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模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
背景技术:
2.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锻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
3.在模具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待加工和已装配好的模具移动,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在模具上螺纹连接若干个吊环,然后通过吊车和吊环配合对模具实现转移。为了节省成本,吊环通常设置呈通用型,以此一套吊环便能适用于多个模具的吊运。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吊环从一个模具上拆卸并安装至另一个模具上时,是通过螺纹配合来实现时,然而螺纹配合使得操作人员在拆装吊环时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不够简便,导致模具吊运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吊环拆装的简便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包括吊环、内部中空的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的一端开口且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封盖,所述安装筒可拆卸连接在模具上,所述安装筒内放置有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与安装筒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固定套管的内径沿着安装筒封闭端至开口端逐渐变大,所述安装筒封闭的一端开有供吊环插入的插孔,所述插孔与固定套管相通,所述固定套管内放置有若干个滚珠,所述固定套管内设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的一端顶撑封盖,另一端顶撑若干个滚珠,所述安装筒内还设有用于推动滚珠沿着吊环插入方向移动的弹脱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吊环时,操作人员将吊环的端部穿过插孔插入固定套管内,吊环的端部插入若干个滚珠之间,滚珠在第一压簧的作用下顶撑吊环的外侧壁,若干个滚珠配合实现对了吊环的夹持,此时吊环无法被拉出安装筒。拆卸时,通过弹脱组件推动滚珠移动,此时滚珠与固定套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滚珠对吊环施加的夹持力消失,操作人员能够拉出吊环。本技术通过滚珠、第一压簧、和固定套管配合对吊环实现了锁紧和松懈,吊环的拆装过程简便,耗费的时间较少,提高了模具的吊运效率。
9.可选的,所述固定套管的内壁沿着安装筒开口端至封闭端的方向开有若干个条限位槽,一条限位槽对应一个滚珠,所述滚珠与限位槽滑动配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夹持和松懈吊环时的运动均沿限位槽的方向进行,以此对滚珠起到了限位和导向的作用,减小了滚珠在固定套管内周向移动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弹脱组件包括位于安装筒封闭一端的推环,所述推环朝向安装筒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个推杆,一个滚珠对应一个推杆,所述推杆滑动穿过安装筒和固定套管并
延伸至限位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卸吊环时,推动推环,推环带动推杆插入限位槽内并推动滚珠移动,从而实现了滚珠对吊环的松懈。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压簧和若干个滚珠之间顶撑有顶撑片,所述顶撑片朝向封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管套,所述封板朝向滚珠的一侧连接有第二管套,所述第一管套与第二管套同轴且第一管套滑动穿设在第二管套内,所述第一压簧套设在第二管套的外侧壁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管套和第二管套的插接配合,对顶撑片的运动起导向的作用,减小了顶撑片的位置发生倾斜,导致顶撑片对滚珠的顶撑效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顶撑片上开设有供吊环穿过的让位孔,所述让位孔与第一管套相通,所述第一管套与吊环同轴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位孔的设置有利于增加吊环插入固定套管内的长度,有利于提高滚珠对吊环的夹持效果。
17.可选的,所述固定套管与安装筒内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位于固定套管和安装筒内腔底壁之间的推杆上固定套设有限位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的设置对推杆起限位作用,减小了推杆从安装筒上脱离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吊环插入固定套管内的一端呈圆锥形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锥形设置的操作人员能够更加顺畅的将吊环插入安装筒内,同时吊环能够更加方便的撑开三个滚珠。
21.可选的,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复位压簧,所述复位压簧顶撑在固定套管和限位环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压簧作用在限位环上的推力能够在取下吊环后,实现推杆的自动复位。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滚珠、第一压簧、和固定套管配合对吊环实现了锁紧和松懈,吊环的拆装过程简便,耗费的时间较少,提高了模具的吊运效率;
