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8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临时性地重复使用的混凝土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到流槽,施工人员一般采用彩钢瓦制作流槽,即将彩钢瓦进行弯折,从而形成能够输送流体混凝土的流槽结构。
3.在具体使用时,施工人员一般需要对彩钢瓦制成的流槽进行临时性地支撑,而现有技术一般就地取材,采用脚手架的杆件对流槽进行临时性地支撑,当使用完毕之后,施工人员再将脚手架的杆件拔出,从而与流槽断开连接,等下次使用时,施工人员又要重新搭设支撑流槽的支撑结构,该种方式重复劳动的强度高,不利于对混凝土进行及时地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混凝土输送装置,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技术中施工人员需多次重复且高强度地对支撑流槽的支撑结构进行搭设,从而造成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5.一种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第一立杆、连接架、长条形且顶部开口的输送箱和至少一根第二立杆,所述连接架与第一立杆的顶部转动连接,该连接架可绕第一立杆的轴线转动,输送箱一端与连接架铰接,且该输送箱可绕该铰接点竖向摆动,该输送箱另一端开口,所述第二立杆顶部与所述输送箱的底部铰接,且该第二立杆的底部固定多根倾斜的支撑脚。
6.工作原理:施工人员将第一立杆立着固定到合适的位置,之后转动所述连接架,进而连接架带动输送箱同步绕第一立杆的轴线转动,当将输送箱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驱动所述输送箱绕输送箱与连接架的铰接点竖向摆动,直到调节到合适的倾斜角度。
7.然后施工人员再转动所述第二立杆,使第二立杆底部的多根支撑脚支撑在地上,此时完成混凝土输送前的安装工作,此时所述输送箱倾斜向下的一端对准待浇筑部位。
8.之后施工人员将流体混凝土送到所述输送箱内,在重力作用下,混凝土将在输送箱上倾斜流下,直到流到待浇筑的部位。
9.浇筑完成后,施工人员可采用高压水枪对输送箱的内壁进行冲洗,冲洗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再将第二立杆转动收纳到输送箱上,之后再转动输送箱,从而将输送箱靠近第一立杆进行收纳,自此整个作业过程完成。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本实用新型中,施工人员只需将第一立杆固定在合适的浇筑地点,之后转动连接架,从而连接架带动输送箱转动,直到将输送箱转动调节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施工人员驱动输送箱竖向摆动调节,直到将输送箱调节到合适的倾斜角度,最后施工人员再转动第二立杆,使第二立杆底部的多根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即可。
12.该种方式不仅安装效率快,并且能够重复使用,提高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利用率。
13.并且通过连接架带动输送箱转动,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节输送箱的输送方向,从而进一步满足对混凝土的输送要求。
14.再者,本实用新型结构使用完成后,施工人员将第二立杆转动收纳到输送箱上,之后再转动输送箱,从而将输送箱靠近第一立杆进行收纳,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节约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放置空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第一立杆1、连接架2、输送箱3、支撑脚4、电机5、转轴6、螺旋排料片7、安装腔8、轴承9、第一铰接座10、连接杆11、空腔杆12、丝杆13、第二铰接座14、置物板15、螺纹杆16、螺纹孔17。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18.如图1所示,一种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第一立杆1、连接架2、长条形且顶部开口的输送箱3和至少一根第二立杆,所述连接架2与第一立杆1的顶部转动连接,该连接架2可绕第一立杆1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一立杆1的顶部套设有轴承9,所述连接架2与轴承9的外壁固定连接。
19.如图1所示,输送箱3一端与连接架2铰接,且该输送箱3可绕该铰接点竖向摆动,所述连接架2上设有第一铰接座10,所述输送箱3端部固定有连接杆11,该连接杆11与第一铰接座10连接。所述输送箱3另一端开口,所述第二立杆顶部与所述输送箱3的底部铰接,且该第二立杆的底部固定多根倾斜的支撑脚4。
20.如图1所示,所述输送箱3内靠近第一立杆1的一端固定有电机5,该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一根与输送箱3长度方向平行的转轴6,该转轴6上沿转轴6长度方向固定有螺旋排料片7。所述输送箱3靠近第一立杆1的端部设有安装腔8,所述电机5设于安装腔8内,所述转轴6穿设过安装腔8,设置安装腔8能够有效地对电机5进行保护。
21.电机5驱动所述转轴6转动,转轴6带动螺旋排料片7转动,进而螺旋排料片7能够快速地将混凝土从输送箱3上向下输送,该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混凝土的输送效率。
22.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立杆包括空腔杆12和丝杆13,空腔杆12的顶部通过第二铰接座14与输送箱3的底部铰接,空腔杆12的空腔内设有内螺纹,丝杆13从空腔杆12的底部螺纹连接在空腔杆12内,且丝杆13的底部伸出空腔杆12外,所述支撑脚4与丝杆13的底部固定连接,每根第二立杆底部的多根支撑脚4在第二立杆的底部等间距分布。
23.该种方式能够使所述第二立杆支撑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从而使第二立杆能够更加灵活地对输送箱3进行支撑。
24.如图1所示,还包括一块置物板15,该置物板15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一立杆1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根与置物板15固定连接的螺纹杆16和一个从第一立杆1底部向第一立杆1内开设的螺纹孔17,所述螺纹杆16螺纹连接在螺纹孔17内。
25.施工人员可以将重物压在所述置物板15上,从而提高对所述第一立杆1安装地稳
固性,从而防止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倾覆。
26.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施工人员将第一立杆1立着固定到合适的位置,并且将重物压在所述置物板15上。
27.之后转动所述连接架2,进而连接架2带动输送箱3同步绕第一立杆1的轴线转动,当将输送箱3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驱动所述输送箱3绕输送箱3与连接架2的铰接点竖向摆动,直到调节到合适的倾斜角度。
28.然后施工人员再转动所述第二立杆,使第二立杆底部的多根支撑脚4支撑在地上,此时完成混凝土输送前的安装工作,此时所述输送箱3倾斜向下的一端对准待浇筑部位,根据实际需要,施工人员可整体调节所述第二立杆的支撑高度。
29.之后施工人员将流体混凝土送到所述输送箱3内,在重力作用下,并且在所述电机5、转轴6和螺旋排料片7的配合作用下,混凝土将在输送箱3上快速地倾斜流下,直到流到待浇筑的部位。
30.浇筑完成后,施工人员可采用高压水枪对输送箱3的内壁进行冲洗,冲洗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再将第二立杆转动收纳到输送箱3上,之后再转动输送箱3,从而将输送箱3靠近第一立杆1进行收纳,然后再将所述置物板15从所述第一立杆1的底部取下,自此整个作业过程完成。
31.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240.html

最新回复(0)