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3


一种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同步带张紧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根据带的摩擦传动原理,带必须在预张紧后才能正常工作。为此,为了增加同步带的寿命,一般带传动会设置一个同步带张紧机构,用于在带传动运转一定时间后,调节出现松弛的情况,保证带传动能力。
3.目前,现有的同步带张紧机构一般都是直接通过弹簧带动同步轮实现对同步带张紧。但现在同步带张紧机构,在同步带的负载超过弹簧拉力时,会导致张紧装置失效而出现同步带跳齿现象,且弹簧拉力超过同步带所承受的负载时,同步带长期处于高强度拉伸状态,会使同步带寿命大大减少。
4.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用于解决现有同步带张紧机构在负载超过弹簧拉力会导致同步带跳齿的问题以及在同步带长期高强度拉伸状态会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包括:支架,弹性件,设置于支架上的同步轮、第一轴杆和固定端,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一轴杆上用于张紧同步带的第一张紧轮;
7.所述支架对应第一轴杆位置开设有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一轴杆置于第一条形槽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轴杆连接、另一端与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一条形槽沿同步带张紧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条形槽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防止第一轴杆远离固定端运动的第一卡位。
8.优选地,所述的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还包括第二张紧轮,所述固定端为第二轴杆;
9.所述支架对应第二轴杆位置开设有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与第一条形槽位于同步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张紧轮转动设置于第二轴杆上,所述第二条形槽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防止第二轴杆远离第一轴杆运动的第二卡位。
10.优选地,所述固定端位于第一张紧轮远离同步轮的一侧。
11.优选地,所述固定端位于同步轮远离第一张紧轮的一侧。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条形槽与第二条形槽之间呈“八”字型设置。
13.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两个,且分别间隔设置。
14.优选地,所述第一卡位和第二卡位呈弧面。
15.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杆与第二轴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垫片,所述支架位于两端
限位垫片之间。
16.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拉簧。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弹性件拉紧第一轴杆,以此,同步带始终处于由弹性件拉力拉紧第一压紧轮的压紧状态下,无法向外拉伸,从而起到张紧同步带的作用。当同步带传动的负载超过弹性件的拉力时传动,通过同步带拉紧着第一张紧轮,在第一条形槽的作用下,限位住第一张紧轮,可有效保护弹性件不损坏,防止同步带负载大于弹性件拉力而损坏弹性件,并从而可有效压紧同步带,起到张紧作用,防止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失效,影响同步带传动。并且,同步带在长期使用会出现松弛,在此状态下,即同步带负载的作用力小于弹性件拉力时,第一压紧轮在弹性件拉力作用下沿第一条形槽运动,即靠近固定端移动至弹性件拉力与同步带负载作用力相同,以此起到张紧同步带作用,并且,当第一轴杆移动了一个第一卡位,之后同步带负载超过弹性件的拉力时,在第一卡位的阻挡下,可防止压紧同步带的第一张紧轮往回运动,起到锁死作用,防止出现跳齿,以此有效起到张紧同步带作用,有效提高同步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同步带使用的立体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端、第一张紧轮、同步轮配合同步带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端、第一张紧轮、同步轮配合同步带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请参照附图1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
