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
背景技术:
2.药学专业人才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到实验室进行配药混合实践训练,将几种不同的药液进行混合训练,目前的配药混合方式多是药学专业人才将药液混合在混合筒中;临床上在进行药学试验时,对固体试剂进行溶解是常见的操作流程,在操作时,大多是将固体试剂和溶液倒入锥形瓶内,手持锥形瓶颈部,摇摆震荡溶解。
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0002978.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端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端穿过工作台并固定连接有配药混合筒,所述工作台上固定连接有配药架,所述配药架上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所述配药混合筒上固定连接有与稳定杆匹配的稳定凹槽环,所述配药架底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置于配药混合筒中并固定连接有搅拌片。上述专利中的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在固体药品溶解于液体药剂时,不能较快地溶解大颗粒的固体药品和难溶固体药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且支撑板一靠近中部的位置焊接有支架一,且支架一远离支撑板一的一端焊接有铁环,且铁环内卡接有混药瓶,且混药瓶的瓶身设为球形,混药瓶的瓶口设为圆柱形,且混药瓶的瓶口卡接有橡胶塞,且橡胶塞的中心开设有搅拌孔,且搅拌孔内插接有搅拌轴,且橡胶塞靠近支撑板一的一侧插接有药液管,且橡胶塞远离支撑板一的一侧插接有固体药管,所述支撑板一位于支架一上方的位置焊接有支架二,且支架二远离支撑板一的一端焊接有夹环,且夹环的内圈夹有药液罐,且药液罐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且出液口插接有出液管,且出液管远离药液罐的一端与药液管螺接,所述底板上表面放置有加热套,且加热套的加热腔设置为与混药瓶适配的半球形,且混药瓶的瓶身放置在加热套中,所述搅拌轴的底端设置有感温器探头,且搅拌轴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显数板,且搅拌轴转动连接在支撑板二上,且支撑板二的上表面固定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搅拌轴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二的下表面固定有重力传感器,且重力传感器的下表面焊接有卡块,且卡块的中心开设有贯穿的螺纹孔一,且重力传感器下方设置有固体药罐,且固体药罐靠近重力传感器的一侧外表面焊接有两个相同的夹块,且夹块的中心均开设有贯穿的螺纹孔二,且螺纹孔一和螺纹孔二内螺接有螺栓一,且固体药罐的底部设置有出药口,且出药口设置有电磁阀一。
8.进一步的,所述药液管设置有电磁阀二设置有流量计,且药液管位于流量计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电磁阀二。
9.进一步的,所述夹环包括有两个相同的半圆环,且半圆环靠近支撑板一的一端焊接在支架二,且半圆环远离支撑板一的一端均焊接有锁紧板,且锁紧板的中心均开设有螺纹孔三,且螺纹孔三中螺接有螺栓二。
10.进一步的,所述夹环的内圈胶接有橡胶圈。
11.进一步的,所述拌轴靠近底端的位置焊接有两根搅拌杆,且搅拌杆远离搅拌轴的一端均焊接有转轴,且转轴转动连接有搅拌片,且搅拌片呈圆形,且搅拌片表面开设有贯穿的圆形孔。
1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套与混药瓶瓶身接触的加热腔设有若干个半球形的导热块,且导热块为石棉材质,导热块防止混药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加热套,在配置较难溶解的固体药品时,可以打开加热套对混药瓶进行加热,促进固体药品溶解在药液中,同时,通过设置带有感温器探头的搅拌轴,在配药过程中,驱动电机驱动搅拌轴转动,使药液混合均匀,感温器探头测量药液的温度,检测温度当加热套加热使药液温度过高时停止加热。
15.2.通过设置重力传感器,可以通过电磁阀一打开放出药瓶前后的重力传感器的示数的变化来记录放出的固体药品的重量,通过设置流量计,可以记录放出药液的体积,使配置过程更加方便。
