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油器及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5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滤油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变速器。


背景技术:

2.传统压滤器包括上盖、单向阀、中心管,滤纸和下盖,上盖中部设置有中心通孔,上盖和下盖分别与中心管卡接,中心管的圆柱端面上设置有多个侧孔,单向阀包括阀体和压缩弹簧,单向阀的阀体与中心通孔抵接,下端通过压缩弹簧与中心管内端面抵接,中心管周向外侧设置有滤纸,滤纸上下端分别与上盖和下盖固定连接。此类滤油器通常只有精滤功能,常需要配合吸滤器一同使用,正常油温时,油液经过滤纸进入中心管,并从下盖排出;当油液温度极低或过滤较大颗粒时,滤芯的压降将上升,单向阀的压缩弹簧进一步压缩,油液通过中心通孔直接进入中心管,并从下盖排出,此时油液将直接进入液压系统,容易造成阀体卡滞,进而造成液压系统不能迅速反应等现象,由于油液流动性变差,也容易造成吸滤器处油液阻塞。
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提供一种兼具精滤和粗滤的功能,且可根据滤芯压降大小自行选择过滤精度的滤油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滤油器,以解决传统压滤器不能实时调整过滤精度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滤油器,包括中心管、第一滤纸、第二滤纸和下盖,所述中心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一管部、分隔板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有中心通孔,沿所述第一端部的中心通孔外边缘轴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下方在所述第一管部圆柱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一管部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布置有第一滤纸和第二滤纸,所述下盖设置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中心通孔,沿所述第二端部的中心通孔边缘轴向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下端与第二管部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滤纸和所述第二滤纸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固定连接,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端部固定连接,油液可选择性的通过第一滤纸和/或第二滤纸进行过滤。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滤纸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纸为折叠形式的滤纸层,所述滤纸层的横截面呈放射状,所述第二滤纸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滤纸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滤纸。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五通孔,多个所述第五通孔设置在第一滤纸及第二滤纸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滤油器还包括上盖,上盖包括第三端部、第一边缘部、第三通孔、中
空腔室、第四通孔、第三管部和卡接部件,所述第三端部边缘轴向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下缘与所述第一端部边缘卡接,所述第三端部中间设置有贯穿的第三通孔,其下端与中空腔室固定连接,所述中空腔室侧面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其底侧与第一端部上端抵接,所述中空腔室底侧设置有中心通孔,沿所述中空腔室底侧的中心通孔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第三管部,所述第三管部下端设置有长条状卡接部件,所述卡接部件穿过所述分隔板并与所述分隔板下端卡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滤油器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包括阀芯和压缩弹簧,所述阀芯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三管部抵接,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管部的管径,所述分隔板上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圆柱形凸出部,所述压缩弹簧分别套设在所述阀芯下端部和所述凸出部外周面,所述分隔板沿凸出部周侧设置多个第六通孔。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部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下端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别与第二滤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下边缘形成环形凸缘与第一滤纸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滤油器还包括钢网,所述钢网下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部上端卡接。
14.进一步的,所述滤油器还包括o型圈,所述o型圈设置在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之间。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油器具有以下优势:
16.(1)第一滤纸为粗滤滤纸,第二滤纸为精滤滤纸,滤芯不同压降情形下单向阀开度不同,可以实现不同工况下不同的过滤模式,本方案将粗滤和精滤集成设置,无需配合吸滤器一同使用,且无需搭载外界控制模块,只需根据滤芯的压降大小便可自动选择过滤精度,提高了过滤效率。
17.(2)本方案根据滤芯的压降大小可自动选择过滤精度,当调整过滤精度时可采用更换不同弹力的压缩弹簧实现,结构简单,便于更换。
18.(3)当油液温度极低或压降较大时,油液经过钢网过滤即可进入液压系统,避免油液阻塞。
1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器,以解决传统压滤器不能实时调整过滤精度的问题。
20.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21.一种变速器,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滤油器。
22.所述车辆与上述滤油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3.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油器的立体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油器的爆炸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油器的前视图;
28.图4为图3所示滤油器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29.图5为单向阀半开状态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油器的剖视图;
30.图6为单向阀全开状态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油器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钢网;2、上盖;3、中心管;4、单向阀;5、第一滤纸;6、第二滤纸;7、下盖;8、o型圈;21、第三端部;22、第一边缘部;23、第三通孔;24、中空腔室;25、第四通孔;26、第三管部;27、卡接部件;31、第一端部;32、第一管部;33、分隔板;34、第一通孔;35、凸出部;36、第六通孔;37、第五通孔;41、阀芯;42、压缩弹簧;61、第二通孔;71、第二端部;72、第二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5.如图1

