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预制管桩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0



1.本技术涉及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预制管桩。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领域,桩基础施工是一种常见的复合地基加固方法,按照桩基础的制作方法,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预制管桩是预制桩的一种,为一种空心柱体,相对于实心桩体,能够有效节省材料,在道路桥梁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预制管桩在工厂制作完成后直接运送至施工现场,然后将预制管桩预埋在地基内,这种方式相对于灌注桩来讲,虽然缩短了施工周期,但是桩体与地基之间粘固力较差,从而会影响桩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桩基的稳定性,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预制管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新型预制管桩,包括:
7.外护管;
8.第一凸起部,固定在外护管的外壁上,沿外护管的轴向间隔设置,第一凸起部的内壁与外护管的内部连通;
9.内衬管,位于外护管内,内衬管的外壁与外护管的内壁贴合;以及
10.注浆管,其一端沿外护管的轴向顺序穿过各个第一凸起部,注浆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组通孔,每组通孔位于第一凸起部与内衬管形成的空间内;
11.其中,第一凸起部上均布有多个第一排浆孔,浆液进入注浆管后,由通孔进入第一凸起部内,然后从第一排浆孔排出。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管桩预埋完成后,向注浆管内注浆,浆液进入注浆管后,由通孔排出至第一凸起部内,浆液充满第一凸起部,增加注浆压力,浆液在压力作用下从第一排浆孔排出,浆液渗透至周围土层内,并包裹在第一凸起部的外侧,浆液凝固后,第一凸起部与周围土体固定连接为一体,增强了整体桩基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注浆管沿外护管的周向均布有多个。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注浆速度。
15.可选的,所述注浆管的下端设置为闭口。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浆液充满注浆管后,不会再向下运动,在注浆压力下,浆液更容易从第一排浆孔排出。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浆孔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能防止在预埋管桩的过程中土体内的大颗粒物堵塞第一排浆孔,其次,第一排浆孔的孔径逐渐减小,浆液压力沿第一排浆孔的轴向逐渐增大,更有利于浆液的排出。
19.可选的,所述通孔为腰型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腰型孔的设置增大了浆液的通流面积,浆液排出更顺畅。
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预制管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2.新型预制管桩,包括:
23.外护管;
24.第二凸起部,固定在外护管的外壁上,呈螺旋形式沿外护管的轴向排布,第二凸起部的内壁与外护管的内部连通;以及
25.内衬管,位于外护管内,内衬管的外壁与外护管的内壁贴合;
26.其中,第二凸起部与外护管的上端面连通,第二凸起部上均布有第二排浆孔,浆液进入第二凸起部内后,能够从第二排浆孔排出。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管桩预埋完成后,向第二凸起部内注浆,浆液进入第二凸起部后,由第二排浆孔排出,浆液渗透至周围土层内,并包裹在第二凸起部的外侧,浆液凝固后,第二凸起部与周围土体固定连接为一体,增强了整体桩基的稳定性。
28.可选的,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端设置为闭口。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浆液充满第二凸起部后,不会再向下运动,在注浆压力下,浆液更容易从第二排浆孔排出。
30.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浆孔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能防止在预埋管桩的过程中土体内的大颗粒物堵塞第二排浆孔,其次,第二排浆孔的孔径逐渐减小,浆液压力沿第二排浆孔的轴向逐渐增大,更有利于浆液的排出。
