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饮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44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取饮机。


背景技术:

2.夏季是冷饮需求的旺季,现有技术中的冷饮的获取方式多采用冰箱,将瓶装饮料或者啤酒放置在冰箱的间室内,通过冰箱间室内的自然对流将冷量传递给饮品进而实现饮品的冷却。采用这种方式对饮品进行冷却不仅对环境设备要求高而且饮品的制冷效率也较低,饮品需要在间室能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获取所需要的冷量。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提高制冷效率的取饮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饮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通过直接暴露在容器腔内的导热件传递来的冷量对饮品进行降温或升温,提高了制冷或制热的效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饮机,包括:基座;具有安装腔;
6.饮品容器,与所述基座连接固定并具有容器腔、容器腔进口和容器腔出口;
7.阀体,用于控制所述容器腔出口的开启或关闭;
8.变温模块,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并具有向外释放冷量或热量的释放部;
9.导热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容器腔外并用于与所述释放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和与所述热交换部连接固定并延伸设置在容器腔内的变温部,所述变温部暴露在所述容器腔内。
10.进一步的,所述变温模块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释放部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所述热交换部为与所述释放部贴合的导热盘。
11.进一步的,所述变温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腔内的散热管和连接所述导热盘与所述散热管以在所述导热盘与所述散热管之间传递冷量的辐射件。
12.进一步的,所述辐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散热管内并与所述散热管同轴设置的导热管和连接所述导热管的外侧壁与所述散热管的内侧壁的连接件,所述导热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导热盘上。
13.进一步的,所述饮品容器上设置有供所述辐射件穿设的穿孔,所述散热管设置在所述穿孔的边缘位置并与所述穿孔同轴设置,所述散热管与所述饮品容器之间密封设计。
14.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背离所述制冷端一侧还设置有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贴合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散热翅片。
15.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组散热孔,两组散热孔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的相对两侧并位于所述散热翅片下侧;所述的散热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散热风机。
16.进一步的,所述取饮机还包括取饮开关、控制单元和设置在所述容器腔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取饮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变温模块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17.进一步的,所述取饮机还具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的反馈单元。
18.进一步的,所述取饮机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底部的中心位置。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取饮机通过直接暴露在容器腔内的导热件传递来的冷量对饮品进行降温或升温,提高了制冷或制热的效率。并且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耗电小且便于移动,可实现单桌单用、单人单用或户外野餐使用。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取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取饮机中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取饮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