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油器,包括中心管3、第一滤纸5、第二滤纸6和下盖7,中心管3包括第一端部31、第一管部32、分隔板33和第一通孔34,第一端部31设置有中心通孔,沿第一端部31的中心通孔外边缘轴向向下延伸形成第一管部32,第一管部32内设置有分隔板33,分隔板33下方在第一管部32圆柱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4,沿第一管部32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第一滤纸5和第二滤纸6,第一滤纸5的孔径大于第二滤纸6,相对的第一滤纸5为粗滤滤纸,第二滤纸6为精滤滤纸,下盖7设置有第二端部71和第二管部72,第二端部71设置有中心通孔,沿第二端部71的中心通孔边缘轴向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第二管部72,第一管部32下端与第二管部72卡槽连接,第一滤纸5和第二滤纸6上端分别与第一端部31固定连接,下端分别与第二端部71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胶粘或卡接,油液可选择性的通过第一滤纸5和/或第二滤纸6进行过滤。例如,如图5所示工作状态,油液可以通过第一滤纸5和第二滤纸6进行过滤,进而通过第一通孔34进入中心管3,从第二管部72排出,此种过滤模式适合常温状态下的油液过滤;也可以理解为油液仅通过第二滤纸6进行过滤,或者油液不通过第一滤纸5或第二滤纸6进行过滤。
36.优先地,如图1

5所示,第二滤纸6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61,油液通过第二滤纸6时油液流动阻力将变大,设置第二通孔61可以让一部分油液绕过第二滤纸6,直接由第一滤纸5进行过滤,此种设置方式有利于降低滤芯的压降。
37.作为上述滤油器的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滤纸5为折叠形式的滤纸层,滤纸层的横截面呈放射状,采用折叠形式的滤纸层,大大增加了与待过滤液体的接触面积,能够更好的对待过滤液体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达到更为高效的过滤效果,第二滤纸6为中空管状结构,形状规则,易于装配。
38.优选地,如图4

