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2-05-10  59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的不断发展,盾构隧道工程也越来越多,而在盾构法隧道施工中,在盾构机到达出洞时,若接收盾构机的车站或工作井处于溶洞发育的灰岩地层、埋深较深的富水砂层,以及上述两种地层交界的复合地层,盾构机破除车站或工作井围护结构时,盾构机与围护结构之间的环缝可能出现涌水涌砂的情况,导致地面沉降,情况严重会导致地面塌陷、周边管线损坏、成型隧道变形,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避免出洞过程中出现涌水或涌砂情况的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
4.一种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所述回填结构包括隔墙、两个模板及支架,所述隔墙用于立于接收井内,并与所述接收井的洞门所在的侧墙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模板分别用于立于所述接收井内,并分别位于所述洞门的两侧,两个所述模板、所述隔墙及所述洞门所在侧墙共同围成填充空间,所述填充空间内用于回填填充物质以形成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封堵所述洞门;所述支架用于设置于所述接收井内,并位于一所述模板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的一侧。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的尺寸大于所述盾构机的尺寸。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墙与所述洞门所在的侧墙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的盾体长度,且小于所述洞门所在的侧墙和与所述洞门相对的侧墙之间的间距。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墙与所述洞门所在的侧墙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的盾体长度1m~2m;和/或
8.两个所述模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直径30cm;和/或
9.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面与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内的所述盾构机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1m~1.5m。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墙用于可拆卸地立于所述接收井内;和/或
11.两个所述模板均用于可拆卸地立于所述接收井内;和/或
12.所述支架用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接收井内。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层支撑层,在相邻两层所述支撑层中,位于上层的所述支撑层通过在位于下层的所述支撑层上浇注形成。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个所述支撑层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m。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盾构机下方的所述支撑层的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1.5mpa,其他层所述支撑层的抗压强度大于1mpa。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为泡沫混凝土结构,所述泡沫混凝土结构包括水泥浆和发泡剂。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模板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所述接收井侧墙之间间隔设置,每一所述模板和与该模板对应内的所述接收井的侧墙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支架。
18.上述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在接收井内设置隔墙及模板,并使得隔墙、模板与洞门所在的侧墙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在该填充空间内回填填充材料以形成支撑结构,利用支撑结构封堵洞门。同时利用支架支撑模板,保证模板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形成的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然后使得盾构机破除洞门,由于此时洞门利用支撑结构进行封堵,能够有效避免在破除洞门的过程中,水和砂等通过盾构机与接收井洞门之间的环缝涌入接收井内。支撑结构能封堵洞门的环缝,防止涌水涌砂的情况发生。而当盾构机掘进至支撑结构内,利用支撑结构同时还能够对盾构机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设置其他类型的支撑结构导致成本的增加。上述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能够有效应用于接收井周边地质条件不佳、建筑物密集地区或交通要道的位置,能够保证盾构机安全出洞,且避免外部征借地,保证出洞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节省工期。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22.图1为一实施例中回填结构及接收井的主视图;
23.图2为图1所示的回填结构及接收井的侧视图;
