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3



1.本技术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再加上社会上售卖的食品不够干净卫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家里料理食物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各式各样的烹饪器具(如压力煲、电饭煲、空气炸锅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3.压力锅通过液体在较高气压下沸点会提升这一物理现象,对水施加压力,使水可以达到较高温度而不沸腾,以加快炖煮食物的效率。使用高压锅的优点是不仅烹调时间短,而且烹调出来的食品味道好,特别是不容易烧熟的肉类变得容易熟了,吃起来口感好。压力锅使用过程中内部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内胆等部件向下移动,现有的压力锅的加热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发热盘式加热,即采用发热盘加热并利用热传导的方式加热内胆,另一种是电磁线盘式加热,即采用电磁线盘和铁质内胆并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加热内胆,相较于发热盘式加热而言,电磁线盘式加热具有热效率高、受热均匀等优势,但电磁线盘相较于发热盘而言,又具有承压能力弱的缺陷,为了避免压力锅上压过程中内胆下移造成电磁线盘的损坏,现有的压力锅会在内胆下方设置支撑件来支撑内胆,以避免电磁线盘承压,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对支撑件的强度和耐热性要求较高,因此支撑件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压力锅的成本增加,同时零部件的增加也导致装配复杂度提高,降低生产效率,而且锅体内需预留支撑件的安装空间,从而不利于压力锅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保温罩及容置于所述保温罩内的内胆,所述内胆包括由所述内胆的口部向外延伸形成的承压部,所述保温罩设置有与所述承压部位置对应的承接部,所述承压部与所述承接部抵靠以支撑所述内胆,所述承压部具有加强结构。
7.本技术中的所述烹饪器具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的口部相连的外翻边及与所述外翻边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与所述外翻边固连的连接段及与所述承接部抵靠的抵靠段,且所述抵靠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相连,另一端朝向所述内胆侧壁的方向延伸。
9.所述抵靠段的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内胆的侧壁相抵靠;或者,
10.所述加强部还包括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抵靠段相邻,另一端朝向所述外翻边延伸,且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内胆的侧壁之间存在隔热间隙。
11.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的口部相连的外翻边及与所述外翻边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具有与所述外翻边固连的连接端以及与所述承接部抵靠的抵靠
端,且所述加强部在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抵靠端之间设有折弯段。
12.所述折弯段朝向所述内胆的侧壁的方向凸出,且所述折弯段呈弧状。
13.所述加强部与所述承接部的接触位置处为平面。
14.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保温罩内用于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内胆下方,且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内胆底部之间存在避让间隙。
15.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盘架和绕设于所述线盘架的电磁线圈。
16.所述内胆可取放地置于所述保温罩中,所述保温罩的口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承接部,所述内胆置于所述保温罩的状态下,所述承压部与所述承接部抵靠以支撑所述内胆。
17.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具有盖牙,所述保温罩的口部沿所述保温罩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罩牙,烹饪状态下,所述锅盖盖合至所述锅体且所述盖牙与所述罩牙锁合,相邻两个罩牙之间配合形成避让所述承压部的避让缺口。
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9.1.通过在内胆的口部设置向外延伸形成的承压部,且承压部还具有加强结构,一方面使得内胆的口部强度加强,降低内胆受到较大力时发生变形的风险,因此可以使内胆厚度做薄,从而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还能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同时用户在取放内胆时,也可以握住承压部进行取放,提升了用户体验,且提高了内胆的美观性。另一方面承接部与承压部相抵靠以支撑内胆,使得承接部能够限制内胆向下移动,因此可以取消位于内胆底部的支撑件,简化了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节约成本。同时减少了配件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当然,也可以依然设置支撑件,但是对于支撑件的结构强度的要求降低,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
20.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的口部相连的外翻边及与所述外翻边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使得承压部的强度得到加强,同时向下折弯的加强部更加便于用户握持,避免由于手滑导致内胆滑落。同时还设置有朝向内胆侧壁方向延伸的抵靠段,进一步增强了承压部的强度,同时增大了承压部与承接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降低两者变形的风险,同时能够提高内胆的稳定性,避免内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
2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抵靠段的另一端设置为延伸至与所述内胆的侧壁相抵靠,进一步增强内胆口部和承压部的强度。且尽可能大的增大了承压部与承接部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承压部的承载能力。同时抵靠段在受到向上的力时,抵靠段与内胆的侧壁相互挤压,内胆的侧壁给抵靠段一个向外的力,避免抵靠段发生变形,进一步提高承压部的承载能力。同时增大用户握持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用户的握持手感,提升用户体验。
22.或者加强部还包括延伸段,通过将延伸段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抵靠段相邻,另一端朝向所述外翻边延伸,使得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内胆的侧壁之间存在隔热间隙,增强内胆口部和承压部强度的同时还能降低承压部的温升,避免用户握持承压部时有不好的接触体验。
2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的口部相连的外翻边及与所述外翻边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具有与所述外翻边固连的连接端以及与所述承接部抵靠的抵靠端,通过在所述加强部在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抵靠端之间设置
