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锁组件。
背景技术:
2.锁组件包括锁体组件和锁扣。当锁体组件限定锁扣的运动时,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当锁体组件释放锁扣时,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在现有技术中,操作员使用钥匙或特定工具与锁体组件相配合,以使得锁体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这种操作方式需要特定的人员持有钥匙或特定工具才能够操作指定锁组件。而钥匙或特定工具的流动性差,为多人操作同一个锁组件带来不便。此外,这样的锁组件的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无法实时监测。
3.因此,现有的锁组件系统仍需改进以使其结构简单,且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解锁或锁定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锁组件,其包括壳体、锁体和驱动装置。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所述锁体上设有锁体锁定容纳部和锁体锁定容纳口,锁扣能够通过所述锁体锁定容纳口容纳在所述锁体锁定容纳部中。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能够驱动所述锁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
5.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限位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相连通的壳体锁定容纳部和壳体锁定容纳口,当所述壳体锁定容纳口与所述锁体锁定容纳口对齐时,所述限位扣能够推动所述锁扣从所述壳体锁定容纳部与所述锁体锁定容纳部脱出。
6.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扣包括相连接的限位扣主体和限位部,所述壳体开设有限位扣通孔。所述限位扣通孔对应于锁体锁定容纳部设置。所述限位扣主体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限位部通过所述限位扣通孔伸出所述壳体外。
7.进一步地,所述锁体具有锁体锁定位置和锁体解锁位置,并且所述锁体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装置在所述锁体锁定位置和所述锁体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限位扣具有限位扣锁定位置和限位扣解锁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转动在所述限位扣锁定位置和所述限位扣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锁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位于锁体锁定位置时,所述锁扣容纳在所述壳体锁定容纳部和所述锁体锁定容纳部中。
8.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限位扣弹性件,所述限位扣弹性件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限位扣相连接,以使所述限位扣从所述限位扣锁定位置运动至所述限位扣解锁位置。
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开设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锁体引导部通孔;
10.所述锁体包括柱体部和锁体引导部,所述柱体部容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锁体引导部从所述柱体部延伸而出,并且能够通过所述锁体引导部通孔伸出所述壳体外。
11.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触发件、第一传感件、第二传感件以及第三传感件。所述
触发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锁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所述第一传感件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位于所述锁体解锁位置时,所述触发件能够触发所述第一传感件。所述第二传感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传感件下方,并且被配置为:当所述锁体位于所述锁体锁定位置时,所述触发件能够触发所述第二传感件。所述第三传感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传感件下方,并且被配置为:当所述限位扣位于所述限位扣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扣能够触发所述第三传感件。所述壳体开设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触发件通孔,所述第一传感件、所述第二传感件和所述第三传感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并沿所述触发件通孔设置,所述触发件能够穿过所述触发件通孔以接触所述第一传感件、所述第二传感件或所述第三传感件。
12.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引导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触发件套设于所述引导件并能够沿所述引导件移动。
13.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传感件、所述第二传感件以及所述第三传感件通讯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第一传感件、所述第二传感件以及所述第三传感件接收信号,并且能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启动和停止。
14.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锁体弹性件,所述锁体弹性件与所述锁体以及所述壳体相连接,以使所述锁体从所述锁体解锁位置运动至所述锁体锁定位置。
15.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6.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结构简单、稳定。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包括相对移动的壳体和锁体。通过壳体上的壳体锁定容纳部和壳体锁定容纳口与锁体上的锁体锁定容纳部和锁体锁定容纳口的配合以形成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操作员需要打开门时,锁体相对于壳体向上移动即可实现,当操作员需要锁门时,锁体相对于壳体向下移动即可实现。
17.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状态能够实时监控,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通过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第一传感件、第二传感件、第三传感件以及显示装置等的通讯连接实现对锁组件的状态的实时监控。
