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检测用取样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1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品检测用取样器。


背景技术:

2.广义的食品检测是指研究和评定食品质量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它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如国际、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食品检测的内容包括对食品的感官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检测等,分析化学的发展为食品安全检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检测技术已能达到百万分之一甚至十亿分之一的准确度,食品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根据被检验项目的特性,每一项指标的检验对应相应的检验方法,除传统的常规分析方法外,仪器分析方法逐渐成为食品卫生检验主要的手段,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以上检验方法按照检验项目,大致可以分为无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机成分分析方法。
3.然而现有的食品检测样品经过长时间的放置会发生分层的情况,降低了取样器取出的待测样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食品检测用取样器,来解决待测样品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食品检测用取样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样品罐,所述样品罐远离底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顶盖,所述底板远离样品罐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杆,且转动杆远离电机的一端延伸至样品罐的内部,所述转动杆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板,所述样品罐右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出料管。
6.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的上端面活动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外壁固定套接有位于基座上方的棘轮,所述棘轮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取样装置,所述取样装置的内壁活动套接有取样试管。
7.进一步地,所述样品罐的上表面开设有前后对应的圆弧槽,所述样品罐的右侧开设有出料孔,且出料孔的右端与出料管的左端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下底面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圆弧块,且圆弧块的外壁与样品罐开设的圆弧槽的内壁活动卡接,所述顶盖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拉杆。
9.进一步地,所述棘轮的外壁活动卡接有棘爪,所述棘爪的内壁活动套接有位于基座背面的t形杆,所述t形杆的外壁固定套接有位于棘爪后方的弹簧片。
10.进一步地,所述取样装置的内壁开设有转动孔,且转动孔的内壁与旋转杆的外壁
固定套接,所述取样装置的内壁开设有位于转动孔外侧的试管槽,且试管槽的内壁与取样试管的外壁活动套接。
11.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杆、刮板、样品罐和电机之间的配合,利用转动杆的圆周转动,实现了对样品罐内部样品的搅拌效果,有效地解决了样品长时间的静置出现分层的问题,对样品的搅拌使得样品浓度呈现均匀的状态,提高了样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节省了检测人员多次检测的步骤,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提高了食品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棘轮的俯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杆的俯视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盖的仰视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取样装置的俯视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底板;
19.2、样品罐;
20.3、顶盖;
21.4、保护罩;
22.5、电机;
23.6、转动杆;
24.7、连接杆;
25.8、刮板;
26.9、出料管;
27.10、基座;
28.11、旋转杆;
29.12、棘轮;
30.13、取样装置;
31.14、取样试管;
32.15、棘爪;
33.16、t形杆;
34.17、弹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6.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检测用取样器,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样品罐2,样品罐2的安装为样品的存放提供容器支持,样品罐2远离底板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顶盖3,顶盖3的安装避免样品被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底板1远离样品
罐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保护罩4,保护罩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5,电机5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杆6,转动杆6的安装起到对样品罐2内部的样品的搅拌作用,避免了样品长时间的静置出现分离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提高了食品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且转动杆6远离电机5的一端延伸至样品罐2的内部,转动杆6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连接杆7,连接杆7远离转动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板8,刮板8的安装对样品罐2内壁的样品刮刷的作用,避免样品依附在内壁产生的浪费,样品罐2右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出料管9,出料管9的安装为样品罐2内部的样品流至取样装置13提供通道。
37.其中,底板1的右侧设置有基座10,基座10的安装起到对取样装置13的支撑作用,基座10的上端面活动连接有旋转杆11,旋转杆11的转动为取样装置13的转动提供动力,旋转杆11的外壁固定套接有位于基座10上方的棘轮12,棘轮12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取样装置13,取样装置13的安装为取样试管14的放置起到加固作用,取样装置13的安装避免了将取样器深入样品深处造成样品被污染的情况,同时还避免了取样时多次开启顶盖3导致样品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接触导致样品的变质,减少样品污染产生的报废,降低了食品生产加工的成本,取样装置13的内壁活动套接有取样试管14,取样试管14的安装为待检测样品的存放提供容器支持。
38.其中,样品罐2的上表面开设有前后对应的圆弧槽,样品罐2的右侧开设有出料孔,且出料孔的右端与出料管9的左端固定连接,出料孔的开设为样品罐2内部的样品流至出料管9的内部提供通道。
39.其中,顶盖3下底面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圆弧块,且圆弧块的外壁与样品罐2开设的圆弧槽的内壁活动卡接,活动卡接的连接方式实现了顶盖3与样品罐2的连接,还能实现顶盖3与样品罐2的分离效果,顶盖3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拉杆,拉杆的安装便于检测人员对顶盖3的开启和关闭。
40.其中,棘轮12的外壁活动卡接有棘爪15,棘轮12与棘爪15实现了对取样装置13转动的限位作用,使得出料管9内部的样品能够顺利进入取样试管14的内部,棘爪15的内壁活动套接有位于基座10背面的t形杆16,t形杆16的安装为棘爪15的安装提供支撑作用,t形杆16的外壁固定套接有位于棘爪15后方的弹簧片17,弹簧片17的安装限制了棘爪15的运动,同时还能实现棘爪15与棘轮12的分离使得棘轮12能够反向转动。
41.其中,取样装置13的内壁开设有转动孔,且转动孔的内壁与旋转杆11的外壁固定套接,转动孔的开设为旋转杆11与取样装置13的连接提供通道,取样装置13的内壁开设有位于转动孔外侧的试管槽,且试管槽的内壁与取样试管14的外壁活动套接,试管槽的开设为取样试管14的存放提供支撑。
42.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开启电机5,电机5开启的同时带动转动杆6的圆周转动,转动杆6转动的同时带动连接杆7和刮板8的同方向转动,连接杆7和刮板8的转动起到对样品罐2内部的样品的搅拌作用,避免样品长期静置导致分层对检测结果的干扰,然后开启出料管9,出料管9开启的同时将样品罐2内部的样品流至取样试管14的内部,装载样品的同时转动旋转杆11,旋转杆11转动的同时带动取样装置13的同方向圆周转动,取样装置13转动的同时替换取样试管14,使得取样试管14的内部均装满样品,最后,当需要回转取样装置13时,移动棘爪15,使得棘爪15离开棘轮12,此时反向转动棘轮12,当取样装置13转至需要的位置时松开棘爪15,利用弹簧片17的回弹实现棘爪15与棘轮12的活动卡接。
43.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3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