折弯段,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内胆口部和承压部的强度,另一方面折弯段也可以作为握持部,用户可以通过抓住折弯段拿取内胆,提升了用户体验。
24.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折弯段朝向所述内胆的侧壁的方向凸出,降低内胆的占用空间,且能够降低折弯段的加工难度,提高内胆的生产效率。同时折弯段呈弧状,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握持体验,还能避免折弯段处有清洗死角,便于用户对内胆的清洗。
25.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加强部与承接部的接触位置处设置为平面,增大加强部与承接部的接触面积,提高承压部的承载能力,进一步降低两者可能变形的风险。同时能够提高内胆的稳定性,避免内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
26.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加热组件和内胆底部之间设置避让间隙,避免内胆由于过高的压力向下移动压坏加热组件,两者之间的避让间隙允许内胆有向下移动的空间,提高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27.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盘架和绕设于所述线盘架的电磁线圈,通过使用电磁加热使得内胆底部受热面积更大更均匀,同时加热效率更高,缩减烹饪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28.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内胆设置为可取放地置于所述保温罩中,便于用户取放内胆中的食材。且保温罩口部向外延伸一方面提高保温罩的强度,另一方面增加承接部与承压部的接触面积,提高内胆和保温罩的承载能力,避免其发生变形。
29.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具有盖牙,所述保温罩的口部沿所述保温罩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罩牙,烹饪状态下,所述锅盖盖合至所述锅体且所述盖牙与所述罩牙锁合,通过设置盖牙和罩牙两者配合后实现锅盖的锁合,使得锅体内部保持密封的状态,保证烹饪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在烹饪时锅盖无法被打开,防止上压时锅盖被意外顶开,保证使用安全。同时相邻两个罩牙之间配合形成避让所述承压部的避让缺口,便于用户拿取内胆,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3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的剖视图;
34.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35.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的剖视图;
37.图7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38.图8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的剖视图;
40.图10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41.其中,
42.1内胆、11承压部、111外翻边、112加强部、1121连接段、1122抵靠段、1123延伸段、1124折弯段、113隔热间隙;
43.2保温罩、21承接部、22罩牙、23避让缺口;
44.3加热组件、31电磁线圈、32线盘架;
45.4锅体;
46.5避让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2.如图1、图4、图7所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4,所述锅体4包括保温罩2及容置于所述保温罩2内的内胆1,所述内胆1包括由所述内胆1的口部向外延伸形成的承压部11,所述保温罩2设置有与所述承压部11位置对应的承接部21,所述承压部11与所述承接部21抵靠以支撑所述内胆1,所述承压部11具有加强结构。
53.用户在使用烹饪装置特别是压力锅时,内部会产生较高的压力导致内胆1等部件可能会向下移动。本技术通过在内胆1的口部设置向外延伸形成的承压部11,且承压部11还具有加强结构,一方面使得内胆1的口部强度加强,降低内胆1受到较大力时发生变形的风险,因此可以使内胆1厚度做薄,从而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还能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同时用户在取放内胆1时,也可以握住承压部11进行取放,提升了用户体验,且提高了内胆1
的美观性。另一方面承接部21与承压部11相抵靠以支撑内胆1,使得承接部21能够限制内胆1向下移动,降低其可能压坏位于内胆1下方部件的风险。因此可以取消位于内胆1底部用来防止内胆1向下移动的支撑件,简化了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节约了成本。同时减少了配件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当然,也可以依然设置支撑件,但是相较于现有技术,若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于支撑件的结构强度的要求可以相应降低,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5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承接部21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在保温罩2的口部设置与承压部11位置对应的承接部21,也可以是在保温罩2的内部侧壁设置外凸的台阶形成承接部21。
5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加强结构”应做广义理解,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56.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1的口部相连的外翻边111及与所述外翻边111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112,所述加强部112包括与所述外翻边111固连的连接段1121及与所述承接部21抵靠的抵靠段1122,且所述抵靠段112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1121相连,另一端朝向所述内胆1侧壁的方向延伸。
57.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1的口部相连的外翻边111及与所述外翻边111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112,使得承压部11的强度得到加强,同时向下折弯的加强部112更加便于用户握持,用户在取放内胆1时,可以将手指伸入到加强部112和内胆1侧壁之间,避免由于手滑导致内胆1滑落。同时还设置有朝向内胆1侧壁方向延伸的抵靠段1122,进一步增强了承压部11的强度,同时增大了承压部11与承接部2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降低两者变形的风险,同时能够提高内胆1的稳定性,避免内胆1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抵靠段1122朝向内胆1侧壁延伸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延伸一小段距离,且与内胆1侧壁存在间隙,作为该实施例下的一种优选,如图3所示,所述抵靠段1122的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内胆1的侧壁相抵靠,如此设置,进一步增强内胆1口部和承压部11的强度。且尽可能大的增大了承压部11与承接部2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承压部11的承载能力。同时抵靠段1122在受到向上的力时,抵靠段1122与内胆1的侧壁相互挤压,内胆1的侧壁给抵靠段1122一个向外的力,避免抵靠段1122发生变形,进一步提高承压部11的承载能力。同时增大用户握持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用户的握持手感,提升用户体验。
