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超薄均热板生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薄均热板用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2.均热板外观上为一平面板状物,上下各有一盖相互密合,铜网结构均热板铜网结构均热板其内有铜柱支撑。均热板上下两铜片以无氧铜为材质,通常以纯水为工作流体,毛细结构以铜粉烧结或铜网之工艺制作。均热板只要维持其平板特性,造型外廓上视应用之散热模块环境而定较无限制,使用时亦无置放角度上之限制。实际应用时在平板上任两点所测得温度差可小于10℃以内,较热导管对热源之传导效果更均匀。
3.在均热板的焊接作业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人工上下料的操作方式,在焊接过程中焊接角度及移动速度等种种因素均会影响焊接品质,因此,以人力操作往往无法有效掌控所有工件的品质,且人工操作方式使作业速度无法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薄均热板用上料机构。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超薄均热板用上料机构,包括输送模块;所述输送模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承模块和抬升模块;
7.所述输送模块包括第三气动元件、滑台和推板;所述第三气动元件的活塞上安装一组第一磁环,所述滑台内安装一组第二磁环,且所述第一磁环和所述第二磁环磁性相反;所述滑台之上安装推板;
8.所述支承模块包括支料板和第二线性导向轴;所述第二线性导向轴支承所述支料板;
9.所述抬升模块包括通过第一线性导向轴依次连接且相互平行的提升固定板、提升板和滑动板;所述提升固定板之上固定第二气动元件的缸体;所述第二气动元件的活塞杆连接提升板;所述滑动板之下安装滑块;所述滑块和第一直线导轨相互嵌合;所述滑动板的一侧连接第一气动元件的活塞杆。
10.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动元件为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两端设置固定缓冲装置。
11.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推板的一侧开设缺口;所述缺口卡接托盘。
12.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支料板之上设置一组料盘定位板;所述料盘定位板的截面形状为l型;所述一组料盘定位板的开口相对。
13.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板的一侧固定抬料板;所述抬料板之上固定多个连接板。
14.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间距相同。
15.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或三角形或梯形。
16.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元件和所述第二气动元件均为双作用气缸。
17.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动元件的活塞两侧设置双向导杆。
18.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模块、所述支承模块和所述抬升模块均安装在面板上;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固定在所述面板之上;所述第一气动元件通过固定板固定在所述面板之上;所述第二线性导向轴垂直固定在所述面板之上;所述第三气动元件固定在所述面板之上。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0.1、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超薄均热板的产能,降低劳动强度。
21.2、本实用新型可以消除了作业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性。
22.3、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了超薄均热板的外观、性能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6.图4为抬升模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抬升模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面板;201、连接板;202、滑动板;203、滑块;204、第一直线导轨;205、第一气动元件;206、第一线性导向轴;207、提升板;208、第二气动元件;209、提升固定板;210、抬料板;301、料盘定位板;302、支料板;303、第二线性导向轴;401、第三气动元件;402、推板;5、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31.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3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结合图1~图3,1、一种超薄均热板用上料机构,包括输送模块。输送模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承模块和抬升模块。
34.输送模块包括第三气动元件401、滑台和推板402。本实施例中,第三气动元件401为无杆气缸,无杆气缸两端设置固定缓冲装置,固定缓冲装置保证换向动作无冲击,同时避免机械损伤。第三气动元件401的活塞两侧设置双向导杆,双向导杆的导向精度高,能承受一定的侧向或偏心负载。第三气动元件401的活塞上安装一组第一磁环,滑台内安装一组第
二磁环,且第一磁环和第二磁环磁性相反。滑台之上安装推板402。推板402的一侧开设缺口。缺口卡接托盘5。
35.支承模块包括支料板302和第二线性导向轴303。第二线性导向轴303支承支料板302。支料板302之上设置一组料盘定位板301。料盘定位板301的截面形状为l型。一组料盘定位板301的开口相对。
36.图4为抬升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抬升模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5,抬升模块包括通过第一线性导向轴206依次连接且相互平行的提升固定板209、提升板207和滑动板202。提升固定板209之上固定第二气动元件208的缸体。第二气动元件208的活塞杆连接提升板207。提升板207的一侧固定抬料板210。抬料板210之上固定多个连接板201。相邻两个连接板201之间的间距相同。连接板201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或三角形或梯形。滑动板202之下安装滑块203。滑块203和第一直线导轨204相互嵌合。滑动板202的一侧连接第一气动元件205的活塞杆。
37.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动元件205和第二气动元件208均为双作用气缸。
38.输送模块、支承模块和抬升模块均安装在面板1上。第一直线导轨204固定在面板1之上。第一气动元件205通过固定板固定在面板1之上。第二线性导向轴303垂直固定在面板1之上。第三气动元件401固定在面板1之上。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40.多个放置超薄均热板的托盘5放在支料板302之上,并且,料盘定位板301将多个托盘限制在支料板302之上。
41.当需要输送单个托盘5时,第一气动元件205和第二气动元件208均工作,第一气动元件205的活塞杆推动滑动板202沿第一直线导轨204滑动,即滑动板202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使得抬料板210接近托盘5,并且使连接板201插入从下往上、倒数第二个的托盘5。
42.第二气动元件208的活塞杆收缩,带动提升板207沿第一线性导向轴206运动,提升板207带动抬料板210上升,使得连接板201抬升除位于最底部位置的托盘5的其余托盘5。
43.而后,第三气动元件401工作,当第三气动元件401的活塞在第三气动元件401的缸筒内被气压推动时,活塞运动,活塞运动的同时,外部滑台内的磁环被活塞上的磁环磁力线影响,做同步移动,同时,滑台带动推板402前进,推板402推动托盘5进入下一道工序。
4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