饮品容器,10

容器腔,11

容器腔进口,12

容器腔出口,13

密封盖,14

接饮管,15

接饮出口,16

导热件穿孔,2

基座,3

变温模块,4

导热件,41

热交换部,42

变温部,421

散热管,422

辐射件,4221

导热管,4222

连接件,5

阀体,6

控制单元,7

电池单元,8

温度传感器,9

散热单元,91

散热翅片,92

散热风机,93

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取饮机,具有用于容置饮品的饮品容器1和用于支撑饮品容器1的基座2,饮品容器1设置在基座2上并具有用于容置饮品的容器腔10,饮品容器1上还设置有容器腔进口11和容器腔出口12,容器腔进口11用于向容器腔10内添加饮品,容器腔出口12为饮品从容器腔10内流出的通道。为了方便饮品流出的管控,所述取饮机还具有用于控制容器腔出口12开启或关闭的阀体5。
26.在基座2上还设置有变温模块3,变温模块3具有向外部释放冷量或热量的释放部,变温模块3的释放部释放的冷量与导热件4的热交换部41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导热件4上与热交换部41连接固定并延伸设置在容器腔10内的变温部42将冷量或热量释放在容器腔10内,其中变温部42直接暴露在容器腔10内以实现与饮品直接接触从而更高效的将冷量或热量传递给饮品。
27.在本实施例中饮品可以为饮料、水、啤酒和红酒等。本取饮机通过变温模块3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对容器腔10内的饮品进行冷却降温或者加温,从而能够根据需要改变饮品的饮用口感,提高取饮机的适用性,并且通过将变温部42设置为直接暴露在容器腔10内以高效的实现对饮品的降温或升温。无需较大功率的变温设备,耗电小且便于移动,可实现单桌单用、单人单用或户外野餐使用。
2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饮品容器1与基座2呈上下方向设置,基座2设置在饮品容器1的下侧,基座2起到支撑饮品容器1的作用。在饮品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供导热件4穿设的穿孔16。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饮品容器1与基座2还可以设置成左右并列设置或者采用其它方式的结构设置,只要导热件能够穿设进容器腔10内,以将变温模块3的释放部释放的冷量或者热量传递至容器腔10内即可。为了方便的实现基座2与饮品容器1的拆卸维修,所述基座2
与饮品容器1采用可拆卸式安装固定。
29.所述饮品容器1上设置有容器腔10、容器腔进口11和容器腔出口12。容器腔进口11和容器腔出口12分别与所述容器腔10连通。容器腔进口11设置在饮品容器1的上侧,容器腔出口12设置在饮品容器1上靠近底部的位置或者容器腔出口12设置在饮品容器1的侧壁上靠近底部的位置。容器腔进口11用于向容器腔10内添加饮品,在容器腔进口11上还设置有密封盖13以用于对容器腔进口11进行遮盖。饮品通过容器腔出口12流出,因此将容器腔出口12设置在饮品容器1上靠近底部的位置能够更好的实现饮品的流动。
30.为了方便饮品的流出在容器腔10上还设置有与容器腔出口12连通的接饮管14,接饮管14的一端设置有接饮出口15。所述阀体5则设置在接饮管14上。
31.在本实施例中接饮出口15设置的高度低于容器腔出口12,这样的结构设置也更方便的实现接饮,在阀体5开启后饮品能够在重力作用下从容器腔出口12向接饮出口15自然流动,无需动力驱动,结构更加的简化且也更方便的使用。
32.作为最基本的方案阀体5可以为设置在接饮管14上的手动阀体。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阀体5为电控球阀或电磁阀,设置成电控球阀或者电磁阀能够更方便的实现对阀体5的控制,方便实现阀体开启角度的调整。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阀体5还可以为设置在容器腔出口12位置处的电控球阀或者电磁阀。
33.基座2上设置有安装腔20,变温模块3设置在安装腔20内并位于安装腔20内靠近上部的位置,变温模块3可以通过支架安装固定在安装腔20的内侧壁上。由于基座2与饮品容器呈上下方向设置,因此将变温模块3设置在安装腔20内靠近上部的位置能够更方便的实现冷量或热量向容器腔10内的释放,从而更好的提高热传导效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变温模块3为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为所述释放部,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设置为朝向饮品容器方向,而背离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的一侧在制冷过程中需要进行散热降温。将变温模块3设置在安装腔20内靠近上部的位置能够为安装腔20内靠近下部的区域腾出更多的空间,以方便空气的流动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
34.将变温模块3设置成半导体制冷片能够实现对饮品容器1内的饮品进行快速冷却,提高制冷效率。同时由于半导体制冷片自身的体积小能够方便集成化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制冷片能够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以方便的实现制冷、制热的相互转换,从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实现对饮品的冷却或加热的变换。
35.本实施例公开的取饮机还具有控制单元6、电池单元7和取饮开关,所述控制单元6与所述变温模块3和所述取饮开关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单元7与控制单元6和所述变温模块3电性连接以用于为控制单元6和变温模块3供电。取饮开关设置在基座2上并向外暴露。
36.开启取饮开关后,控制单元5接收到取饮开关的信号控制变温模块3进行冷却或者加温至合适的饮用温度。为了更好的控制变温模块3在容器腔10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温度传感器8用于获取容器腔10内的饮品的温度,并将该温度数据传送至与温度传感器8电性连接的控制单元5,控制单元5根据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数据控制变温模块3的工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更精准的实现饮品的控温。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8设置在容器腔10的内侧壁上并靠近容器腔出口12的位置。设置在容器腔出口12的位置能够更准确的获取饮品流出前的温度,其能够更精准的反应饮品的温度。
