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山地车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18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轮胎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多功能山地车轮胎。


背景技术:

2.山地车,具有刚度大,行走灵活等特点,骑行时不必选择道路,无论街巷漫游还是休闲代步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骑车者可以在各种路面环境上尽情地享受舒适的骑行乐趣。现有的山地车轮胎较为注重抓地力性能。
3.目前开发急需具有城市车轮胎及登山车轮胎等两种轮胎综合性能的自行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能够保留其优越的抓地力、自洁性和排水排泥性能的优点,同时获得低滚动阻力及舒适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山地车轮胎,其有效防止胎边割伤,提供优越的抓地力、自洁性以及排水排泥性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山地车轮胎,包括:
6.两组对称的钢丝圈;
7.帘布层,所述帘布层呈环状,两组所述钢丝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帘布层的两侧,所述钢丝圈设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内周;
8.防擦层,所述防擦层设置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上,所述防擦层从一侧的所述钢丝圈延伸至另一侧的所述钢丝圈;所述防擦层的两侧上设有轮圈线,所述轮圈线对称设置;
9.胎边层,所述胎边层贴合所述防擦层设置,所述胎边层的从一侧的所述轮圈线延伸至另一侧的所述轮圈线;
10.胎面层,所述胎面层贴合设置在所述胎边层上,所述胎面层的面积小于所述胎边层;
11.所述胎面层包括胎冠区和胎肩区,所述胎肩区设置在所述胎冠区的两侧,所述胎冠区上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整体呈l型,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胎面层的主轴交错设置;所述胎肩区上设有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在所述胎冠区两侧的所述胎肩区上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胎冠区两侧的所述胎肩区上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凸块相对所述第三凸块靠近所述胎冠区设置,所述第四凸块在所述胎冠区两侧的所述胎肩区上交错设置,所述第四凸块相对所述第三凸块远离所述胎冠区设置。
12.优选的,所述第四凸块呈y字型。
13.优选的,所述胎边区上设有网格纹路。
14.优选的,所述胎冠区、所述胎肩区以及所述胎面整体的陆比依次设置为30%

40%、20%

30%以及25%

35%。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的边缘拔模角度设置在15
°‑
40
°
之间。
16.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用于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拔模角度为40
°

17.优选的,所述第二凸块用于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拔模角度为45
°

18.优选的,所述第三凸块和所述第四凸块用于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拔模角度为15
°‑
20
°

19.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均设置1mm的减重槽。
20.优选的,所述网格纹路截面可以为半圆形、矩形或三角形,底纹自胎边基部凸起高度及截面宽度设置在0.15mm至0.5mm之间。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2.1、胎边层均匀分布密集网格纹路,截面可以为半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底纹自胎边基部凸起高度及截面宽度设置在0.15mm至0.5mm之间,为轮胎提供一层有效的防护层,避免在山地骑行胎边被割伤风险;
23.2、胎冠中心区域30%

40%高陆比设置可提高直行的稳定性,舒适性,大夹角接触地前端可以加大在硬地形的剪切力,使花纹块更容易抓住路面,从而提高牵引立以及防止打滑现象;
24.3、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交错设置,第一凸块在胎冠中心区域左右沿中心线对称后交错前后部份相接,形成整体连贯性排列,能确保轮胎的低滚动阻力及舒适性能,第二凸块在胎肩上沿中心线对称后交错分布,确保轮胎优越的抓地力、自洁性和排水排泥性能。
25.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功能山地车轮胎的截面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功能山地车轮胎的展开平面图;
29.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30.1、胎冠区;11、第一凸块;
31.2、胎肩区;21、第二凸块;22、第三凸块;23、第四凸块;
32.3、胎边层;31、网格纹路;
33.4、钢丝圈;
34.5、帘布层;
35.6、防擦层;
36.7、胎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山地车轮胎。
4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多功能山地车轮胎包括两组对称的钢丝圈、帘布层、防擦层、胎边层以及胎面层。
41.进一步的,所述帘布层呈环状,两组所述钢丝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帘布层的两侧,所述钢丝圈设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内周。
42.进一步的,所述防擦层设置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上,所述防擦层从一侧的所述钢丝圈延伸至另一侧的所述钢丝圈;所述防擦层的两侧上设有轮圈线,所述轮圈线对称设置;
43.进一步的,所述胎边层贴合所述防擦层设置,所述胎边层的从一侧的所述轮圈线延伸至另一侧的所述轮圈线;
44.进一步的,所述胎面层贴合设置在所述胎边层上,所述胎面层的面积小于所述胎边层;
45.进一步的,所述胎面层包括胎冠区和胎肩区,所述胎肩区设置在所述胎冠区的两侧,所述胎冠区上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整体呈l型,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胎面层的主轴交错设置;所述胎肩区上设有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在所述胎冠区两侧的所述胎肩区上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胎冠区两侧的所述胎肩区上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凸块相对所述第三凸块靠近所述胎冠区设置,所述第四凸块在所述胎冠区两侧的所述胎肩区上交错设置,所述第四凸块相对所述第三凸块远离所述胎冠区设置。
46.进一步的,所述胎冠区、所述胎肩区以及所述胎面整体的陆比依次设置为30%

40%、20%

30%以及25%

35%。
4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的边缘拔模角度设置在15
°‑
40
°
之间。
4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块用于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拔模角度为40
°

4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块用于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拔模角度为45
°

5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凸块和所述第四凸块用于接触地面的一端的拔模角度为15
°‑
20
°

5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均设置1mm的减重槽。
52.可以理解的是,胎边层均匀分布密集网格纹路,截面可以为半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底纹自胎边基部凸起高度及截面宽度设置在0.15mm至0.5mm之间。为轮胎提供一层有效的防护层,避免在山地骑行胎边被割伤风险。
53.胎冠中心区域30%

40%高陆比设置可提高直行的稳定性,舒适性,大夹角接触地
前端可以加大在硬地形的剪切力,使花纹块更容易抓住路面,从而提高牵引立以及防止打滑现象。
54.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以及第四凸块交错设置,第一凸块在胎冠中心区域左右沿中心线对称后交错前后部份相接,形成整体连贯性排列,能确保轮胎的低滚动阻力及舒适性能,第二凸块在胎肩上沿中心线对称后交错分布,确保轮胎优越的抓地力、自洁性和排水排泥性能。
55.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0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