6所示,第一端部31上设置有多个第五通孔37,多个第五通孔37设置在第一滤纸5周向外部及第二滤纸6轴向内部。油液可以选择性通过第五通孔37进入到第一滤纸5与第二滤纸6之间的间隙,经第一滤纸5过滤后进入中心管3内部,由第二管部72排出,此种过滤方式适用低温工况下。
39.具体地,滤油器还包括上盖2,上盖2包括有第三端部21、第一边缘部22、第三通孔23、中空腔室24、第四通孔25、第三管部26和卡接部件27,第三端部21边缘轴向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第一边缘部22,第一边缘部22下缘与第一端部31边缘卡接,第三端部21中间设
置有贯穿的第三通孔23,下端与中空腔室24固定连接,中空腔室24侧面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25,底侧与第一端部31上端抵接,中空腔室24底侧设置有中心通孔,沿底侧的中心通孔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第三管部26,第三管部26下端设置有长条状卡接部件27,卡接部件27下端与分隔板33下端卡接。油液可以通过第三通孔23后进入中空腔室24,选择性的通过第四通孔24、第五通孔37后进入到第一滤纸5与第二滤纸6之间的间隙,进而完成低温工况下油液过滤。
40.具体地,滤油器还包括单向阀4,单向阀4包括阀芯41和压缩弹簧42,阀芯41呈伞形结构,第三通孔23的孔径小于第三管部26的管径,阀芯41顶端分别与第三通孔23和第三管部26抵接,分隔板33固定连接有圆柱形凸出部35,压缩弹簧42套设在阀芯41下端部和凸出部35,阀芯41下端通过压缩弹簧与分隔板33抵接,分隔板33沿凸出部35周侧设置多个第六通孔36。当滤芯压降增大时,弹簧42被进一步压缩,单向阀向下运动,进而实现不同的过滤模式。例如:低温工况下,压缩弹簧42进一步压缩,阀芯41仅与第三管部26抵接,单向阀4处于半开状态,油液通过第三通孔23、第四通孔25和第五通孔37,经第一滤纸5粗滤后进入中心管3,通过第二管部72排出;当处于极寒状态下或过滤较大颗粒时,滤纸压降进一步加大,压缩弹簧42再次被压缩,阀芯41将与第三管部26脱开,油液通过第三通孔23、第三管部26及第六通孔36进入到中心管3内,最后通过第二管部72排出,此状态第一滤纸5和第二滤纸6均不参与过滤。由于设置有单向阀4,无需搭载外界控制模块,只需根据滤芯的压降大小便可自动选择过滤精度,此外,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压缩弹簧,可以调整切换过滤模式时的精度。
41.为了更好的固定滤纸,第二端部71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二边缘部73,第一边缘部22下端和第二边缘部73分别与第二滤纸6通过焊接固定,第一端部31下边缘设置凸缘与第一滤纸5卡接或胶粘接。
42.具体地,滤油器还包括钢网1,钢网1与第一边缘部22上端卡接,钢网1与第一边缘部22配合使用,对通过上盖2的油液进行基础过滤。
43.优选地,滤油器还包括o型圈8,o型圈8设置在第一管部33和第二管部72之间,当滤油器与变速器壳体连接时,o型圈主要起密封作用。
44.详细工况下工作原理:
45.工况精滤粗滤基础过滤常温√√ 低温 √√极寒&污物较多
ꢀꢀ

46.下面就具体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47.如图4所示,常温工况下,油腔中的油液流动性适中,此时压缩弹簧42的弹力大于滤芯压降所产生的力,单向阀4与第三通孔23抵接,油液依次通过第二滤纸6或第二通孔61后,经第一滤纸5和第一通孔34进入中心管,并通过第二管部72排出。
48.如图5所示,低温工况下,油腔中的油液流动性变差,滤油器进口处与出口处的压力差值逐渐增大,为保证液压系统中的油液正常流动,单向阀4的压缩弹簧42进一步压缩,此时单向阀4的阀体41向下运动并仅与第三管部26抵接,单向阀4处于半开状态,油液依次通过滤网1、第三通孔23、第四通孔25、第五通孔37、第一滤纸5及第一通孔34进入中心管3,
并通过第二管部72排出。
49.如图6所示,极寒工况或污物较多时,油腔中的油液流动性极差,滤油器进口处与出口处的压力差值进一步加大,为保证液压系统中的油液正常流动,单向阀4会开至最大开度,阀体41向下运动并与第三管部26分离,油液经钢网1、第三通孔23、第三管部26后直接进入中心管3,并通过第二管部72排出。
50.以上工作方式,将粗滤和精滤集成设置,无需配合吸滤器一同使用,且无需搭载外界控制模块,只需根据滤芯的压降大小便可自动选择过滤精度,提高了过滤效率,又可依据不同的压降条件选择不同弹性系数的压缩弹簧,更改切换过滤精度的条件,结构简单,便于更换,当油液温度极低或压降较大时,油液经过钢网过滤即可进入液压系统,降低了油液阻塞的风险。
5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变速器,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滤油器。
52.所述变速器与上述滤油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002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