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92



1.本技术涉及基坑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


背景技术:

2.在基坑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问题,处理地下水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降水井,地下水进入降水井中,以降低地下水位。
3.降水井需要进行封闭,一般会采用止水钢板来封闭井口,并且为了减少地下水从井口漫出的情况,通常会在降水井设置排水管,排水管安装有抽水泵,排水管穿设并连接于止水钢板并延伸至降水井外,从而将降水井中的积水排走。
4.一般排水管与止水钢板的连接方式为单纯的焊接,当降水井中的地下水接触到焊接部位时,可能会出现腐蚀焊接部位的情况,导致排水管与止水钢板连接不紧密,容易造成地下水从排水管与止水钢板的缝隙渗出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排水管与止水钢板连接部位的紧密度,减少渗水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包括设置于基土层的降水井和设置于所述降水井的井口的第一止水钢板,所述降水井设有排水管和安装于所述排水管的抽水泵,所述第一止水钢板开设有供所述排水管穿设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供所述排水管穿设的第一柔性套,所述第一柔性套的内壁开设有压紧槽,所述压紧槽与所述第一柔性套背离所述降水井井底的一面连通,所述压紧槽内插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与所述排水管的外壁焊接固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水管没有及时排水而导致地下水积累至降水井井口时,柔性套起到阻水作用,减少地下水接触到连接筒与排水管的焊接部位的情况,提高排水管与第一止水钢板连接部位的紧密度,另外柔性套的形变作用可以填补通孔孔壁与排水管外壁之间的缝隙,并且在连接筒的压紧作用下,排水管与第一止水钢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减少地下水从通孔与排水管之间渗出的情况。
9.可选的,所述连接筒包括插入所述压紧槽的筒体以及沿周向连接于所述筒体端面的连接盖,所述连接盖开设有供所述排水管穿设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与所述排水管外壁焊接固定,所述连接盖与所述第一柔性套以及所述第一止水钢板抵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盖起到更好的覆盖通孔缝隙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地下水的渗出。
11.可选的,所述筒体与所述排水管的外壁留有间距,所述筒体设有与所述排水管外壁抵接的第二柔性套。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柔性套填补筒体与排水管外壁之间的缝隙,进一步
减少地下水的渗出。
13.可选的,所述压紧槽的内径自面向所述降水井井底的一端到背离所述降水井井底的一端逐渐增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筒体进入压紧槽,并且筒体对第一柔性套产生更大的抵紧力,进一步填补筒体与排水管外壁之间的缝隙。
15.可选的,所述基土层的上方设有混凝土层,所述降水井穿设于所述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止水钢板穿设有多个连接于所述混凝土层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止水钢板抵接的锁紧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止水钢板固定,保持第一止水钢板对降水井井口的覆盖。
17.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层围绕所述第一止水钢板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第一止水钢板的一端设有第二止水钢板,所述排水管穿设于所述第二止水钢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座和第二止水钢板围成封闭空间,当地下水渗出第一止水钢板后,可以阻止地下水进一步外渗。
19.可选的,所述第一止水钢板与所述第二止水钢板之间填充有砂土。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止水钢板和砂土的作用下,对第一止水钢板起到进一步压紧作用,提高止水效果。
21.可选的,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第二止水钢板的连接处设有防水卷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卷材可以覆盖排水管与第二止水钢板的连接处,进一步减少地下水的渗出。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排水管没有及时排水而导致地下水积累至降水井井口时,柔性套起到阻水作用,减少地下水接触到连接筒与排水管的焊接部位的情况,提高排水管与止水钢板连接部位的紧密度,另外柔性套的形变作用可以填补通孔孔壁与排水管外壁之间的缝隙,并且在连接筒的压紧作用下,排水管与止水钢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减少地下水从通孔与排水管之间渗出的情况;
