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模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85



1.本技术涉及压铸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铸模架。


背景技术:

2.模架即模具的支撑,比如压铸机上将模具各部分按一定规律和位置加以组合和固定,并使模具能安装到压铸机上工作的部分就叫模架,由推出机构、导向机构、预复位机构模脚垫块、座板组成。模架的应用领域涉及例如汽车、航天、日用品、电器通讯、医疗产品设备等等众多行业。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相关技术中,在压铸的过程中,压铸模架结构不够稳定,压铸模架会产生震动,进而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容易导致压铸的零部件产品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模架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压铸模架。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铸模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压铸模架,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后模背离前模的一侧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和后模之间连接有方铁,所述前模和后模之间连接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杆和导套,所述导杆固定连接于前模朝向后模的一侧,所述导套固定嵌设在后模内,所述导杆和导套滑移配合,所述底板和后模之间连接有弹性柱。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模时导向组件为模架提供导向,压铸过程中,导向组件对模架进行限位,弹性柱对合模过程以及压铸过程中的振动进行吸收,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8.可选的,所述后模朝向前模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凸起,所述前模上开有用于容纳凸起的凹槽,所述凸起和凹槽一一对应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和凹槽插接配合,为前模和后模的闭合提供限位和导向,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弹性柱在后模上对称设置有两个。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了对振动的吸收效果,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
12.可选的,所述底板和后模之间连接有若干减震柱,若干所述减震柱关于两个弹性柱中心的连线对称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减震柱和弹性柱相互配合,吸收振动,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前模上可拆卸连接有锁模块,所述锁模块可拆卸连接于后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模块将前模和后模锁住,同步吊装,提高了安装过程的便捷性和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后模上连接有电极,所述电极包括多个铜柱,所述铜柱可拆卸连接于
后模且抵触后模,所述铜柱接入有外部电源。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极对后模进行加热和保温,减少了由于金属液还未注入完成,后模内底部的金属液已经冷却的可能,保证了压铸零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18.可选的,所述铜柱上可拆卸连接有同一个铜板,所述铜板抵触铜柱,所述铜板接入外部电源。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铜板,对铜板接入电源,即可对多个铜柱接入电源,无需每个铜柱上单独接入电源,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节省了能源。
20.可选的,所述前模和后模上均连接有模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脚使得前模和后模可以水平放置,提高了两者放置时的稳定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合模时导向组件为模架提供导向,压铸过程中,导向组件对模架进行限位,弹性柱对合模过程以及压铸过程中的振动进行吸收,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24.2.若干减震柱和弹性柱相互配合,吸收振动,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
25.3.电极对后模进行加热和保温,减少了由于金属液还未注入完成,后模内底部的金属液已经冷却的可能,保证了压铸零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压铸模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弹性柱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柱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针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前模;101、浇注口;102、锁模块;103、凹槽;2、后模;201、凸起;3、方铁;4、底板;401、弹性柱;402、减震柱;5、导向组件;501、导杆;502、导套;6、电极;601、铜柱;602、铜板;7、顶板组;701、前顶板;702、后顶板;8、顶针;9、模脚。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压铸模架。参照图1,一种压铸模架包括前模1和后模2,前模1背离后模2的侧面上开有用于注入金属液体的浇注口101,前模1和后模2内均放置有模芯块。后模2背离前模1一侧的两宽边处均栓接方铁3,方铁3背离后模2的侧面栓接有底板4,底板4用于与压铸设备相连接。
34.参照图1,前模1的相对两侧面上均螺纹连接有锁模块102,锁模块102远离前模1的一端螺纹连接于后模2,在安装模架时,通过锁模块102将前模1和后模2进行连接,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
35.参照图1和图2,前模1和后模2之间连接有导向组件5,底板4和后模2之间设有弹性
柱401,弹性柱401栓接在底板4上,且垂直于底板4设置。弹性柱401远离底板4的一端抵触后模2,弹性柱401在底板4中间沿着底板4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两个。
36.工作时,前模1朝向后模2运动,直至前模1和后模2闭合,导向组件5为前模1和后模2的闭合提供导向,弹性柱401对前模1和后模2合模时的振动进行吸收,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压铸过程中,导向组件5对前模1和后模2进行限位,弹性柱401对压铸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
37.参照图1和图3,导向组件5设置有四组,四组导向组件5分布在前模1的四个拐角处,导向组件5包括导杆501和导套502。导杆501固定连接于前模1朝向后模2的侧面,且垂直于前模1设置,导套502固定嵌设在后模2内,导杆501滑移插设在导套502内。
38.导套502为导杆501的滑移提供了限位和导向,从而为前模1和后模2的合模提供了导向,提高了合模时的稳定性。压铸时,导向组件5为前模1和合模提供限位,保证了压铸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39.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提高前模1和后模2闭合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后模2朝向前模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凸起201,凸起201在后模2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前模1上开有凹槽103,凸起201和凹槽103插接配合,且凸起201和凹槽103一一对应设置。
40.参照图2,底板4上连接有若干减震柱402,减震柱402的直径小于弹性柱401的直径。若干减震柱402关于两个弹性柱401中心的连线对称设置,多个减震柱402于弹性柱401相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振动的吸附效果,提高了稳定性。
41.参照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压铸零件的良品率,后模2背离前模1的一侧连接有电极6,电极6位于后模2远离浇注口10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电极6包括三个铜柱601,三个铜柱601沿着后模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铜柱601均栓接在后模2上。三个铜柱601远离后模2的一端栓接有同一个铜板602,铜柱601的一端抵触后模2,另一端抵触铜板602,铜板602上接入有外部电源(图中未示出)。
42.接入电源,铜柱601和铜板602于电源相互配合,产生热量,对后模2进行加热,从而对后模2进行保温。当金属液从浇注口101进入后模2后,对金属液进行保温,减少了金属液在后模2内过快冷却的可能,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43.参照图4,两个方铁3之间设置有顶板组7,顶板组7包括前顶板701和后顶板702,后顶板702平行于底板4,后顶板702上连接有动力驱动机构,动力驱动机构连接于压铸设备。动力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后顶板702朝向后模2运动,动力驱动机构可以为液压缸。
44.参照图4和图5,前顶板701栓接于后顶板702背离底板4的一侧,前顶板701上栓接有多个顶针8,多个顶针8均垂直于前顶板701设置,顶针8远离前顶板701的端部插入后模2,顶针8与后模2滑移配合。
45.压铸完成后,压铸设备驱动前模1和后模2分开,然后,动力驱动机构驱动顶针8朝向前模1运动,顶针8将后模2内的型芯块推出,提高了型芯块取出的便捷性。
46.参照图1,为了便于前模1和后模2的放置,前模1和后模2上均栓接有模脚9,模脚9使得前模1和后模2可以水平放置,减少了前模1和后模2放置不稳定,产生磕碰进而损坏的可能,提高了前模1和后模2放置的稳定性。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压铸模架的实施原理为:工作时,前模1朝向后模2运动,直至前模1和后模2闭合,导杆501和导套502为前模1和后模2的闭合提供导向,弹性柱401和减震柱
402相互配合,吸收振动,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压铸过程中,导杆501和导套502对前模1和后模2进行限位,弹性柱401减震柱402共同对压铸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另外,铜柱601和铜板602对后模2进行保温,最终,提高了模架的稳定性,提高了压铸零件的良品率。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2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