24.图3为图1所示的回填结构及接收井的俯视图;
25.图4为盾构机在图1所示的回填结构内掘进至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盾构机在图1所示的回填结构内继续掘进至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传统方式中盾构机出洞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100、隔墙,110、填充空间,200、支撑结构,300、模板,400、支架,20、接收井,201、侧墙,202、围护结构,203、洞门,30、盾构机,301、盾头,302、盾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1.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10,通过该回填结构10,便于实现盾构机的出洞,且保证出洞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出洞过程中出现涌水涌砂的情况。
32.一实施例中,接收井20由多个侧墙201围成,且洞门203能够形成于接收井20的一侧墙201上。具体地,所述侧墙201的外侧设置有围护结构202,围护结构202设置于侧墙201的外侧,进而保证侧墙201的结构稳定性,保证接收井20结构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围护结构202还可以省略。
33.一实施例中,所述回填结构10包括隔墙100,所述隔墙100用于立于接收井20内,并与接收井20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间隔设置,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之间形成填充空间110,所述填充空间110用于回填填充材料以形成支撑结构200,所述支撑结构200用于封堵所述洞门203,且盾构机30(如图 4所示)能够在所述支撑结构200内掘进。
34.在盾构机30破除洞门203时,由于此时洞门203利用支撑结构200进行封堵,能够有效避免在破除洞门203的过程中,水和砂等通过盾构机30与接收井 20洞门203之间的环缝涌入接收井20内,支撑结构200能封堵洞门203的环缝,防止涌水涌砂的情况发生。而当盾构机30掘进至支撑结构200内,利用支撑结构200同时还能够对盾构机30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设置其他类型的支撑结构导致成本的增加。上述应用于盾构出洞施工方法的回填结构10,能够有效应用于接收井20周边地质条件不佳、建筑物密集地区或交通要道的位置,利用上述回填结构10能够保证盾构机30安全出洞,且避免外部征借,保证出洞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节省工期。
35.一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空间110的尺寸大于所述盾构机30的尺寸。具体地,支撑结构200的尺寸大于盾构机30的尺寸。由于填充空间110的尺寸大于盾构机30的尺寸,能够保证通过回填填充材料形成的支撑结构200的尺寸大于盾构机30的尺寸,进而当盾构机30掘进至支撑结构200内时,保证盾构机30能够完全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200内,进而保证掘进过程中的稳定性。
36.进一步地,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30的盾体长度。具体地,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 201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30的盾体长度1m~2m。以保证当盾构机30完全退出洞门203后,能够完全设置于支撑结构200内,保证支撑结构200对盾构机30更加稳定地支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 所在的侧墙201之间的间隔还可以大于所述盾构机30的盾体长度的2m以上。
37.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井20形成洞门203的侧墙201和与其相对的侧墙201 之间的间距,大于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侧墙201之间的间距。进而使得支撑结构200背向于洞门203的一侧和与洞门203相对的侧墙201之间具有间隔。当盾构机30继续在之支撑结构200内掘进,使得盾构机30的盾头破除支撑结构200,进入到支撑结构200和与之相对的侧墙201之间的空间内,便于对盾构机30的盾头301进行检修维护,而无需在盾构机30检修前对支撑结构 200进行清理,减少盾构机30过井停滞时间,缩短盾构工期。或者还可以利用该空间便
于实现对盾构机30的吊装。
38.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00的顶面与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的所述盾构机30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1m~1.5m。能够保证盾构机30完全掘进至支撑结构200内,且保证盾构机30在掘进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200的顶面与盾构机30之间的最小距离还可以大于1.5m,只要能够保证盾构机30在支撑结构200内掘进的稳定性即可。
39.一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材料为泡沫混凝土,形成的所述支撑结构200为泡沫混凝土结构,所述泡沫混凝土包括水泥浆和发泡剂。由于泡沫混凝土内含有大量封闭气孔,进而使得泡沫混凝土不仅能够支撑盾构机30,封堵洞门203,同时还便于清理,便于当盾构机30破除洞门203后,清理泡沫混凝土。且通过调节水泥浆和发泡剂的比例,能够调节由泡沫混凝土形成的支撑结构200的抗压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填充材料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支撑盾构机30,封堵洞门203,同时还便于清理的材料。