25.2.设置支撑座和第二止水钢板,进一步封闭降水井井口,并且在第一止水钢板与第二止水钢板之间填充砂土,压紧第一止水钢板,提高封井和止水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
27.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降水井;11、基土层;12、混凝土层;13、排水管;14、抽水泵;2、第一止水钢板;21、固定杆;22、锁紧块;23、第一柔性套;24、压紧槽;3、筒体;31、连接盖;32、连接孔;33、第二柔性套;4、支撑座;41、砂土;42、第二止水钢板;43、防水卷材。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止水钢
板封井排水构造包括降水井1和第一止水钢板2,降水井1竖直穿设于基土层11和混凝土层12,混凝土层12位于基土层11的上方,降水井1井口与混凝土层12背离基土层11的一面平齐,第一止水钢板2覆盖于降水井1井口。
31.降水井1内沿高度方向设有排水管13,排水管13安装有抽水泵14,排水管13伸出降水井1外,当降水井1内积聚的地下水过多时,排水管13可以将地下水排出,降低降水井1内的水位。
32.第一止水钢板2的面积大于降水井1井口的面积,第一止水钢板2的边缘抵接于混凝土层12背离基土层11的一面,第一止水钢板2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排水管13穿设于通孔从而伸出降水井1外;第一止水钢板2穿设有多个固定杆21,固定杆21沿降水井1井口周向分布,固定杆21是在混凝土层12浇筑成型前预设的,使得固定杆21竖直固定于混凝土层12;固定杆21设有外螺纹,固定杆21螺纹连接有锁紧块22,旋紧锁紧块22,将第一止水钢板2抵紧于混凝土层12,从而使第一止水钢板2稳定的保持覆盖降水井1井口的状态,当排水管13没有及时排走地下水时,第一止水钢板2起到阻止降水井1内的地下水外漏的作用。
33.如图2所示,通孔内壁设置有第一柔性套23,第一柔性套23具体为橡胶套,第一柔性套23通过粘接固定于通孔内壁,第一柔性套23靠近降水井1井底的部分与排水管13的外壁抵接,从而使第一柔性套23填补通孔内壁与排水管13外壁之间,有效减少地下水经通孔内壁与排水管13外壁之间外渗的情况;第一柔性套23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压紧槽24,压紧槽24与第一柔性套23背离降水井1井底的顶面连通。
34.第一柔性套23连接有连接筒,连接筒包括筒体3和连接盖31,筒体3呈中空结构,连接盖31与筒体3一体成型且垂直设置于筒体3的一端,连接盖31的中部开设有连接孔32,连接孔32的孔径小于筒体3的内径;在连接排水管13与第一止水钢板2时,连接盖31通过连接孔32套设于排水管13外壁,连接孔32的侧壁与排水管13外壁抵接,且将筒体3插入压紧槽24,使筒体3与压紧槽24的侧壁抵接;具体的,自面向降水井1井底的一端到背离降水井1井底的一端,压紧槽24的内径逐渐增大,使得压槽供筒体3插入的空间更大,便于筒体3的插入,并且筒体3插入的越深,压紧槽24的内径越小,筒体3对第一柔性套23产生抵紧的力越大,使第一柔性套23产生形变,进而促使第一柔性套23与通孔内壁连接的紧密程度更大,进一步减少地下水的外渗。
35.连接盖31的设置使得筒体3与排水管13的外壁留有间距,筒体3内壁固定有与第二柔性套33,第二柔性套33具体为橡胶套,第二柔性套33与排水管13的外壁抵接,从而使第二柔性套33填补筒体3内壁与排水管13外壁之间的空间,进一步阻挡地下水;在第二柔性套33与第一柔性套23抵接后,完成连接筒的安装,然后将排水管13的外壁与连接孔32的孔壁焊接固定,实现排水管13与第一止水钢板2的连接固定,并且通过第一柔性套23和第二柔性套33来阻挡地下水与焊接部位接触,从而减少焊接部位被地下水腐蚀的情况,提高排水管13与第一止水钢板2连接部位的紧密度。
36.如图1所示,混凝土层12背离基土层11的一面固定有支撑座4,支撑座4是在混凝土层12浇筑成型前预设的,使得支撑座4部分插入混凝土层12内,提高支撑座4的稳固性;支撑座4围绕第一止水钢板2设置,支撑座4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砂土41,砂土41对第一止水钢板2起到压紧作用,且支撑座4和砂土41可以在地下水渗出第一止水钢板2后对地下水进行阻挡,阻碍地下水进一步外漏。
37.在填充完砂土41后,支撑座4远离第一止水钢板2的一端焊接固定有第二止水钢板42,排水管13垂直穿设于第二止水钢板42,使得第二止水钢板42与支撑座4形成封闭空间,且砂土41填充于第一止水钢板2和第二止水钢板42之间,第二止水钢板42作用到砂土41的力可以进一步作用到第一止水钢板2上,增强压紧作用,提高止水效果;排水管13与第二止水钢板42通过焊接固定,第二止水钢板42背离第一止水钢板2的一面固定有防水卷材43,防水卷材43围设于排水管13,使得防水卷材43覆盖排水管13与第二止水钢板42的连接处,减少地下水经第二止水钢板42外渗的情况。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双层止水钢板封井排水构造的实施原理为:
39.将第一柔性套23粘接于通孔的内壁,再将第一止水钢板2通过固定杆21和锁紧块22固定于混凝土层12并覆盖降水井1井口,将连接筒安装于压紧槽24,然后排水管13外壁与连接孔32孔壁焊接固定;往支撑座4内填充砂土41,将第二止水钢板42与支撑座4固定,完成封井。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3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