长边侧壁与主加强板20背离腹板11的一侧焊接固定,矩形加强板4的两个宽边侧壁分别上加强板21与下加强板22相互靠近的一侧焊接固定。
44.实施例3
45.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5,支撑组件包括两根支撑杆5。两根支撑杆5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下加强板22朝向上加强板21的一侧,两根支撑杆5均倾斜向上设置,两根支撑杆5倾斜方向呈八字形,两个支撑杆5沿长度方向远离下加强板22的一端均与上加强板21朝向下加强板22的一侧固定连接。
46.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相邻的支撑钢梁单元1焊接完成后,将主加强板20通过螺栓固定在相邻的腹板11上,将上加强板21通过螺栓固定在相邻的上翼板12,将下加强板22通过螺栓固定在相邻的下翼板13,通过支撑组件的设置,有利于提升主加强板20、上加强板21以及下加强板22的连接强度,使得主加强板20、上加强板21以及下加强板22不易产生弯曲变形,使得主加强板20可以更好地紧贴相邻腹板11,上加强板21可以更好地紧贴相邻上翼板12,下加强板22可以更好地紧贴相邻下翼板13,进而有利于提高相邻支撑钢梁单元1的焊接处的强度,使得相邻支撑钢梁单元的连接更加紧固。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4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