37.为了更直观的观测饮品容器1内饮品的温度是否在合适的区间,也即用于判断是
否需要启动变温模块3以对饮品进行加热或降温,本实施例还设置有反馈单元。所述反馈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6电性连接,控制单元6在接收到温度传感器8的信号数据后控制反馈单元向外发出反馈信号。
38.在本实施例以变温模块3为饮品降温为实施例进行展开描述,如图3所示,具体的,反馈单元可以为设置在基座2上的led灯,在温度传感器8感应到的饮品的温度较高并超出第一预设值时,此时指示饮品需要进行降温,控制单元6控制反馈单元显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可以为显示红色灯信号以指示饮品温度较高不满足冷饮需要,同时控制单元6控制变温模块3对饮品进行降温。
39.当温度传感器8感应到的饮品的温度到达第二预设值时,此时控制单元6控制反馈单元反馈第二信号,第二信号可以为显示绿色灯信号以指示饮品温度满足冷饮的需要。同时,控制单元6控制变温模块3停止对饮品的进一步降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可以为12℃,第二预设值可以为8℃。
40.在阀体5为电磁阀或电控球阀的时候控制单元6还与阀体5电性连接。可以通过控制单元6自动控制阀体5的开启或关闭进而实现饮品的制冷或不制冷。可以设置为开启取饮开关后在温度传感器8反馈到的信号为合适的饮用温度时控制阀体5开启从而实现接饮,在温度传感器8反馈到的信号为不合适的饮用温度时控制阀体5不开启。
41.为了方便的实现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饮开关包括制冷开关和制热开关,所述制冷开关和所述制热开关可以并列设置在所述基座2的外侧面。制冷开关和制热开关分别独立的电连接到控制单元6上,当需要制冷的时候,制冷开关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单元6,控制单元6控制变温模块3对饮品容器1内的饮品进行制冷。当需要进行制热的时候,制热开关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单元6,控制单元6控制变温模块3对饮品容器1内的饮品进行加热。
42.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7采用蓄电池,电池单元7为所述控制单元6、所述变温模块3、取饮开关、反馈单元提供电能,采用蓄电池能够方便取饮机的随身携带,以便于在户外等无电源的环境下进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取饮开关将信号数据传递至控制单元6,控制单元6根据取饮开关传递的信号控制变温模块3和阀体5的运作。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7设置在所述基座2的安装腔20的底部,并且电池单元7设置在安装腔20的中心位置,电池单元7自身重量作为配置能够对取饮机起到平衡稳定的作用。
43.采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变温模块,在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在进行制冷的过程中需要对制冷端相对的一侧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背离所述制冷端一侧还设置有散热单元9,所述散热单元9包括贴合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散热翅片91。通过散热翅片91对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能够更有效的增强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的制冷效果。
44.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端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单元还包括散热风机92,所述基座2上设置有与所述散热风机92相对设置的散热孔93,所述散热风机92设置在所述散热孔93与所述散热翅片91之间。在散热翅片91与散热孔93之间设置散热风机92以强制热量的对流从而更好的实现散热的效果。
45.在本实施例中当变温模块3为半导体制冷片的时候,变温模块的释放部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此时所述导热件4的热交换部41为与所述释放部贴合的导热盘。如图2所示,所述变温部42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腔内的散热管421和连接所述导热盘与所述散热管
421以在所述导热盘与所述散热管421之间传递冷量的辐射件422,其中散热管421直接暴露在容器腔10内。
46.所述辐射件422包括设置在所述散热管421内并与所述散热管421同轴设置的导热管4221和连接所述导热管4221的外侧壁与所述散热管421的内侧壁的连接件4222,所述导热管422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导热盘上。连接件4222可以为设置在导热管4221和散热管421之间的环形结构,并且连接件4222具有较高的热传递效率。所述散热管421的顶部设置成封闭的以避免饮品进入到导热管4221内。当然辐射件42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的设置如为连接在散热管421与导热盘之间的柱体。
47.所述散热管421设置在所述穿孔16的边缘位置并与所述穿孔16同轴设置,所述散热管421与所述饮品容器1之间密封设计。散热管421材质为食品级超导材料,能够直接与饮品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48.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5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