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是过滤罐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石英砂过滤器,学名浅层介质过滤器,它是利用石英砂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把浊度较高的水通过一定厚度的粒状或非粒的石英砂过滤,有效的截留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胶质颗粒、微生物、氯、嗅味及部分重金属离子等,最终达到降低水浊度、净化水质效果的一种高效过滤设备。
3.目前污水处理中使用的石英砂过滤罐通常具有反冲洗功能,根据污堵情况可设反洗正冲频率,如申请号为202010702138.1所揭示的结构,其通过搅拌和充入压缩空气来进行反洗。
4.但是这种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
5.当过滤罐在反洗时,过滤通水即会停止,需等反洗正冲程序完成后才能开始通水,所以大多会配备两个过滤罐一用一备,并且会用到5~6个的自动阀门,效率低、设备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过滤罐及污水处理系统。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8.过滤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具有进口及出口,其下部为倒锥部,所述进口通过衔接管连接下水筒,所述下水筒的下端连接布水器,所述布水器埋设于罐体内的滤料中,所述滤料的顶部低于所述出口,所述罐体内还设置有气管及滤料回流管,所述气管的出气口的轴线与所述倒锥部的内壁平行且高于所述滤料回流管的下端,所述滤料回流管的轴线与所述罐体的轴线平行或共轴且其下端贴近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滤料回流管的上端连接位于所述出口上方的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的固体出料端连接滤料下沉管,所述滤料下沉管的下端低于所述出口,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排液口连接集液槽。
9.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罐中,所述罐体内设置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侧板的顶部高于所述出口,其底板低于所述出口。
10.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罐中,所述布水器的下方设置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的下端与所述气管的下端临近。
11.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罐中,所述滤料包括至少两种规格的石英砂。
12.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罐中,所述气管为2
‑
8根,它们等距分布。
13.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罐中,所述滤料回流管的下端共轴设置有喇叭口。
14.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罐中,所述滤料回流管与所述罐体共轴。
15.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的过滤罐。
16.优选的,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集液槽通过回流管道连接废水收集池。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8.本方案通过设置气管、滤料回流管及三相分离器,通过气管输送压缩气体进行清洗及将底部的滤料输送到滤料回流管中经三相分离器分离后再次沉入到过滤罐内,可在正常过滤使用的同时进行清洗,相比传统砂滤罐,工作效率高,并且,清洗可以持续进行,能够有效地避免滤料板结的问题,同时只需一套设备就能满足使用要求,有利于降低设备成本。
19.本方案的气管及滤料回流管的排布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各气管供应的压缩气体利用率,保证滤料回流的可靠性。结合喇叭口可以改善滤料回流效率。
20.隔离罩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将上下层滤料分隔开,避免下层具有大量污染物的滤料影响上层相对干净的滤料的过滤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改善过滤质量。
21.本方案过滤罐分离后的废液回到废水收集池中再次进行循环过滤,整个系统没有废水排放到系统外。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罐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罐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26.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过滤罐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可以是各种可行的罐结构,例如,其可以是不锈钢材质,且包括柱状部分11及位于柱状部分11下方的倒锥部12,所述柱状部分11的侧壁上方形成有进口13及出口14,所述进口13与出口14位于所述罐体相对的两侧,并且,所述出口14的高度高于所述进口13,它们的外侧分别设置连接法兰2、3,所述倒锥部12的下端侧部形成有排废口15,所述倒锥部12设置在支脚16上。
28.如附图1所示,所述进口13通过衔接管4连接下水筒5,所述下水筒5的下端连接布水器6,所述布水器6包括8根由中心向四周均匀发散的布水管61,所述布水器6埋设于罐体1内的滤料9中,所述滤料9的顶部低于所述出口14。所述罐体1内还设置有气管10及滤料回流管20,所述气管10的上端连接压缩气体供应管路(图中未示出),其固定在所述罐体1的内壁上,所述气管10包括一体的且与所述管体1的内壁形状契合的竖管及折弯管,所述气管10的
出气口的轴线与所述倒锥部12的内壁平行且高于所述滤料回流管20的下端。所述滤料回流管20的轴线与所述罐体1的轴线平行或共轴且其下端贴近所述罐体1的底部15,所述滤料回流管20的上端连接位于所述出口上方的三相分离器30,所述三相分离器30的固体出料端连接滤料下沉管40,所述滤料下沉管40的下端低于所述出口,进一步优选为低于所述进口13,所述三相分离器30的排液口连接集液槽50。
29.工作时,污水由泵引入到所述罐体1内,经下水筒5从上而下由布水器6均匀流出,流出的污水经过滤料9过滤后从出口14流出,完成过滤工序。当需要反洗时,将压缩空气从罐体两侧气管10导入到罐体的底部,冲洗滤层,同时,气流带动滤料进入滤料回流管20并进入三相分离器30,所述三相分离器30将滤料、水及气分离,分离后的滤料从滤料下沉管40下落,分离后的水进入集液槽50内,分离后的气体排出。
30.进一步来说,所述滤料9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例如可以是活性炭或石英砂等,更优的,所述滤料9包括至少两种规格的石英砂,其过滤精度在2mm~10mm之间。
31.另外,为了保证均匀出水,避免短流,如附图1、附图2所示,在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出水堰60,所述出水堰60的侧板60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口,其底板602低于所述出口,所述出水堰60焊接在所述罐体1的内壁处。
32.所述气管10为2
‑
8根,优选为2或4或6或8根,它们等距分布,并且所述滤料回流管20与所述罐体1共轴,从而在后续吹气反洗时,各气管输送的压缩气体能够均衡作用将滤料吹送到滤料回流管20内,提高了各气管内压缩气体的利用效率,保证滤料可靠的回流。更优的,如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滤料回流管20的下端共轴设置有喇叭口21,从而能够便于滤料进入到滤料回流管20内。同时,所述滤料回流管20可以与所述下水筒5共轴,此时,所述滤料回流管20需要穿过所述下水筒5的底板和顶板。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水筒5也可以与所述滤料回流管20偏离设置,即所述下水筒5偏离所述罐体的轴线。
33.如附图2所示,为了避免过滤后下层的污染物反涌以及影响上层滤料的过滤效果,在所述布水器6的下方设置有隔离罩7,所述隔离罩7为锥状,其可以共轴固定在所述布水器6的底部或共轴固定在所述滤料回流管20的外壁上,所述隔离罩7的下端与所述气管10的下端临近。
34.所述三相分离器30可以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罐体1的顶部,或者所述罐体的柱状部分11上方还设置有顶盖(图中未示出),所述三相分离器30设置在所述顶盖上。
35.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的过滤罐,如附图3所示,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废水收集池100、ph调节池200、混凝池300、絮凝池400、沉淀池500、中间池600、过滤罐700及清水调节池800,所述过滤罐700的集液槽的排水口及清水调节池分别通过回流管道900连接废水收集池。
36.并且,如附图3所示,所述沉淀池500的排泥口还通过带有污泥泵的管道连接污泥浓缩池1000,其用于进行污泥浓缩,其中设置有排泥泵,其通过排泥管道连接叠螺式脱水机2000,所述叠螺式脱水机2000用于进行污泥脱水,所述污泥浓缩池1000及叠螺式脱水机2000的排液端连接废水收集池1000。
37.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