40.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00包括多层支撑层,在相邻两层所述支撑层中,位于上层的所述支撑层通过在位于下层的所述支撑层上浇注形成。由于所述支撑结构200为泡沫混凝土结构,泡沫混凝土包括水泥浆和发泡剂,水泥浆和发泡剂混合后的流动性与水泥浆相近,静置后容易出现密度分布不均的现象。进而通过分层浇筑的方式形成多层支撑层,保证每层支撑层的密封,进而能够保证整个支撑结构200的密度,提高支撑结构200的结构稳定性。
41.具体地,单个所述支撑层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m。以保证单层支撑层在静止过程中的密度的均匀性,保证支撑结构20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相邻两层支撑层之间的浇注间隔时间不少于12小时。进一步保证上一次浇注的支撑层的静止后的密度的均匀性。
42.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盾构机30下方的所述支撑层的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 1.5mpa。当盾构机30掘进至支撑结构200内,位于盾构机30下方的支撑层用于支撑盾构机30,进而将位于所述盾构机30下方的所述支撑层的抗压强度设置于大于或等于1.5mpa,以保证位于下方的支撑层与盾构机30支撑的稳定性。
43.可选地,其他层所述支撑层的抗压强度大于1mpa。一方面保证支撑结构200 封堵洞门203的稳定,另一方面保证盾构机30在支撑结构200内掘进的稳定性。
44.一实施例中,所述隔墙100用于可拆卸地立于所述接收井20内。当回填完填充材料,形成支撑结构200后,便于拆卸隔墙100,以使盾构机30能够在支撑结构200内掘进,并便于盾构机30的盾头301破除支撑结构200背向于洞门 203的一侧。
45.一实施例中,回填结构10还包括两个模板300,两个所述模板300分别用于立于所述接收井20内,并分别位于所述洞门203的两侧,两个所述模板300、所述隔墙100及所述洞门203所在侧墙201共同围成填充空间110,所述填充空间110内用于回填填充物质以形成支撑结构200,所述支撑结构200用于封堵所述洞门203。通过设置模板300,便于控制形成的支撑结构200的宽度。
46.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模板300均用于可拆卸地立于所述接收井20内。当需要清理支撑结构200时,可以拆卸模板300,进一步便于实现对支撑结构200 的清理。在其他实施例中,模板300还可以固定设置于接收井20内。
47.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模板300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30直径30cm,以保证盾
构机30能够稳定地掘进至两个模板300之间的支撑结构200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模板300之间的间距还可以大于所述盾构机30直径其他数值,只要能够保证盾构机30位于两个模板300之间即可。
48.一实施例中,回填结构10还包括支架400,所述支架400用于设置于所述接收井20内,并位于一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一侧。通过设置支架400,能够有效支撑模板300,降低模板300变形的程度,同时还能够在盾构机30在支撑结构200内掘进时,保证模板300不变形,进而保证盾构机30 在支撑结构200中掘进的稳定性。
49.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00用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接收井20内。当需要清理支撑结构200时,可以拆卸支架400,进而便于拆卸模板300,方便实现对支撑结构200的清理。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400还可以固定设置于接收井20 内。
50.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00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一侧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支架400。通过在两个模板300上均设置支架400,能够进一步提高两个模板300的抗变形能力。
51.具体地,每一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所述接收井20的侧墙201之间间隔设置,每一所述模板300和与该模板300 对应内的所述接收井20的侧墙20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支架400。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00为脚手架,一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表面与相对的所述接收井20的侧墙201之间间隔设置,所述脚手架搭设于所述模板300和与该所述模板300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墙201之间,且所述脚手架相背对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模板300与该侧墙201上。通过脚手架抵接模板300与接收井20的侧墙201之间,进一步降低模板300变形的可能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400还可以为其他起到支撑模板300的结构。
53.参阅图4及图5,一实施例中,盾构出洞施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出洞过程中出现涌水或涌砂情况,且在盾构机30出洞的过程中,有效支撑盾构机30,保证盾构机30出洞过程中的稳定性。
