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面料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对面料进行加工时经常需要对面料进行上胶,常见的面料上胶包括聚丙烯酸酯类胶、聚氨酯类胶。上胶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等特性。
3.参照公告号为cn20927178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纺织面料上胶涂布机上胶装置,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刮刀,所述底板上设有胶黏剂,所述上胶装置的底板和刮刀上设有加热保温系统,所述加热保温系统包括导热油加热桶、输送泵浦、输出管路和回流管路,导热油加热桶连接管路至输送泵浦,输送泵浦由输出管路连接至上胶装置,对上胶装置的底板及刮刀进行加热保温,加热后的导热油再由回流管路回至导热油加热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上胶后面料的表面粘粘着大量胶水,面料表面的胶水厚度不一,直接进行烘干容易造成胶水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多余的胶水进行回收利用,本技术提供一种上胶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胶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上胶装置,包括用于存放胶水的上胶箱,所述上胶箱内部中空且上端呈开口设置,所述上胶箱连接有对面料导向使得胶水附着于面料的导向机构,所述上胶箱连接有用于除去已上胶面料多余胶水且将多余胶水重新置入上胶箱的除余胶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经过导向机构加入至上胶箱内的胶水中,面料在上胶箱内上胶后经过除余胶机构后除去面料多余的胶水并将胶水重新注入上胶箱内。
9.可选的,所述除余胶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上胶箱的转动挤压辊、与上胶箱相连接的连接挤压辊,所述转动挤压辊与连接挤压辊之间形成有供面料穿过的通过口,面料的两侧分别与转动挤压辊与连接挤压辊相抵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面料进行除余胶时,将面料穿过连接挤压辊与转动挤压辊之间的通过口,面料的两侧分别与转动挤压辊、连接挤压辊相抵接,转动挤压辊与连接挤压辊对面料进行挤压,除去面料表面的多余胶水。
11.可选的,所述连接挤压辊连接有调节连接挤压辊与转动挤压辊间距的调距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距组件用于调节连接挤压辊与转动挤压辊的间距,便于对不同厚度的面料进行除余胶。
13.可选的,所述调距组件包括与上胶箱相连接的调距电缸,所述连接挤压辊固定连接于调距电缸的输出轴,所述连接挤压辊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上胶箱的侧壁开设有供移动块滑动的移动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使得连接挤压辊与转动挤压辊之间的距离时使得调
距电缸的输出轴缩短,调距电缸带动连接挤压辊往远离转动挤压辊的方向移动,进而增大连接挤压辊与转动挤压辊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对不同厚度的面料进行除余胶。
15.可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上胶箱的导向辊、设置于上胶箱内的推动辊,所述导向辊靠近上胶箱的顶部,所述推动辊靠近上胶箱的底部,所述导向辊与推动辊交错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先经过导向辊与上胶箱内壁,再经过推动辊使得面料能浸没于上胶箱内的胶水中。
17.可选的,所述上胶箱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连接有推动电缸,所述推动电缸的输出轴连接有放置架,所述推动辊转动连接于放置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胶水较为浓稠,面料直接难以进入上胶箱的内部,上胶前,工作人员先将面料穿过导向辊与上胶箱之间的空隙,再抓住面料的端部,启动推动电缸,使得推动电缸的输出轴伸长,推动电缸推动放置架向下移动,放置架带动推动辊向下移动,推动辊与面料接触后将面料送入上胶箱内,上胶箱内的胶水附着于面料上。
19.可选的,所述上胶箱连接有加胶机构,所述加胶机构包括与上胶箱相连接的送胶管、与送胶管远离上胶箱的一端相连接且用于抽取胶水的抽水泵、与抽水泵的进水口相连接的抽胶管、与抽胶管相连接且用于放置胶水的存放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向上胶箱内加入胶水时打开抽水泵,抽水泵将胶水从存放桶抽取后加入至上胶箱内。
21.可选的,所述送胶管连接有两进一出型的三通阀,所述送胶管连接于三通阀的出口,所述抽水泵连接于三通阀其中一进口,所述三通阀的另一进口连接有备用管,所述备用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备用水泵,所述备用水泵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伸入存放桶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备用水泵与三通阀的设置,便于在抽水泵出现故障时继续向上胶箱内加入胶水。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面料经过导向机构加入至上胶箱内的胶水中,面料在上胶箱内上胶后经过除余胶机构后除去面料多余的胶水并将胶水重新注入上胶箱内;
25.备用水泵与三通阀的设置,便于在抽水泵出现故障时继续向上胶箱内加入胶水。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上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用于展示除余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用于展示连接架与推动电缸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上胶箱;2、转动挤压辊;3、连接挤压辊;4、调距电缸;5、移动块;6、移动槽;7、导向辊;8、推动辊;9、连接架;10、推动电缸;11、放置架;12、送胶管;13、抽水泵;14、抽胶管;15、存放桶;16、三通阀;17、备用管;18、连接管;19、备用水泵;20、竖直板;21、竖直板;22、横板;23、放置板;24、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上胶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一种上胶装置包括用于存放胶水的上胶箱1,上胶箱1呈长方体状,上胶箱1内部中空且上端呈开口设置。