16.3.通过设置搅拌片,搅拌轴转动时带动搅拌杆转动,搅拌杆起到打碎固体药的作用,搅拌片在药液中绕转轴转动,且药液穿过搅拌片的圆形孔起到混匀的作用,使混药瓶中药剂混合更均匀。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的重力传感器和固体药罐的连接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的夹环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的搅拌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
‑
混药瓶、2
‑
支撑板一、3
‑
支架一、4
‑
铁环、5
‑
药液管、6
‑
流量计、7
‑
支架二、8
‑
夹环、9
‑
药液罐、10
‑
支撑板二、11
‑
驱动电机、12
‑
搅拌轴、13
‑
显数板、14
‑
固体药罐、15
‑
电磁阀一、16
‑
进药斗、17
‑
固体药管、18
‑
搅拌杆、19
‑
转轴、20
‑
搅拌片、21
‑
感温器探头、22
‑
重力传感器、23
‑
卡块、24
‑
夹块、25
‑
螺栓一、26
‑
橡胶圈、27
‑
锁紧板、28
‑
螺栓二、29
‑
导热块、30
‑
加热套、31
‑
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4.实施例1
25.参照图1
‑
3,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包括底板31、支撑板一2和支撑板二10,且支撑板一2靠近中部的位置焊接有支架一3,且支架一3远离支撑板一2的一端焊接有铁环4,且铁环4内卡接有混药瓶1,且混药瓶1的瓶身设为球形,混药瓶1的瓶口设为圆柱形,且混药瓶1的瓶口卡接有橡胶塞,且橡胶塞的中心开设有搅拌孔,且搅拌孔内插接有搅拌轴12,且橡胶塞靠近支撑板一2的一侧插接有药液管5,且橡胶塞远离支撑板一2的一侧插接有固体药管17,支撑板一2位于支架一3上方的位置焊接有支架二7,且支架二7远离支撑板一2的一端焊接有夹环8,且夹环8的内圈夹有药液罐9,且药液罐9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且出液口插接有出液管,且出液管远离药液罐9的一端与药液管5螺接,底板31上表面放置有加热套30,且加热套30的加热腔设置为与混药瓶1适配的半球形,且混药瓶1的瓶身放置在加热套30中,搅拌轴12的底端设置有感温器探头21,且搅拌轴12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显数板13,且搅拌轴12转动连接在支撑板二10上,且支撑板二10的上表面固定有驱动电机11,且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搅拌轴12连接。
26.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二10的下表面固定有重力传感器22,且重力传感器22的下表面焊接有卡块23,且卡块23的中心开设有贯穿的螺纹孔一,且重力传感器22下方设置有固体药罐14,且固体药罐14靠近重力传感器22的一侧外表面焊接有两个相同的夹块24,且夹块24的中心均开设有贯穿的螺纹孔二,且螺纹孔一和螺纹孔二内螺接有螺栓一25,且固体药罐14的底部设置有出药口,且出药口设置有电磁阀一15。
27.本实用新型中,药液管5设置有电磁阀二设置有流量计6,且药液管5位于流量计6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电磁阀二。
28.本实用新型中,夹环8包括有两个相同的半圆环,且半圆环靠近支撑板一2的一端焊接在支架二7,且半圆环远离支撑板一2的一端均焊接有锁紧板27,且锁紧板27的中心均开设有螺纹孔三,且螺纹孔三中螺接有螺栓二28,夹环8的内圈胶接有橡胶圈26。
29.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在配置较难溶解的固体药品时,可以打开加热套30对混药瓶1进行加热,促进固体药品溶解在药液中,同时,通过设置带有感温器探头21的搅拌轴12,在配药过程中,驱动电机11驱动搅拌轴12转动,使药液混合均匀,感温器探头21测量药液的温度,检测温度当加热套30加热使药液温度过高时停止加热;通过设置重力传感器22,可以通过电磁阀一15打开放出药瓶前后的重力传感器22的示数的变化来记录放出的固体药品的重量;通过设置流量计6,可以记录放出药液的体积。
30.实施例2
31.参照图1和图4,一种药学用配药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还包括搅拌轴12靠近底端的位置焊接有两根搅拌杆18,且搅拌杆18远离搅拌轴12的一端均焊接有转轴19,且转轴19转动连接有搅拌片20,且搅拌片20呈圆形,且搅拌片20表面开设有贯穿的圆形孔。
32.本实施例工作原理:搅拌轴12转动时带动搅拌杆18转动,搅拌杆18起到打碎固体药的作用,搅拌片20在药液中绕转轴19转动,且药液穿过搅拌片20的圆形孔起到混匀的作
用,使混药瓶1中药剂混合更均匀。
33.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34.在本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