3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33.预制管桩预埋完成后,向注浆管内注浆,浆液进入注浆管后,由通孔排出至第一凸起部内,浆液充满第一凸起部,增加注浆压力,浆液在压力作用下从第一排浆孔排出,浆液渗透至周围土层内,并包裹在第一凸起部的外侧,浆液凝固后,第一凸起部与周围土体固定连接为一体,增强了整体桩基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新型预制管桩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为体现图1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36.图3是图1的剖视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新型预制管桩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图4的剖视图。
39.附图标记说明:1、外护管;2、第一凸起部;21、第一排浆孔;3、内衬管;4、注浆管;41、通孔;5、第二凸起部;51、第二排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新型预制管桩,包括外护管1、第一凸起部2、内衬管3以及注浆管4。
42.参照图2和图3,外护管1为一种混凝土管;第一凸起部2沿外护管1的轴向均匀分布,第一凸起部2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半圆形等,其为一种薄壁形式,固定在外护管1的外壁上,且第一凸起部2的内部与外护管1的内部相连通。第一凸起部2的侧壁上均布有多个第一排浆孔21。
43.内衬管3为一种钢管,位于外护管1内,内衬管3的外壁与外护管1的内壁贴合,实际生产加工中,内衬管3可以与外护管1固定连接,也可以分体设置,施工中将内衬管3直接嵌入外护管1中,总之,第一凸起部2、外护管1以及内衬管3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
44.注浆管4位于外护管1的外部,其一端沿与外护管1轴线平行的方向顺序穿过各个第一凸起部2;注浆管4的管壁上沿其轴向均布有多组通孔41,每组通孔41均位于第一凸起部2与内衬管3 形成的空间内。
45.预制管桩预埋完成后,向注浆管4内注浆,浆液进入注浆管4后,由通孔41排出至第一凸起部2内,浆液充满第一凸起部2,增加注浆压力,浆液在压力作用下从第一排浆孔21排出,浆液渗透至周围土层内,并包裹在第一凸起部2的外侧,浆液凝固后,第一凸起部2与周围土体固定连接为一体,增强了整体桩基的稳定性。
46.为了加快注浆速度,注浆管4沿外护管1的周向均布有多个。
47.另外,注浆管4的下端设置为闭口,浆液充满注浆管4后,不会再向下运动,在注浆压力下,浆液更容易从第一排浆孔21排出。
48.进一步的,通孔41沿注浆管4的管壁周向均布有多个,而且通孔41为沿注浆管4径向设置的腰型孔,腰型孔的设置增大了浆液的通流面积,浆液排出更顺畅。
49.更进一步的,第一排浆孔21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其目的首先能防止在预埋管桩的过程中土体内的大颗粒物堵塞第一排浆孔21,其次,第一排浆孔21的孔径逐渐减小,浆液压力沿第一排浆孔21的轴向逐渐增大,更有利于浆液的排出。
50.参照图4和图5,作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预制管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外护管1、第二凸起部5以及内衬管3。
51.第二凸起部5固定在外护管1的外侧壁上,呈螺旋形式沿外护管1的轴向缠绕,第二凸起部5为薄壁形式,其内壁与外护管1的内部连通;内衬管3为一种钢管,位于外护管1内,内衬管3的外壁与外护管1的内壁贴合,实际生产加工中,内衬管3可以与外护管1固定连接,也可以分体设置,施工中将内衬管3直接嵌入外护管1中。
52.第二凸起部5上均布有第二排浆孔51,第二凸起部5的上端与外护管1的上端面连通,浆液能够由第二凸起部5的一端进入,并从第二排浆孔51排出。
53.预制管桩预埋完成后,向第二凸起部5内注浆,浆液进入第二凸起部5后,由第二排浆孔51排出,浆液渗透至周围土层内,并包裹在第二凸起部5的外侧,浆液凝固后,第二凸起部5与周围土体固定连接为一体,增强了整体桩基的稳定性。
54.进一步的,第二凸起部5的下端设置为闭口,浆液充满第二凸起部5后,不会再向下运动,在注浆压力下,浆液更容易从第二排浆孔51排出。
55.更进一步的,第二排浆孔51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其目的首先能防止在预埋管桩的过程中土体内的大颗粒物堵塞第二排浆孔51,其次,第二排浆孔51的孔径逐渐减小,浆液压力沿第二排浆孔51的轴向逐渐增大,更有利于浆液的排出。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2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