18.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无需使用钥匙或特定工具与锁体组件相配合,以使得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解锁或锁定操作。具体来说,操作员手持设备(例如手机)通过控制装置即可得到授权以控制锁组件。该通信授权相比于与锁体组件相配合的钥匙或特定工具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立体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透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的透视图。
23.附图标号说明:
24.锁扣10、锁体组件11、壳体111、底板112、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壳体锁定容纳口114、锁体引导部通孔117、锁体121、柱体部122、锁定容纳部123、锁体锁定容纳口124、第二
引导件通孔125、贯通部126、锁体引导部127、限位扣131、限位部132、限位扣主体133、限位扣弹性件141、驱动装置151、触发件152、触发突出部153、引导件161、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第三传感件23以及锁体弹性件24。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7.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包括锁体组件11和锁扣10。锁体组件11 设置在柜体(未示出)上,锁扣10设置在门(未示出)上。当门关闭时,锁体组件11限定锁扣10的运动,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门被上锁。当门打开时,锁体组件11释放锁扣10,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
29.如图2所示,锁体组件11包括壳体111、锁体121、两个限位扣131、两个限位扣弹性件141、驱动装置151、触发件152、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第三传感件23以及锁体弹性件24。锁体121、两个限位扣131、两个限位扣弹性件141、驱动装置151、引导件161、触发件152以及锁体弹性件24均容纳在壳体111中。具体来说,壳体111包括沿第一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底板112 以及从底板112的边缘向外延伸的侧壁部。底板112和侧壁部围合形成具有前部开口的壳体容腔,用于容纳锁体121。侧壁部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以及左右设置的左板和右板。壳体111上设有一对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限位扣通孔。壳体锁定容纳部113用于容纳锁扣10的锁杆。限位扣通孔用于使限位扣131穿过壳体111。具体地说,左板和右板上分别设有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壳体锁定容纳部113从左板和右板的前边缘沿第二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在左板和右板的前边缘处限定壳体锁定容纳口114。锁扣10可以沿第二方向通过壳体锁定容纳口114向后移动进入并容纳在壳体锁定容纳部113中。限位扣通孔设置在壳体111的底板112上,并沿第二方向贯穿底板112,以使得限位扣131的上部能够从限位扣通孔伸出壳体111。壳体111的顶部的第一板上设有第一引导件通孔,用于使引导件161穿过壳体111。壳体111 的底板112上还设有触发件通孔,用于使触发件152穿过壳体111。壳体111的底板112上设有两个锁体引导部通孔117。锁体引导部通孔117贯穿底板112,并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一段距离,用于容纳锁体引导部127。
30.如图2所示,锁体121包括大致为方形的柱体部122。柱体部122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并且其具有中空部,用于容纳两个限位扣131、两个限位扣弹性件 141和触发件152。具
体来说,锁体121上设有锁体锁定容纳部123,用于容纳锁扣10的锁杆。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从柱体部122的前部沿第二方向向后延伸一段距离后沿第一方向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形成。锁体锁定容纳部123贯穿锁体121,锁体锁定容纳部123在柱体部122的前部限定锁体锁定容纳口124。锁扣10可以沿第二方向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向后移动进入锁体锁定容纳部123,并在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沿第一方向移动。锁体121能够相对于壳体111沿第一方向上下移动。锁体121具有锁体锁定位置和锁体解锁位置,并且能够通过平移在锁体锁定位置和锁体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当锁体121位于锁体锁定位置时,锁体121 在壳体111中处于较为下部的位置。此时壳体锁定容纳部113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的至少一部分对齐,以使得锁扣10能够容纳在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并且此时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不与所述锁体锁定容纳口124对齐,以使得锁扣10能够保持在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当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时,锁体121在壳体111中处于较为上部的位置。此时壳体锁定容纳部113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的至少一部分对齐,并且此时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所述锁体锁定容纳口 124对齐,以使得锁扣10能够从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所述锁体锁定容纳口124 脱出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此外,柱体部122的后部还设有锁体引导部127,其从柱体部122向后并向下延伸而出,以与底板112上设有锁体引导部通孔117相配合。锁体引导部127能够穿过底板112上的锁体引导部通孔117并伸出。当锁体121相对于壳体111沿第一方向运动时,锁体引导部127 能够在锁体引导部通孔117中沿第一方向运动。柱体部122的顶部设有第二引导件通孔125,用于使引导件161穿过壳体111。
31.如图2所示,锁体弹性件24设置在壳体111和锁体121之间,以为锁体121 从锁体解锁位置至锁体锁定位置提供力。在本实用新型中,锁体弹性件24为拉簧。其上端与锁体121的底部相连接,其下端与壳体111的下板相连接。当锁体 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时,锁体弹性件24处于拉伸状态。
