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32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矿井作业中,常形成一些尾矿,尾矿中含有大量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导致尾矿渗滤液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这不仅会危害周围地下水、地表水,并且对周边土壤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3.公开号为cn20706196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包括下沉式绿化带、海绵水库、可渗透反应墙和检测带,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布置在尾矿下游,下沉式绿化带地表呈凹形设置;所述海绵水库布置在下沉式绿化带正下方,海绵水库内部填充空心填料,侧面和底部分别设置防渗层;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布置在海绵水库下游,可渗透反应墙包括反应介质、支撑架,反应介质放置在支撑架内,所述检测带布置在可渗透反应墙下游。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受到的地表水流到检测带内,会对检测带内的水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对二次污染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包括海绵水库、可渗透反应墙和检测带,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布置在海绵水库下游,所述检测带布置在可渗透反应墙下游,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包括上层反应墙和下层反应墙,所述上层反应墙露出于地面上,所述下层反应墙位于地面下。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流到海绵水库处,海绵水库对雨水进行暂存,海绵水库内的雨水流向下层反应墙,下层反应墙对雨水进行净化;没有进入海绵水库的地表水流到上层反应墙处,上层反应墙对地表水进行净化,然后地表水在流入检测带内,可减少地表水对检测带内的水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
9.优选的,所述上层反应墙和下层反应墙均包括过滤层、反应介质层和支撑架,所述过滤层和反应介质层均位于支撑架内,过滤层位于反应介质层靠近海绵水库的一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经过过滤层,过滤层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减少水中的颗粒状杂物。雨水经过反应介质层,反应介质层将水中存在的大量金属离子进行消除。
11.优选的,所述反应介质层远离过滤层的一侧设有箱体,所述箱体和支撑架固定连接,箱体的侧壁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延伸到反应介质层内,箱体内设有注射管,所述注射管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连接管上设有控制连接管导通的连接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连接件,使连接管导通,通过向注射管内泵入反应介质,反应介质从连接管进入反应介质层,进而向反应介质层内补充反应介质。
13.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挡板,所述连接管上设有通口,所述挡板和通口插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插接在通口内,挡板阻挡连接管的管道,进而关闭连接管。滑动挡板,使连接管的管道打开,连接管导通,实现对连接管的启闭。
15.优选的,所述箱体上滑动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上设有连接杆,挡板和连接杆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操作杆,操作杆带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带动挡板在通口内滑动,使挡板启闭连接管。
17.优选的,所述操作杆包括杆体和手柄,所述杆体和箱体滑动连接,连接杆和杆体固定连接,所述手柄固定在杆体的顶端,手柄位于箱体外。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柄设置于箱体外,通过操作手柄,便于滑动杆体,使挡板启闭连接管。
19.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滑动密封件,所述杆体和滑动密封件滑动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箱体的顶部设置滑动密封件,能提高杆体和箱体的连接密封性。
21.优选的,所述连接管有多根,多根连接管沿箱体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根连接管,多根连接管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反应介质层。在补充反应介质时,可在不同高度位置对反应介质层进行补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流到海绵水库处,海绵水库对雨水进行暂存,海绵水库内的雨水流向下层反应墙,下层反应墙对雨水进行净化;没有进入海绵水库的地表水流到上层反应墙处,上层反应墙对地表水进行净化,然后地表水在流入检测带内,可减少地表水对检测带内的水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
25.2.打开连接件,使连接管导通,通过向注射管内泵入反应介质,反应介质从连接管进入反应介质层,进而向反应介质层内补充反应介质。
26.3.手柄设置于箱体外,通过操作手柄,便于滑动杆体,使挡板启闭连接管。
27.4.通过设置多根连接管,多根连接管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反应介质层。在补充反应介质时,可在不同高度位置对反应介质层进行补充。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3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海绵水库;11、尾矿;12、空心填料;13、防渗层;2、可渗透反应墙;21、上层反应墙;22、下层反应墙;3、检测带;4、过滤层;41、反应介质层;5、支撑架;6、箱体;61、连接管;62、滑动密封件;63、通口;7、操作杆;71、杆体;72、手柄;8、连接杆;81、挡板;9、注射管;91、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参考图1,可渗透反应墙2系统包括海绵水库1、可渗透反应墙2和检测带3,海绵水库1位于尾矿11下游,海绵水库1内部填充有空心填料12,侧面和底部分别设置防渗层13。可渗透反应墙2设置于海绵水库1下游,检测带3设置于可渗透反应墙2下游。
34.可渗透反应墙2包括上层反应墙21和下层反应墙22,上层反应墙21露出于地面上,上层反应墙21位于下层反应墙22的顶部,下层反应墙22位于地面下,下层反应墙22的底部和海绵水库1的底部齐平。雨水流到海绵水库1处,海绵水库1对雨水进行暂存,海绵水库1内的雨水流向下层反应墙22,下层反应墙22对雨水进行净化;没有进入海绵水库1的地表水流到上层反应墙21处,上层反应墙21对地表水进行净。
35.上层反应墙21和下层反应墙22均包括过滤层4、反应介质层41和支撑架5,过滤层4和反应介质层41均位于支撑架5内,过滤层4位于反应介质层41靠近海绵水库1的一侧,过滤层4的端部和反应介质层41的端部齐平。雨水经过过滤层4,过滤层4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减少水中的颗粒状杂物。雨水经过反应介质层41,反应介质层41将水中存在的大量金属离子进行消除。
36.参考图1和图2,反应介质层41远离过滤层4的一侧设置有箱体6,箱体6中空设置,箱体6和支撑架5固定连接,箱体6的竖截面呈矩形。箱体6有多个,多个箱体6沿反应介质层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箱体6靠近过滤层4的侧壁固定有连接管61,连接管61水平设置,连接管61的一端延伸到反应介质层41内,另一端位于箱体6内。连接管61有多根,多根连接管61沿箱体6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37.箱体6的顶部固定有滑动密封件62,滑动密封件62的横截面呈方形,滑动密封件62上设置有操作杆7。操作杆7包括杆体71和手柄72,杆体71的横截面呈方形,杆体71和滑动密封件62滑动连接,杆体71的底端延伸到箱体6的底部,杆体71的顶部伸出箱体6外。手柄72固定在杆体71的顶部,手柄72位于箱体6外。
38.参考图2和图3,杆体71的侧壁固定有连接杆8,连接杆8的横截面横l型。连接杆8的数目和连接管61的数目相同。连接杆8远离杆体71的端部固定有挡板81,挡板81竖直设置。连接管61的顶部开设有通口63,挡板81和通口63插接。挡板81插接在通口63内,挡板81阻挡连接管61的管道,进而关闭连接管61。向上滑动操作杆7,操作杆7带动连接杆8移动,连接杆8带动挡板81在通口63内向上滑动,使连接管61的管道打开。
39.箱体6内设置有注射管9,注射管9的顶部延伸箱体6外,注射管9上设置有支管91,支管91的数目和连接管61的数目相同,支管91远离注射管9的端部和连接管61位于箱体6内的端部连通。向上滑动操作杆7,接管的管道打开,通过向注射管9内泵入反应介质,反应介质从连接管61进入反应介质层41,进而向反应介质层41内补充反应介质。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海绵式可渗透反应墙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流到海绵水库1处,海绵水库1对雨水进行存储,海绵水库1内的雨水流进下层反应墙22,下层反应墙22对雨水进行净化;没有进入海绵水库1的地表水流到上层反应墙21处,上层反应墙21对地表水进行净化,然后地表水在流入检测带3内,可减少地表水对检测带3内的水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9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