54.参阅图6,传统的盾构机30出洞,若接收的盾构机30位置的周边地质条件不佳,一般会在盾构机30接收端进行端头加固施工。然而,若接收的盾构机30 位置位于建筑物密集地区或交通要道,较难征借地供端头加固施工,进而导致施工成本高,工期长,
55.参阅图2及图4,一实施例中,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步骤s100:在接收井20内设置隔墙100,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接收井20 形成洞门203的侧墙201间隔设置,以使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110;
57.步骤s200:回填填充材料在所述填充空间110内以形成支撑结构200,其中,所述支撑结构200封堵所述洞门203;
58.步骤s300:盾构机30破除所述洞门203并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
59.上述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在接收井20内设置隔墙100并形成填充空间110,在该填充空间110内回填填充材料以形成支撑结构200,利用支撑结构200封堵洞门203。然后使得盾构机30破除洞门203,由于此时洞门203利用支撑结构 200进行封堵,能够有效避免在破除洞门203的过程中,水和砂等通过盾构机 30与接收井20洞门203之间的环缝涌入接收井20内。支撑结构200能封堵洞门203的环缝,防止涌水涌砂的情况发生。而当盾构机30掘进至
支撑结构200 内,利用支撑结构200同时还能够对盾构机30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设置其他类型的支撑结构200导致成本的增加。上述盾构出洞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接收井20周边地质条件不佳、建筑物密集地区或交通要道的位置,利用上述盾构出洞施工方法能够保证盾构机30安全出洞,且避免外部征借,保证出洞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节省工期。
60.一实施例中,步骤s100:所述在接收井20内设置隔墙100,所述隔墙100 与所述接收井20形成洞门203的侧墙201间隔设置,以使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110,包括:
61.在所述接收井20内设置所述隔墙100,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间隔设置且所述隔墙100和与所述洞门203相对的侧墙201间隔设置,以使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110;其中,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盾构机30的盾体的长度。
62.参阅图5,由于隔墙100和与所述洞门203相对的侧墙201间隔设置,当盾构机30继续在之支撑结构200内掘进,使得盾构机30的盾头301破除支撑结构200,进入到隔墙100和与所述洞门203相对的侧墙201之间的空间内,便于对盾头301进行检修维护,而无需在盾构机30检修前对支撑结构200进行清理,减少盾构机30过井停滞时间,缩短盾构工期。或者还可以利用该空间便于实现对盾构机30的吊装。
63.参阅图2及图4,一实施例中,步骤s100:所述在接收井20内设置隔墙100,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接收井20形成洞门203的侧墙201间隔设置,以使所述隔墙100与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形成填充空间110之后,包括:
64.在所述接收井20内设置两个模板300,两个所述模板300间隔相对设置于所述洞门203的两侧,所述隔墙100、两个所述模板300及所述洞门203所在的侧墙201之间围成所述填充空间110,其中一个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表面与相对的所述接收井20的侧墙201之间间隔设置。
65.通过设置两个模板300,便于控制形成的支撑结构200的宽度。
66.一实施例中,步骤s200:回填填充材料在所述填充空间110内以形成支撑结构200之前,还包括:
67.封堵所述隔墙100和所述模板300上的所有孔洞。
68.由于需要在形成的填充空间110内回填填充材料,而填充材料一般具有流动性,为了保证填充材料能够由回填至填充空间110,避免填充材料流出填充空间110外,通过封堵所述隔墙100和所述模板300上的所有孔洞,能够提高回填填充材料的稳定性。
69.一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接收井20内设置两个模板300之后,还包括:
70.在所述接收井20内设置支架400,所述支架400设置于一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一侧。
71.通过设置支架400,能够有效支撑模板300,降低模板300变形的程度,同时还能够在盾构机30在支撑结构200内掘进时,保证模板300不变形,进而保证盾构机30在支撑结构200中掘进的稳定性。
72.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00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模板300背向于另一所述模板300的一侧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支架400。通过在两个模板300上均设置支架400,能够进一步提
高两个模板300的抗变形能力。
73.一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接收井20内设置支架400,包括:
74.在所述接收井20内搭建脚手架以形成所述支架400,所述脚手架相背对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模板300及与该模板300相对于的接收井20的侧墙201上。
75.通过脚手架抵接模板300与接收井20的侧墙201之间,降低模板300变形的可能性。
76.一实施例中,步骤s200:所述回填填充材料在所述填充空间110内以形成支撑结构200,包括:
