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搭载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
背景技术:
2.房屋建筑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居住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等,在房屋的建设中,因一些高位工作操作人员无法接触,此时需要房建搭载架进行配合使用。
3.传统的房建搭载架一般都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的结构,在进行使用时,一般只能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升降功能,一方面不能灵活调节施工面积,另一方面,使用完成后不便于进行折叠收纳,实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底端设置行走轮,所述底板远离行走轮一侧固定连接液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杆,固定杆两侧顶端铰接连接承载板,所述底板一侧两端设置安装柱,安装柱两侧的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块,支撑块之间固定连接承载柱,承载柱一端滑动套接滑动块,滑动块顶部与安装柱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一端滑动套接活动块,活动块一端与承载板铰接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板一侧的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固定块,固定块一侧的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伸缩弹簧顶部与承载板底部一侧固定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柱一侧的活动块一端开设通槽,所述安装柱轴向一侧侧壁固定连接卡块,卡块设有多个,且等间距设置,所述卡块与通槽对应设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板两端开设安装槽,安装槽内设置电动伸缩柱,电动伸缩柱一侧固定连接活塞板,活塞板延伸至安装槽外部一侧,且与承载板滑动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板顶部固定连接护栏架。
1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之处:该装置结构原理设计合理,操作使用便捷,在进行使用时,将装置移动至合适的位置,然后启动液压伸缩柱带动固定板上方的承载板上升,同时活动块在安装柱上滑动上升,当上升至合适的位置后,转动安装柱,安装柱上的卡块转动至与通槽不对应的位置,当承载板带动安装块继续转动时,由于活动块被卡块卡死不动,则承载板转动,带动安装柱向两侧滑动,当承载板转动至水平位置时,停止操作,然后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梯子辅助工具爬到承载板上,进行施工作业,同时可以通过电动伸缩柱调节活塞板移动,进而扩大装置的施工面积,当不使用装置是,可以反向收缩液压伸缩柱,带动固
定板下移,同时转动安装柱使得卡块与通槽对应,承载板折叠收纳,同时安装柱向内侧移动,缩小了装置的提体积,便于存放,总体来说装置操作使用便捷,调节灵活,实用性高,便于收纳存放。
附图说明
12.图1为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中安装柱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中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底板;2、支撑块;3、行走轮;4、固定板;5、液压伸缩柱;6、承载板;7、固定块;8、伸缩弹簧;9、承载柱;10、滑动块;11、安装柱;12、卡块;13、活动块;14、护栏架;15、固定杆;16、通槽;17、安装槽;18、活塞板;19、电动伸缩柱。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7.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实施例1
19.请参阅图1
‑
3,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底端设置行走轮3,所述底板1远离行走轮3一侧固定连接液压伸缩柱5,液压伸缩柱5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4,固定板4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杆15,固定杆15两侧顶端铰接连接承载板6,所述底板1一侧两端设置安装柱11,安装柱11两侧的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块2,支撑块2之间固定连接承载柱9,承载柱9一端滑动套接滑动块10,滑动块10顶部与安装柱11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11一端滑动套接活动块13,活动块13一端与承载板6铰接连接。
20.所述承载板6一侧的固定板4顶部固定连接固定块7,固定块7一侧的固定板4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8,伸缩弹簧8顶部与承载板6底部一侧固定连接。
21.所述安装柱11一侧的活动块13一端开设通槽16,所述安装柱11轴向一侧侧壁固定连接卡块12,卡块12设有多个,且等间距设置,所述卡块12与通槽16对应设置。
22.活动块13被卡块12卡死不动,则承载板6转动,带动安装柱11向两侧滑动,当承载板6转动至水平位置时,停止操作,然后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梯子辅助工具爬到承载板6上,进行施工作业。
23.实施例2
24.请参阅图1
‑
3,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承载板6两端开设安装槽17,安装槽17内设置电动伸缩柱19,电动伸缩柱19一侧固定连接活塞板18,活塞板18延伸至安装槽17外部一侧,且与承载板6滑动连接,所述承载板6顶部固定连接护栏架14。
25.同时可以通过电动伸缩柱19调节活塞板18移动,进而扩大装置的施工面积。
26.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在进行使用时,将装置移动至合适的位置,然后启动液压伸缩柱5带动固定板4上方的承载板6上升,同时活动块13在安装柱11上滑动上升,当上升至合适的位置后,转动安装柱11,安装柱11上的卡块12转动至与通槽16不对应的位置,当承载板6带动活动块13继续转动时,由于活动块13被卡块12卡死不动,则承载板6转动,带动安装柱11向两侧滑动,当承载板6转动至水平位置时,停止操作,然后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梯子辅助工具爬到承载板6上,进行施工作业,同时可以通过电动伸缩柱19调节活塞板18移动,进而扩大装置的施工面积,当不使用装置是,可以反向收缩液压伸缩柱5,带动固定板4下移,同时转动安装柱11使得卡块12与通槽16对应,承载板6折叠收纳,同时安装柱11向内侧移动,缩小了装置的体积,便于存放,总体来说装置操作使用便捷,调节灵活,实用性高,便于收纳存放。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底端设置行走轮(3),所述底板(1)远离行走轮(3)一侧固定连接液压伸缩柱(5),液压伸缩柱(5)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4),固定板(4)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杆(15),固定杆(15)两侧顶端铰接连接承载板(6),所述底板(1)一侧两端设置安装柱(11),安装柱(11)两侧的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块(2),支撑块(2)之间固定连接承载柱(9),承载柱(9)一端滑动套接滑动块(10),滑动块(10)顶部与安装柱(11)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11)一端滑动套接活动块(13),活动块(13)一端与承载板(6)铰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6)一侧的固定板(4)顶部固定连接固定块(7),固定块(7)一侧的固定板(4)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8),伸缩弹簧(8)顶部与承载板(6)底部一侧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11)一侧的活动块(13)一端开设通槽(16),所述安装柱(11)轴向一侧侧壁固定连接卡块(12),卡块(12)设有多个,且等间距设置,所述卡块(12)与通槽(16)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6)两端开设安装槽(17),安装槽(17)内设置电动伸缩柱(19),电动伸缩柱(19)一侧固定连接活塞板(18),活塞板(18)延伸至安装槽(17)外部一侧,且与承载板(6)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6)顶部固定连接护栏架(1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房建搭载架,涉及房屋搭载架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底端设置行走轮,所述底板远离行走轮一侧固定连接液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杆,固定杆两侧顶端铰接连接承载板,所述底板一侧两端设置安装柱,安装柱两侧的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块,支撑块之间固定连接承载柱,承载柱一端滑动套接滑动块,滑动块顶部与安装柱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一端滑动套接活动块,活动块一端与承载板铰接连接,装置结构原理设计合理,操作使用便捷,实用性高。实用性高。实用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 贺金龙 周伟 蒋嘉陵 王涛 朱文康 李绪国 刘东超 申玉岩 高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8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