59.作为该实施例下的另一种优选,如图4、图5、图6所示,所述加强部112还包括延伸段1123,所述延伸段1123的一端与所述抵靠段1122相邻,另一端朝向所述外翻边111延伸,使得所述延伸段1123与所述内胆1的侧壁之间存在隔热间隙113,增强内胆1口部和承压部11强度的同时,隔热间隙113的存在使得承压部11能够有更多的表面与外部空气接触,使得传导到承压部11上的热量尽快传导至周围空气中,降低承压部11的温升,避免用户握持承压部11时有不好的接触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延伸段1123朝向外翻边111延伸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延伸一小段距离,且与外翻边111存在间隙,也可以是向上延伸至与外翻边111相抵靠。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延伸段1123与连接段1121的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两者可以是相互抵靠的位置关系,作为该实施例下的一种优选,如图6所示,延伸段1123与连接段11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进一步承压部11的散热效果,降低其温升。
60.实施例2:如图7、图8、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内胆1的
口部相连的外翻边111及与所述外翻边111固连且向下折弯的加强部112,所述加强部112具有与所述外翻边111固连的连接端以及与所述承接部21抵靠的抵靠端,且所述加强部112在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抵靠端之间设有折弯段1124。通过在所述加强部112在所述连接端和所述抵靠端之间设置折弯段1124,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内胆1口部和承压部11的强度,另一方面折弯段1124也可以作为握持部,用户可以通过抓住折弯段1124拿取内胆1,提升了用户体验。
6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折弯段1124的形状和凸出方向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朝向内胆1侧壁的方向凸出或背离内胆1侧壁的方向凸出,且折弯段1124的截面为具有棱角的规则图形。作为该实施例下的一种优选,如图9所示,所述折弯段1124朝向所述内胆1的侧壁的方向凸出,且所述折弯段1124呈弧状。如此设置,使得折弯段1124占用空间得以降低,从而降低内胆1的占用空间,且能够降低折弯段1124的加工难度,提高内胆1的生产效率。同时折弯段1124呈弧状,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握持体验,还能避免折弯段1124处有清洗死角,便于用户对内胆1的清洗。
62.无论是上述实施例1还是实施例2,作为优选,如图1、图4、图7所示,所述加强部112与所述承接部21的接触位置处为平面。如此设置,增大加强部112与承接部21的接触面积,提高承压部11的承载能力,进一步降低两者可能变形的风险。同时能够提高内胆1的稳定性,避免内胆1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当然,此处的“平面”应做广义理解,其可以是倾斜的平面,也可以是水平面,在此不再赘述。
6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7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保温罩2内用于加热所述内胆1的加热组件3,所述加热组件3位于所述内胆1下方,且所述加热组件3与所述内胆1底部之间存在避让间隙5。
64.通过在加热组件3和内胆1底部之间设置避让间隙5,避免内胆1由于过高的压力向下移动压坏加热组件3,两者之间的避让间隙5允许内胆1有向下移动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避让间隙5中可以另外设置支撑内胆1的支撑件,也可以不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5.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加热组件3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加热管或加热丝等部件构成的加热组件3,作为该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如图1、图4、图7所示,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线盘架32和绕设于所述线盘架32的电磁线圈31。电磁加热相较于传统的加热管或加热丝加热效率更高,且能够使内胆1受热更加均匀。通过使用电磁加热使得内胆1底部受热面积更大更均匀,同时加热效率更高,缩减烹饪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6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7所示,所述内胆1可取放地置于所述保温罩2中,所述保温罩2的口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承接部21,所述内胆1置于所述保温罩2的状态下,所述承压部11与所述承接部21抵靠以支撑所述内胆1。通过将内胆1设置为可取放地置于所述保温罩2中,便于用户取放内胆1中的食材。且保温罩2口部向外延伸一方面提高保温罩2的强度,另一方面增加承接部21与承压部11的接触面积,提高内胆1和保温罩2的承载能力,避免其发生变形。当然,内胆1除上述可取放的设置外,也可以是固定在保温罩2中的,且对内胆1与保温罩2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螺纹连接、卡扣连接、铰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焊接、铆接、胶粘等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67.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具有盖牙,所述保温
罩2的口部沿所述保温罩2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罩牙22,烹饪状态下,所述锅盖盖合至所述锅体4且所述盖牙与所述罩牙22锁合,相邻两个罩牙22之间配合形成避让所述承压部11的避让缺口23。用户在使用烹饪器具,将锅盖盖合在锅体4上,且将盖牙旋转后使得盖牙与罩牙22锁合,使得锅体4与锅盖处于锁合状态,保证烹饪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在烹饪时锅盖无法被打开,防止上压时锅盖被意外顶开,保证使用安全。同时相邻两个罩牙22之间配合形成避让所述承压部11的避让缺口23,便于用户拿取内胆1,提升用户体验。
68.进一步的,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可以测得内胆1的实时温度,烹饪器具根据实时温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如进行内部压力的调整,以满足烹饪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测温元件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设置在锅盖上,也可以设置在锅体4内,在此不再详述。
69.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0.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002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