32.如图2所示,限位扣131包括限位扣主体133和限位部132。限位扣主体133 为大致呈“l”形的薄片。限位部132设置在限位扣主体133的上部的顶端处。限位扣主体133的下部设有孔洞,用于容纳限位扣弹性件141。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限位扣弹性件141为带有销的扭簧。销穿过限位孔和扭簧,并且与壳体 111的左板和右板相连接,以使得限位扣131与壳体111相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11的转动。为了使限位扣131通过销连接至壳体111而不影响锁体121 相对于壳体111沿第一方向的上下运动,锁体121上还设有贯通部126,以使得销能够贯穿锁体121。限位扣131具有限位扣锁定位置和限位扣解锁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转动在限位扣锁定位置和限位扣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当限位扣131位于限位扣锁定位置时,扭簧处于张紧状态;当限位扣131位于限位扣解锁位置时,扭簧处于自然状态。
33.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151设置在壳体111的顶部,并且位于壳体111的外侧。驱动装置151与引导件161相连接,引导件161上设有触发件152,以使得驱动装置151能够带动触发件152沿第一方向移动。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 151为电机。引导件161为丝杆。触发件152为丝杆螺母,套设于丝杆。丝杆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从而将电机的转动转换为丝杆螺母的直线运动,实现触发件152沿着引导件161来回移动。触发件152的尺寸被设置为大于锁体121上的第二引导件通孔125的尺寸。触发件152设置在锁体121的中空部中,并且套设在引导件161上,以使得当触发件152与引导件161沿第一方向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动锁体121一
同沿第一方向向上移动。触发件152上设有触发突出部153。触发突出部153从触发件152朝向触发件通孔的一侧延伸形成,并能够伸出壳体111 上的触发件通孔以接触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或第三传感件23。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和第三传感件23设置在壳体111的后部,并且位于壳体 111的外侧。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和第三传感件23沿第一方向从上至下排列。当触发件152沿第一方向上下移动时,触发突出部153能够在壳体111 的外部触发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或第三传感件23。其中当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时,触发件152的触发突出部153接触第一传感件21;当锁体 121位于锁体锁定位置时,触发件152的触发突出部153接触第二传感件22。作为一个示例,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和第三传感件23为光耦开关。
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锁组件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布置的锁扣10,因此锁体组件11包括两个限位扣131和两个限位扣弹性件141以分别与两个锁扣10相配合。此外,壳体111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两对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并且锁体121上设有两个沿第一方向布置的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以分别与两个锁扣10相配合。两个限位扣131中,位于上方的限位扣131被配置为能够与第三传感件23相配合。具体地说,当锁体121位于锁体锁定位置时,限位扣131 接触第三传感件23。为了描述简洁,在本实用新型中以位于上方的限位扣131以及其配合部件作为示例进行介绍。
35.此外,锁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控制装置与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以及第三传感件23通讯连接。当触发件152接触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或第三传感件23时,受到接触的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或第三传感件23会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还与驱动装置151通讯连接,以控制驱动装置151的启动和停止。控制装置还与显示装置通讯连接,显示装置能够显示锁组件的实时状态。例如,当控制装置收到第二传感件22以及第三传感件23的信号时,可以判断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控制装置会向显示装置发送信号,显示装置显示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控制装置仅收到第二传感件22的信号时,可以判断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控制装置会向显示装置发送信号,显示装置显示门处于打开状态。
36.下面结合图3来描述锁组件的锁定状态:
37.图3示出了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此时锁体121位于锁体锁定位置,触发件152接触第二传感件22。第二传感件22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以指示此时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锁扣10的锁杆容纳在壳体锁定容纳部 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并且此时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不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对齐。由于锁扣10的锁杆抵住限位扣131的限位扣主体133,因此限位扣 131位于限位扣锁定位置。此时限位扣131的限位部132接触第三传感件23。
38.下面结合图4来描述锁组件的解锁状态:
39.图4示出了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的透视图。如图4所示,此时锁体121位于锁体解锁位置,触发件152接触第一传感件21。第一传感件21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以指示此时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锁扣10与锁体组件11脱开。由于锁扣 10的锁杆不抵住限位扣131,因此限位扣131受到限位扣弹性件141的力而处于限位扣解锁位置。限位扣131的限位部132紧靠壳体111并且不接触第三传感件 23。此时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对齐,并且限位扣131的限位扣主体133与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以及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对齐。锁体弹性件 24处于拉伸状态。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限位扣131的限位部132的一部分