25.该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包括:支架1、弹性件4、设置于支架1上的同步轮5、第一轴杆6和固定端3,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一轴杆6上用于张紧同步带10的第一张紧轮7。支架1对应第一轴杆6位置开设有第一条形槽8,第一轴杆6置于第一条形槽8内,弹性件4的一端与第一轴杆6连接、另一端与固定端3连接,第一条形槽8沿同步带10张紧方向设置,第一条形槽8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防止第一轴杆6远离固定端3运动的第一卡位81。
26.这样,当同步带10传动时,弹性件4通过固定端3拉紧第一轴杆6,以此,同步带10始终处于由弹性件4拉力拉紧第一压紧轮的压紧状态下,无法向外拉伸,从而起到张紧同步带10的作用。当同步带10传动的负载超过弹性件4的拉力时传动,通过同步带10拉紧着第一张紧轮7,在第一条形槽8的作用下,限位住第一张紧轮7,可有效保护弹性件4不损坏,防止同步带10负载大于弹性件4拉力而损坏弹性件4,并从而可有效压紧同步带10,起到张紧作用,防止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失效,影响同步带10传动。并且,同步带10在长期使用会出现松弛,在此状态下,即同步带10负载的作用力小于弹性件4拉力时,第一压紧轮在弹性件4拉力作用下沿第一条形槽8运动,即靠近固定端3移动至弹性件4拉力与同步带10负载作用力相同,以此起到张紧同步带10作用,并且,当第一轴杆6移动了一个第一卡位81,之后同步带10负载超过弹性件4的拉力时,在第一卡位81的阻挡下,可防止压紧同步带10的第一张紧轮
7往回运动,起到锁死作用,防止出现跳齿,以此有效起到张紧同步带10作用,有效提高同步带10的使用寿命。
27.其中,具体的,弹性件4为拉簧。
28.在一实施例中,固定端3位于第一张紧轮7远离同步轮5的一侧,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运用中,固定端3与同步轮5位于同步带10的同一侧,同步轮5与第一张紧轮7位于同步带10的两侧,并且,固定端3位于第一张紧轮7远离同步轮5的一侧,配合第一张紧轮7可实现张紧同步带10的作用。
29.在一实施例中,固定端3位于同步轮5远离第一张紧轮7的一侧,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运用中,固定端3与第一张紧位于同步带10的同一侧,同步轮5与第一张紧轮7位于同步带10的两侧,并且,固定端3位于同步轮5远离第一张紧轮7的一侧,配合第一张紧轮7可实现张紧同步带10的作用。
30.在一实施例中,同步带自动张紧锁死机构还包括第二张紧轮11,固定端3为第二轴杆。支架1对应第二轴杆位置开设有第二条形槽9,第二条形槽9与第一条形槽8位于同步轮5的相对两侧,第二张紧轮11转动设置于第二轴杆上,第二条形槽9上设置有若干用于防止第二轴杆远离第一轴杆6运动的第二卡位91,如图1、图2所示。
31.以此,当同步带10传动的负载超过弹性件4的拉力时传动,第一轴杆6与第二轴杆通过第一条形槽8和第二条形槽9限位,无法继续拉着弹性件4向两边移动,可有效保护弹性件4不损坏,防止同步带10负载大于弹性件4拉力而损坏弹性件4,并从而可有效压紧同步带10,起到张紧作用,防止同步带10自动张紧锁死机构失效,影响同步带10传动。当同步带10负载的作用力小于弹性件4拉力时,第一轴杆6和第二轴杆在弹性件4拉力作用下相互靠近,以此起到张紧同步带10作用,并且,当第一轴杆6移动了若干个第一卡位81和/或第二轴杆移动了若干个第二卡位91,之后同步带10负载超过弹性件4的拉力时,在第一卡位81和第二卡位91的阻挡下,可防止压紧同步带10的第一张紧轮7和第二张紧轮11往回运动,起到锁死作用,防止出现跳齿,以此有效起到张紧同步带10作用,有效提高同步带10的使用寿命。
32.具体的,第一条形槽8与第二条形槽9之间呈“八”字型设置。该“八”字型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同步带10自动张紧锁死机构的安装方向不同而旋转,在此不作限定,且第一条形槽8与第二条形槽9呈对称结构。以此,当弹性件4拉力大于同步带10传动负载的作用力,可更加有效地让第一轴杆6和第二轴杆分别沿第一条形槽8、第二条形槽9运动,有效的配合第一张紧轮7和第二张紧轮11起到张紧同步带10的作用。
33.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件4为两个,且分别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轴杆6的两端,提高弹性件4拉力的稳定性,可更有效实现同步带10张紧作用。
34.第一卡位81和第二卡位91呈弧面,让第一轴杆6与第二轴杆可分别顺畅的沿第一条形槽8和第二条形槽9运动。具体的,两个第一卡位81的弧面之间的形成的尖端朝向张紧同步带10的方向,以此防止第一轴杆6与第二轴杆跳齿。
35.第一轴杆6与第二轴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垫片2,支架1位于两端限位垫片2之间,通过限位垫片2可将第一轴杆6与第二轴杆分别限位于第一条形槽8、第二条形槽9内。
3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4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