25.2.拆卸吊环时,推动推环,推环带动推杆插入限位槽内并推动滚珠移动,从而实现了滚珠对吊环的松懈,吊环拆卸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少。
附图说明
26.图1是用于体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用于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套管的剖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吊环;2、安装筒;3、封盖;4、固定套管;21、插孔;5、滚珠;6、第一压簧;41、限位槽;71、推环;72、推杆;8、顶撑片;9、第一管套;10、第二管套;81、让位孔;11、限位环;12、复位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参照图1和图2,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包括吊环1、安装筒2、封盖3、固定套管4、滚珠5、第一压簧6、弹脱组件。
31.参照图2,安装筒2栓接在模具上,安装筒2内部中空,安装筒2的一端开口,封盖3栓接于安装筒2的开口端。安装筒2封闭的一端开设有供吊环1插入的插孔21。
32.参照图2,固定套管4放置在安装筒2内,固定套管4与安装筒2同轴设置,固定套管4的外壁与安装筒2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固定套管4与安装筒2内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固定套管4与插孔21同轴设置且相通。
33.参照图2,固定套管4的内径沿着安装筒2封闭段至开口端的方向逐渐变大,滚珠5位于固定套管4内且设置有三个,三个滚珠5绕固定套管4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第一压簧6设置的安装筒2内,第一压簧6的一端顶撑封盖3,另一端用于抵触三个滚珠5。
34.参照图2,由于安装筒2栓接于模具,因此只需实现吊环1与安装筒2之间的连接,便能通过吊环1实现对模具的吊运。
35.参照图2,操作人员将吊环1的端部穿过插孔21插入固定套管4内,由于固定套管4的内径沿着安装筒2封闭段至开口端的方向逐渐变大,因此吊环1的端部能够插入三个滚珠5之间,三个滚珠5沿着靠近封盖3的方向移动。
36.参照图2,当吊环1的端部插入固定套管4内后,第一压簧6推动三个滚珠5顶撑吊环1的外侧壁,以此三个滚珠5配合对吊环1的外侧壁实现了自动夹持,吊环1无法被拉出固定套管4,从而实现了吊环1与安装管套之间的连接。
37.参照图2,吊环1插入固定套管4内的一端呈圆锥形设置,圆锥形设置使得吊环1插入固定套管4内时更加的顺畅,同时更方便插入三个滚珠5之间。
38.参照图2,固定套管4的内壁沿着安装筒2开口端至封闭端的方向开有三条限位槽41,一条限位槽41对应一个滚珠5,滚珠5与限位槽41滑动配合。限位槽41的设置对滚珠5起导向限位作用,减小了三个滚珠5在固定筒内周向移动的可能性。
39.参照图2,第一压簧6和三个滚珠5之间顶撑有顶撑片8,顶撑片8朝向封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管套9,封板朝向滚珠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管套10,第一管套9和第二管套10同轴设置,第一管套9滑动穿设在第二管套10内,第一压簧6套设在第二管套10的外侧壁上。
40.参照图2,第一管套9和第二管套10的插接配合对顶撑片8的运动起导向作用,减小了顶撑片8位置发生偏移从而对影响对滚珠5顶撑效果的可能性。
41.参照图2,顶撑片8上开有供吊环1穿过的让位孔81,让位孔81与第一管套9相通,第一管套9与吊环1同轴设置,让位孔81的设置使得吊环1的端部能够插入第一管套9内,以此有利于提高滚珠5对吊环1的夹紧效果。
42.参照图2,弹脱组件设置在安装筒2上,弹脱组件用于推动滚珠5沿着吊环1插入的方向移动。弹脱组件包括推环71和三个推杆72。
43.参照图2,推环71位于安装筒2封闭的一端,推环71与安装筒2同轴设置。推杆72平行于安装筒2的轴线,推杆72的一端连接于推环71朝向安装筒2的一侧,另一端滑动穿过安装筒2和固定套管4并延伸至限位槽41内,一个限位槽41对应一个推杆72。
44.参照图2,当操作人员将吊环1从安装筒2上取下时,沿着靠近安装筒2的方向推动推环71,推环71将推杆72带入限位槽41内并抵触滚珠5,然后推动滚珠5向远离推环71的方向运动。
45.参照图2,滚珠5与限位槽41的侧壁之间产生间距,此时向外拉动吊环1,滚珠5与吊环1之间产生间隙,吊环1能够被拉出并用在其它的模具上,吊环1拆卸的过程比较方便且耗费的时间少。
46.参照图2,位于固定套管4和安装筒2内腔底壁之间的推杆72上固定套设有限位环11,限位环11的设置对推杆72起限位作用,不仅减小了推杆72从安装筒2上脱离的可能性,同时减小了推杆72插入安装筒2过深的可能性。
47.参照图2,推杆72上套设有复位压簧12,复位压簧12顶撑在固定套管4和限位环11之间,复位压簧12作用在限位环11上的推力能够在取下吊环1后,实现推杆72的自动复位。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吊运模具的快拆式吊具的实施原理为:安装吊环1时,操作人员将吊环1的端部穿过插孔21插入固定套管4内,吊环1的端部插入三个滚珠5之间,滚珠5在第一压簧6的作用下顶撑吊环1的外侧壁,三个滚珠5配合实现对了吊环1的夹持,此时吊环1无法被拉出安装筒2。拆卸时,推动推环71,推环71带动推杆72插入限位槽41内并推动滚珠5移动,滚珠5与限位槽41的侧壁之间产生间隙,滚珠5对吊环1的夹持力消失,实现了滚珠5对吊环1的松懈,此时操作人员能够拉出吊环1。通过采用的方式实现对吊环1的锁紧和松懈,吊环1拆装的过程比较简便,耗费的时间较少。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