抵靠在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以及锁体锁定容纳口124中,以阻碍锁体121 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
40.下面参考图3和图4介绍锁组件从锁定状态至解锁状态,以及锁组件从解锁状态至锁定状态的具体过程:
41.当锁组件处于锁定状态,并且操作员需要打开门时,操作员通过手机等其他信号装置向控制装置发送开锁指令,控制装置发信号给驱动装置151,驱动装置 151启动(例如,电机正向转动)。驱动装置151带动引导件161向上运动。由于引导件161与触发件152相连接,因此引导件161的向上运动会带动触发件152 向上运动。此时触发件152离开第二传感件22。随着触发件152向上运动,触发件152会带动锁体121向上运动,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也会向上运动,直到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对齐。处于张紧状态的限位扣弹性件141 对限位扣131施加力以使得限位扣131推动锁扣10从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脱出,从而打开门。此时触发件152与第一传感件21接触,第一传感件21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发信号给驱动装置151以停止驱动装置151。由此,门被打开,锁组件从锁定状态运动至解锁状态。
42.当限位扣131由于限位扣弹性件141的作用而从限位扣解锁位置向限位扣锁定位置运动时,限位扣131的限位部132不再接触第三传感件23。第三传感件 23不再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此时控制装置会向驱动装置151发送信号,以使驱动装置151带动引导件161向下运动。在引导件161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触发件 152也会向下运动。当触发件152接触第二传感件22时,第二传感件22向驱动装置151发送信号。驱动装置151向驱动装置151发送信号,从而停止驱动装置 151。
43.此时,控制装置仅收到第二传感件22的信号,控制装置向显示装置发送信号,显示装置显示门处于打开状态。
4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限位扣131的限位部132的一部分抵靠在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以及锁体锁定容纳口124中,因此锁体121依然保持在锁体解锁位置。此时触发件152与锁体121分离。
45.当操作员需要关上门时,操作员将门合上。此时锁扣10的锁杆朝向对齐的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运动,并推动限位扣131的限位扣主体133从限位扣解锁位置向限位扣锁定位置运动。由此,锁扣10的锁杆进入并容纳在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当限位扣131移动至限位扣锁定位置,限位扣131的限位部132接触第三传感件23。第三传感件23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由于限位扣131被锁扣10移动至限位扣锁定位置,因此限位扣131不再抵靠在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以及锁体锁定容纳口124中,处于拉伸状态的锁体弹性件24对锁体121施加力,以使其向下运动至锁体锁定位置。当锁体121运动至锁体锁定位置时,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锁体锁定容纳口124不再对齐,锁扣10的锁杆被保持在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
46.此时,控制装置收到第二传感件22以及第三传感件23的信号,控制装置向显示装置发送信号,显示装置显示门处于关闭状态。
47.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当门被异常开启或撬开时,锁扣10的锁杆从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锁体锁定容纳部123中脱开,锁扣10的锁杆不再抵住限位扣131 的限位扣主体133,因此限位扣131无法保持在限位扣锁定位置。此时限位扣131 不再接触第三传感件23。控制装
置不再收到第三传感件23的信号,控制装置可以判断门异常打开,从而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异常。进一步地,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门上的声音装置,其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当控制装置判断门异常打开时,控制装置可以指示声音装置发出声音(例如,鸣叫),以起到警示作用。
48.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驱动装置151为电机,引导件 161为引导杆,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驱动装置151和引导件161可以为一个部件,例如,其为丝杆电机。
49.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50.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结构简单、稳定。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包括相对移动的壳体111和锁体121。通过壳体上的壳体锁定容纳部113和壳体锁定容纳口114与锁体121上的锁体锁定容纳部123和锁体锁定容纳口124 的配合以形成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操作员需要打开门时,锁体121相对于壳体111向上移动即可实现,当操作员需要锁门时,锁体121相对于壳体111向下移动即可实现。
51.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的状态能够实时监控,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通过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151、第一传感件21、第二传感件22、第三传感件23以及显示装置等的通讯连接实现对锁组件的状态的实时监控。
52.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锁组件无需使用钥匙或特定工具与锁体组件相配合,以使得操作员不受限于钥匙或特定工具以执行解锁或锁定操作。具体来说,操作员手持设备(例如手机)通过控制装置即可得到授权以控制锁组件。该通信授权相比于与锁体组件相配合的钥匙或特定工具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53.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