上胶箱1连接有对面料导向使得胶水附着于面料的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与上胶箱1相连接且对面料进行导向的导向辊7,导向辊7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上胶箱1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导向辊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上胶箱1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导向辊7靠近上胶箱1的顶部且靠近上胶箱1长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导向辊7外壁与上胶箱1内壁之间的距离足够不同厚度面料从导向辊7与上胶箱1之间的空隙中穿过。导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上胶箱1内的推动辊8,导向辊7与推动辊8交错设置,推动辊8靠近上胶箱1的底部,推动辊8与上胶箱1内底面的距离足够不同厚度面料从推动辊8与上胶箱1内底面的空隙中穿过。
32.参照图2和图3,由于胶水较为浓稠,面料直接难以进入上胶箱1的内部;在本技术中,上胶箱1连接有连接架9,连接架9包括固定连接于上胶箱1上表面的竖直板21,竖直板21呈竖直设置,竖直板21设置有两块,两块竖直板21分别靠近上胶箱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块竖直板2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横板22,横板22呈水平设置,横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动电缸10,推动电缸10可调行程的伺服电缸,推动电缸10的输出轴呈竖直设置,推动电缸10的输出轴连接有放置架11,放置架11包括与推动电缸10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放置板23,放置板23呈水平设置,放置板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4,连接板24呈竖直设置,连接板24设置有两块,两块连接板24分别靠近放置板23长度方向的两端,推动辊8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于其中一块连接板24,推动辊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另一块连接板24,推动辊8最低点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连接板24最低点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上胶前,工作人员先将面料穿过导向辊7与上胶箱1之间的空隙,再抓住面料的端部,启动推动电缸10,使得推动电缸10的输出轴伸长,推动电缸10推动放置架11向下移动,放置架11带动推动辊8向下移动,推动辊8与面料接触后将面料送入上胶箱1内,上胶箱1内的胶水附着于面料上。
33.参照图2和图3,上胶后面料的表面粘粘着大量胶水,面料表面的胶水厚度不一,直接进行烘干容易造成胶水浪费,在本技术中,上胶箱1连接有除余胶机构,除余胶机构除去已上胶面料多余胶水且将多余胶水重新置入上胶箱1内。除余胶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上胶箱1的转动挤压辊2,转动挤压辊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上胶箱1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转动挤压辊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上胶箱1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水平面的投影上,推动辊8位于转动挤压辊2与导向辊7之间。除余胶机构还包括与上胶箱1相连接的连接挤压辊3,连接挤压辊3与转动挤压辊2相齐平,转动挤压辊2与连接挤压辊3之间形成有供面料穿过的通过口,面料的两侧面分别与转动挤压辊2、连接挤压辊3相抵接,使得转动挤压辊2与连接挤压辊2对穿过两者间隙的面料进行挤压从而除去面料表面多余的胶水。
34.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对不同厚度的面料进行除余胶,连接挤压辊3连接有调节连接挤压辊3与转动挤压辊2间距的调距组件。调距组件包括与上胶箱1相固定连接的调距电缸4,调距电缸4为可调节行程的伺服电缸,调距电缸4的输出轴呈水平且朝向连接挤压辊3设置,调距电缸4的输出轴滑移且穿设上胶箱1,连接挤压辊3固定连接于调距电缸4的输出轴,连接挤压辊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移动块5,上胶箱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开设有供连接移动块5滑动的移动槽6。
35.参照图1,为了便于向上胶箱1内加入胶水,上胶箱1连接有加胶机构,加胶机构包括与上胶箱1相固定连接的送胶管12,送胶管12与上胶箱1的内部相连通,送胶管12远离上
胶箱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抽取胶水的抽水泵13,抽水泵13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有抽胶管14,抽胶管14连接有用于放置胶水的存放桶15,抽胶管14伸入存放桶15内且用于从存放桶15内抽取胶水。
36.参照图1,为了在抽水泵13损坏时继续上胶,送胶管12连接有两进一出型的三通阀16,送胶管12固定连接于三通阀16的出口,抽水泵13固定连接于三通阀16其中一进口,三通阀16的另一进口固定连接有备用管17,备用管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备用水泵19,备用水泵19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8,连接管18伸入存放桶15内且用于从存放桶15内抽取胶水。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上胶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上胶前,工作人员先将面料穿过导向辊7与上胶箱1内壁之间的空隙,工作人员再抓住面料的端部,将面料穿过连接挤压辊3与转动挤压辊2之间的空隙,工作人员调节调距电缸4使得面料的两侧分别与转动挤压辊2与连接挤压辊3相抵接。启动推动电缸10,使得推动电缸10的输出轴伸长,推动电缸10推动放置架11向下移动,放置架11带动推动辊8向下移动,推动辊8与面料接触后将面料送入上胶箱1内,上胶箱1内的胶水附着于面料上。上胶后的面料经过转动挤压辊2与连接挤压辊3的空隙时,转动挤压辊2与连接挤压辊3对面料进行挤压,除去面料表面的多余胶水。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