77.以分层浇注的方式回填所述填充材料在所述填充空间110内,且相邻两层所述填充材料的浇注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12小时。
78.在本实施例中,填充材料为泡沫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在静置后容易出现密度分布不均的现象,进而需要分层浇注。同时,保证两层相邻两层所述填充材料的浇注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12小时,能够进一步保证上一次浇注形成填充材料静置后的密度的均匀分布。
79.具体地,每层所述填充材料的回填高度小于1m。以保证单层支撑层在静止过程中的密度的均匀性,保证支撑结构200的稳定性。
80.一实施例中,步骤s200:所述回填填充材料在所述填充空间110内以形成支撑结构200之前,包括:
81.配置水泥浆和发泡剂以形成填充材料,以使位于所述盾构机30下方的填充材料形成的支撑结构200的抗压强度大于其他位置的填充材料形成的支撑结构 200的抗压强度。
82.具体地,位于所述盾构机30下方的所述支撑结构200的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1.5mpa。当盾构机30掘进至支撑结构200呢,位于盾构机30下方的支撑结构200用于支撑盾构机30,进而将位于所述盾构机30下方的支撑结构200的抗压强度设置于大于或等于1.5mpa,以保证位于下方的支撑结构200与盾构机30 支撑的稳定性。
83.可选地,其他位置的填充材料形成的支撑结构200的抗压强度大于1mpa。一方面保证支撑结构200封堵洞门203的稳定,另一方面保证盾构机30在支撑结构200内掘进的稳定性。
84.一实施例中,步骤s300:所述盾构机30破除所述洞门203并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包括:
85.所述盾构机30破除所述洞门203并以空仓状态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具体地,所述盾构机30破除所述洞门203并以空仓低速状态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
86.在支撑结构200中掘进时,应尽可能降低盾构机30仓内土压。通过控制盾构机30以空仓状态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能够防止支撑结构200由于受到的压力过大而裂开,进一步保证掘进的稳定性。
87.一实施例中,步骤s300:所述盾构机30破除所述洞门203并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之后,还包括:
88.所述盾构机30继续在所述支撑结构200内掘进,以使所述盾构机30的盾尾302进入所述支撑结构200内;
89.在所述洞门203的内壁上设置管片,并在所述管片与所述洞门203内壁之间的缝隙注浆。
90.当盾构机30的盾尾进入到支撑结构200内后,即盾构机30完全退出洞门 203,此时
在洞门203内壁设置管片,并在缝隙处注浆,有效封堵洞门203处的环封,进一步避免涌砂涌水现象。
91.一实施例中,步骤s300:所述盾构机30破除所述洞门203并掘进至所述支撑结构200内之后,还包括:
92.拆除所述模板300及所述支架400,并清除位于所述盾构机30非底部的所述填充材料。
93.具体地,所述清除位于所述盾构机30非底部的所述填充材料之前,还包括:
94.盾构机30的盾头301破除所述支撑结构200背向于所述洞门203的一侧。
95.具体地,所述清除位于所述盾构机30非底部的所述填充材料之后,还包括:
96.检修所述盾构机30;和/或者吊装所述盾构机30;和/或者过井所述盾构机 30。
97.通过拆除模板300及支架400便于实现对支撑结构200的清理。而通过清理盾构机30非底部的填充材料,能够保证利用盾构机30底部的填充材料的形成的支撑结构200支撑盾构机30,保证盾构机30在接收井20内的稳定设置,便于实现对盾构机30的检修、吊装或过井等操作。
98.一实施例中,当完成对盾构机30的操作后,可以进一步清除位于盾构机30 下方的填充材料。
99.上述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及应用于该方法的回填结构10,采用回填泡沫混凝土辅助盾构机30出洞,可避免或减小盾构机30出洞需要对端头加固施工发热范围,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解决征借地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泡沫混凝土自身具有一定抗压和抗剪强度,能封堵洞门203以防止涌水的情况出现涌砂。而在回填的过程中洪,利用泡沫混凝土凝固前的流动性,可指定填充空间 110,不受接收井20尺寸限制。相比起采用满井回填泥浆、砂石等方法辅助盾构出洞,回填泡沫混凝土能大幅减少回填量,且易于清理。
100.在回填泡沫混凝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回填位置,调整回填泡沫混凝土的强度,使得盾构机30下方的泡沫混凝土具有足够抗压强度以支承盾构机30自身重量,不需设置其他接收托架。
101.同时,在回填过程中,采用在接收井20内部分回填的方法,便于通过接收井20内未回填的区域提供盾构机30检修作业面和吊装面,实现盾构机30到达后马上进行井内检修工作,无需在盾构机30检修前进行填充材料的清理,减少盾构机30过井停滞时间,缩短盾构工期。
10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0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0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0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0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0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0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2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