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1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颈区的术中导板本体领域,尤其是涉及了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


背景技术:

2.颅底凹陷是一种复杂的枕颈部畸形。本病的病理特点多表现为上颈椎畸形,随着疾病进展,齿状突高位并超过枕骨大孔,同时患者可伴有寰枢椎的前后横向脱位,造成脊髓或延髓的直接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减压复位联合枕颈固定融合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发展和复位技术进步,许多外科医生尝试使用术前、术中颅骨牵引达到枕颈区的横向和纵向复位,并通过术中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植骨支撑、钉棒撑开复位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但国内外有研究报道此类患者枕颈区的过度纵向撑开复位可导致下位颅神经(
ⅳ‑
vii对颅神经)的牵拉麻痹,患者术后立即出现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呛咳、咽反射减弱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因此,如何选择术中纵向复位的程度,以及如何术中评估和调控颅颈区复位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必要性。2020年,专利申请人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枕颈距离的测量方法:oc4d(occiput

c4 distance):即颈4椎体中心点到mcgregor’s线(硬腭后缘到枕骨隆突最低点的连线)的最短距离。通过测量和分析证实该测量方法所获得的枕颈距离值不随患者颈部前屈后伸体位改变的影响,并提出此测量方法有助于临床中指导枕颈畸形患者枕颈区纵向复位程度以及便于术中监测并调控枕颈区纵向复位大小。
3.因此,我们基于oc4d测量方法,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本导板解决了对颅颈区需要纵向复位患者术中复位程度的实时监测和调控,避免术中过度纵向复位导致下位颅神经的牵拉麻痹损伤。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包括导板本体,所述导板本体为圆形结构;
7.所述导板本体上滑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卡板和若干个第二卡板,且相邻第一卡板之间活动设置有外连接板;所述相邻第二卡板之间活动设置有内连接板;
8.所述导板本体的圆心处通过销钉转动设置有刻度尺;
9.所述导板本体的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装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的滑动方向均为径向。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板与外连接板、第二卡板与内连接板均形成圆环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内部均为中空设置,且外连接板与内连接板
分别设置于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的中空处;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中空部的两侧分别与外连接板和内连接板端部的两均通过锯齿相互卡合固定。
13.进一步的,所述刻度尺上的标注单位为毫米。
14.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与压板,所述固定板与压板之间设置有扭簧,且固定板与导板本体、扭簧与压板之间均为固定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导板本体分别与外连接板、内连接板的总宽度为1毫米。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通过该导板本体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程度,术前根据患者枕颈距离和预期恢复的距离,调整导板本体连接板与卡板之间的弹簧达到确定内环(术前枕颈距离值)和外环(预期最大复位距离值)的大小,术中结合c臂透视监测枕颈纵向距离复位情况,避免复位超过最大预期复位距离(外连接板与第一卡板的外环)。避免出现由于枕颈区过度复位导致下位颅神经牵拉麻痹,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并发症;
18.2、术中操作方便,安装简单:患者全麻并体位摆放固定完成后,将导板本体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c臂激光探测器中心,透过调整c臂透视使导板本体中心点与患者c4椎体中心点重合,确立并固定c臂机器的位置。术中保持c臂和导板本体的位置不变,确保导板本体中心点与c4椎体中心一致;
19.3、通过术中导板本体高效快速指导枕颈纵向复位距离,不需要反复c臂透视观察枕颈区纵向复位情况,渐少术中放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影响。
2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本导板解决了对颅颈区需要纵向复位患者术中复位程度的实时监测和调控,避免术中过度纵向复位导致下位颅神经的牵拉麻痹损伤。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外连接板;2、导板本体;3、刻度尺;4、第一卡板;5、销钉;6、锯齿;7、压板;8、扭簧;9、固定板;10、内连接板;11、第二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如下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28.如图1

3所示,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包括导板本体2,所述导板本
体2为圆形结构;
29.所述导板本体2上滑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卡板4和若干个第二卡板11,且相邻第一卡板4之间活动设置有外连接板1,所述导板本体2上外连接板1和内连接板10的总宽度为1毫米,内连接板10与外连接板1为钛合金材质,可通过c臂透视成像,而导板本体2、其余的连接和调控结构均由不显影的材质构成,如:铅,所有导板本体2,刻度尺3,卡板4,压板7,弹簧6,锯齿8及固定板9均不能在c臂透视下显影,有且仅有内环和外环可在c臂透视下成像;
30.所述相邻第二卡板11之间活动设置有内连接板10;
31.所述导板本体2的圆心处通过销钉5转动设置有刻度尺3;所述刻度尺3上的标注单位为毫米,可以量化内环和外环的半径大小,刻度尺3的转动设置能够在对连接板1与卡板4进行调节时更方便,不会造成阻碍,
32.所述导板本体2的圆周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装置。
3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板4与第二卡板11的滑动方向均为径向。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板4与外连接板1、第二卡板11与内连接板10均形成圆环结构。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板4与第二卡板11内部均为中空设置,且外连接板1与内连接板10分别设置于第一卡板4与第二卡板11的中空处;所述第一卡板4和第二卡板11中空部的两侧分别与外连接板1和内连接板10端部的两均通过锯齿6相互卡合固定。
36.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9与压板7,所述固定板9与压板7之间设置有扭簧8,且固定板9与导板本体2、扭簧8与压板7之间均为固定连接。
37.固定装置的最好设置为3个,且3个固定装置呈圆形阵列分布,此时的固定效果最好。
38.根据上述的术中导板本体结构,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39.术中患者全麻下体位摆放满意后,首先转动压板7,通过扭簧8上的弹力将导板本体2固定在c臂激光探测器的中心,并且需要保证导板本体2的圆心与c臂激光探测器的圆心相互重合,调整导板与患者之间的基本参数,确保术中所有参数保持一致。
40.具体操作如下:
41.1.固定c臂仪器与患者的水平距离,且始终保持c臂仪器方向与患者垂直,调整c臂仪器臂杆角度,确保导板中心在患者c4椎体中心;
42.2.固定c臂仪器位置,设定导板内环基准参数数据。通过c臂透视,确定患者术前枕颈距离(oc4d)为术前导板内环半径,并通过导板调整确定导板内环半径即为患者术前oc4d值;
43.3,术前设计患者颅颈纵向撑开后oc4d的理想距离距离最大值。术中保持c臂仪器位置及患者位置不改变,当枕颈区纵向复位手术满意并行枕颈固定完成后透过c臂透视评估经手术复位后oc4d值是否超过外环(术前设计的枕颈最大复位距离)。
44.当不同的患者需要使用本导体时,需要对外连接板1与第一卡板4、内连接板10与第二卡板11组成的圆环根据刻度尺3来进行放大或缩小进行调整,使该导板更加个体化适合于每一位需要进行纵向复位的患者,此时我们只需要通过向外或者向内推动位于第一卡板4内部的外连接板1,或者通过拉动第二卡板11内部的内连接板10,同时将第一卡板4或者第二卡板11沿着半径的方向在导板本体2上向外或者向内滑动,使得外连接板1与第一卡板
4、内连接板10与第二卡板11始终能够组成圆环形状。
4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指导枕颈区纵向复位的术中导板,本导板解决了对颅颈区需要纵向复位患者术中复位程度的实时监测和调控,避免术中过度纵向复位导致下位颅神经的牵拉麻痹损伤。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3000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